王金杉
【摘 要】作業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設計是語文備課和學生能力拓展的重要內容。校本作業是新課標理念所倡導的,它能促進學生語文學習方式的變革。教師在設計校本作業時要緊扣學生的認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發展,通過引入多樣化的作業形式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本文從緊扣學生實際設計層次作業,為語文校本作業注入活力;緊扣生活實際設計實踐作業,為語文校本作業注入活力;結合思維拓展設計自主學習作業,為語文校本作業注入活力三個方面闡述。
【關鍵詞】校本作業 層次作業 自主學習 實踐作業
作業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符合新課程理念的語文作業,能引導學生關注生活,積極地學,靈活地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傳統的語文作業,形式單一枯燥,讀寫訓練量大,容易使學生產生厭倦感,就不能有效全面地發展學生能力。校本作業正是基于傳統作業的弊端而提出的,它要求教師緊扣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靈活多樣的充滿個性色彩的作業內容。教師如何匠心設計校本作業,有效提升語文作業實效?
一、緊扣學生實際設計層次作業,為語文校本作業注入活力
在作業設計方面,所謂“層次性”,是指作業的難度要有不同層次,對學生的能力有不同的要求。初中階段,閱讀方面學生要繼續培養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另外,學生還有一個擴大語言積累的重要任務:要認識常用漢字3500個,其中3000個左右會寫。所以語文作業可分為三大層次:積累型作業、理解型作業、欣賞評價型作業。
積累型作業主要是在每學完一篇課文后對字詞、文學常識、文化常識和各種表現手法及技巧等基礎知識進行積累。如學完《出師表》要求學生整理本文的古今異義詞語和“開張圣聽、妄自菲薄、引喻失義”等四字雅詞。 理解層次的作業主要檢驗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如《故鄉》上完第一課時,可布置學生歸納作者主要寫了哪些人的什么變化,從中表達的是一種怎樣的情感態度?對于略讀課文,可較多布置這類作業檢驗學生的理解程度。 欣賞評價層次的作業的答案一般是開放性的,重在鼓勵學生積極創新,只要持之有據、言之成理即可。這個層次的作業有對一個詞語、一個句子、一段精彩文字的品味賞析,或對一篇課文的思想內容、藝術技巧的理解或者評價,也可以對課文的某個重點進行綜合性、探索性的研究。
二、緊扣生活實際設計實踐作業,為語文校本作業注入活力
實踐性作業完成的過程是學生在相對獨立的狀態下,以最自然、最真實的形式進行求知、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完成作業,能更好地深化他們對知識理的解,激發他們的探究意識。為了加深課文內容與學生生活的聯系,使課文靜態的文字變成學生腦中優美的圖畫、生動的場面及活生生的人物,筆者常設計操作性的作業,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動手,讓學生能真正地動起來。
如,在學習散文《風箏》之后,根據家長望子成龍心切而不讓孩子有玩的空間的實際狀況,可以這樣設計作業:利用晚上時間,抽空給你的家人講講《風箏》的故事,然后和家長一起探討一下關于“游戲”的看法,合作完成一篇作文。這樣的作業,不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所蘊涵的情感,而且使學生與家長的合作作業設計走進生活化。語文學習的外延是非常廣闊的,教師可結合教材,布置一些學生需要和家長共同完成的作業,由于這類作業具有濃濃的“親情感”,所以學生在完成時既可以學到知識,又能增進父母與子女的情感溝通。可以說,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探究能力。
三、結合思維拓展設計自主學習作業,為語文校本作業注入活力
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建構主義也認為: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建構過程,學習者不是被動地接受外在信息,而是根據先前認知結構主動地、有選擇地吸納外在信息,建構當前事物的意義。這些告訴我們:學生應該是積極地、主動地、自覺地去完成作業。可是現在不少課堂作業往往是強制的,一刀切的。不少教師布置語文作業總是單一的抄寫詞語,解釋詞語,按課文內容答題等。尤其是到考試前夕,讓學生反復地抄、默,累得學生沒有喘息的機會。學生一直處于被動狀態,很容易使學生感到作業的枯燥乏味,作業質量及效率當然得不到保證。為了讓作業成為學生自主探究,大膽創新,發展個性的舞臺,以調動學生積極性,我在作業設計和布置上作了如下調整:
基礎性知識作業,如抄生詞、解釋、背誦等,我要求學生自己掌握這些知識。比如,每學一篇文章,所出現的生詞、解釋,讓學生自己去掌握,不強求抄寫;要求學生背誦的內容,讓學生自己去背誦,我只是作抽查。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完成作業,不僅提高了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也增加了學生作業的樂趣。預習作業,我要求學生通過預習,基本了解課文內容。據筆者調查,不少學生不會預習,他們認為預習無非是掌握生詞、解釋,讀讀課文而已。對此我加強了對學生預習作業的指導,引導學生了解課文內容。還常常把下堂課上課的重點“泄露”給學生。如在學習魯迅作品《故鄉》前,我要求學生概括課文內容,并在文中找出描寫少年閏土、中年閏土、楊二嫂等人物的語句,并說說他們的性格特點,前后變化等。因為課前學生已經對此進行了思考、討論,帶著自己思考的答案進入課堂學習,所以課上只要稍作點撥,學生就能很好地掌握了,課堂學習效率自然得到了提高。
總之,校本作業基于學生實際,它突破了傳統作業設置存在的弊端,以促進學生的思維能力拓展為目標。想更好地設計語文校本作業,教師要用開放的理念面對作業設置,巧妙創新作業設置思路,積極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入多樣化的作業形式,從而借作業為學生的語文學習搭建平臺,最終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馬林;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作業[D].山東師范大學;2007
[2]李華;初中語文作業設計與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