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楊敏
摘 要:社區作為城市人的聚居地,在推進社會文明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立足以人為本的視角,尋找社區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性地提出應對措施,以期為社區文化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以人為本;社區;社區文化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長。隨著政府對文化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空前興盛,文化事業也走進千家萬戶,成為人民共同的事業。社區作為萬千家庭的承載地,自然也成為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場所,在社區文化發展的過程中,逐漸顯現出過于注重物質空間的合理與美觀、以完成政治性任務作為首要目標、經驗主義盛行等問題,加之社區人口密集,違背以人為本的社區發展理念是社區健康發展的隱患,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隱患。因此,尋找社區中存在的隱患,并針對性地提出應對措施,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實踐性命題。
一、社區與社區文化
社會分工是人類社會的一大發明,如同經濟發展的主體是企業、教育事業的主體是高校一樣,社區是作為城市人安身立命功能主體而存在的,與農業社會時期的村落具有相似的功能與內涵。最初,村落的形成是為了解決人類對未來的憧憬和考慮,“一般來說,采集者不會花太多心思考慮下周或下個月的事,但農民卻會想象預測著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事”,社區也具有相似的內涵——當人類在為了夢想與未來打拼的時候,提供一個安身立命的場所。
以色列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一書中對于“文化”作出如下定義:人類幾乎從出生到死亡都被種種虛構的故事和概念圍繞,讓他們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標準行事,想要特定的東西,也遵守特定的規范。就是這樣,讓數百萬計的陌生人能遵照著這種人造而非天生的直覺,合作無間,這種“人造的直覺”就是文化。社區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屬于“人造的直覺”的范圍。在原始社會,相同的生活習性、共同的信仰是采集者的“直覺”;在農業社會,共同的生活目標——不再頻繁遷徙、穩定地生活是農民的“直覺”;在當今社會,優越的生活條件、實現獨特的人生價值是城市人的“直覺”。社區文化即是由社區的客觀物質條件、社區制度、人文環境等共同形成的獨特的感覺與氛圍,三者相輔相成、相互影響,共同決定了社區文化的發展走向,體現著城市社區人的直覺。
如果說展現在城市人眼前的鄰里關系冷漠、缺乏信任是社區人文環境惡化的表現,過于注重物質空間的合理與美化是客觀物質條件的缺陷,以政治任務為首要目標、經驗主義是制度的漏洞,那么它們必然也會對社區文化建設起到消極作用。更可怕的是,社區文化被破壞的同時,也違反了最根本的以人為本原則。
二、社區建設中的“非”以人為本現象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管仲就曾提出“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孟子強調“民為貴,君為輕”;當今社會,以人為本也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之一“科學發展觀”的核心而存在。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毋庸置疑,以人為本對于現在的生活依然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社區文化是社區存在與發展的靈魂,在提升社區居民的綜合素質、改善社區人文環境、推進社區制度建設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社區居民是社區生活的核心,但在現實的社區生活中,卻總是存在本末倒置的情況,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區文化的發展歸根究底是為“人”——社區居民服務,但常常展現出“以物質為本”的現象。城市社區文化活動設施的不斷完善是社區進步的表現,反映了經濟的發展和政府、人民對于精神文化的重視。筆者認為,設施的完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設施所被賦予的文化功能的利用、實現程度。在以行政管理為背景的社區中,政府對社區工作的考核僅僅集中在硬件設施的建設、完善上,而忽視了設施的利用情況、居民使用后的信息反饋等主觀性指標的考核。物質空間的合理與美觀并不是社區文化的全部,將硬件設施運用到方便居民生活上來,才真正地實現了設施的價值,才不至于偏離了“以人為本”而不自知。
2.社區活動是社區文化的載體,但往往傳達出“以政治為本”的內涵。社區活動的舉辦增加了社區居民的公共生活,有利于增加居民之間的聯系,提升居民的參與感、幸福感,從而營造出和諧的社區氛圍。但社區活動往往由政府下轄部門牽頭舉辦,以完成政治性任務為首要目標;在活動的內容準備上,群眾喜聞樂見的內容只能得到較少展示;居民的創造性也沒有充分利用,在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營造社區文化氛圍、打造獨特的社區文化方面都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以政治為本”的活動內涵,脫離了居民的文化需求,也不利于社區文化的建設。
3.社區活動旨在為全體社區居民提供精神文化上的放松與享受,以期為社區的整體發展做出貢獻,但在參與主體上往往出現“以地區為本”的現象。居民是社區這一大集合的子集,每一個居民都有權利使用所在社區的活動設施、參與社區舉辦的文化活動、被社區內的居民平等地對待。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外來務工人員走進城市、走進社區,成為城市人、社區人的一份子。作為社區居民,他們卻往往被社區活動的舉辦者所忽略,沒有作為活動的受眾群體被考慮在內。再者,從外來務工人員的角度來說,很多人也并沒有將租住社區當作自己真正意義上的家,從而在心底里也會排斥參與社區活動。社區活動主體的分化,不利于社區的整體發展以及社區居民整體性觀念形成。
4.制度是發展的保障,制度的合理運用有利于實現社會治理的組織化、科學化、精準化,但總是傳達出“以制度為本”的觀念。社區是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治理的質量不僅關系到社區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影響到社會治理水平。社區制度往往是宏觀的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缺少了直接幫助居民生活、社區組織開展工作的詳細指導性文件,現有制度文件不能起到精準、有效、科學治理的作用,反而增長了居民的不滿情緒。如果制度的設立只是為了制度本身而存在,那制度是悲哀的。筆者認為,居民自愿、自覺遵守是才評判社區制度是否合理有效的標準。
5.社區治理主體往往是年紀較大的社區居民,專業治理團隊普遍缺乏,體現出“以經驗為本”的家長式治理作風。豐富的生活閱歷是社區治理工作人員的寶貴財富,但專業性的知識才是社區治理者必須擁有的素質。在社區中,治理者普遍沒有接受相關專業性教育的經歷,往往根據經驗做出工作判斷,容易忽視問題的內在關鍵性因素,沒有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導致亂指揮、瞎指揮現象屢見不鮮。社區是社區居民的社區,不了解實際情況,沒有廣泛征求社區居民意見而隨意做出決策,只會破壞社區關系,違背社區發展目標。
三、應對社區“非”以人為本問題出現的措施
社區是城市人的生活地點,社區中出現的任何問題都有可能對社區居民產生影響。從以人為本的角度看社區,會發現其實問題的根源在于缺乏文化自信,因為不自信,才會需要用物質空間的合理表達自信;因為不自信,才會需要用政治手段促成活動的舉辦;因為不自信,才會對正當的權益猶豫不決;因為不自信,才會僵化地運用制度來完成任務;因為不自信,才會出現家長式作風盛行的現象。如果對社區中缺乏文化自信的現象聽之任之,將會對居民的生活、社區的發展、社會治理產生負面影響。為有效應對文化自信缺乏的社會現象,社區居民、社區治理主體、政府應協同努力。
1.社區居民強化意識,樹立主人翁意識。
對于社區中存在的文化自信缺乏的現象,社區居民首先應從自身出發,從意識上進行強化。首先,社區居民要樹立主人翁意識,淡化物質財富觀念,既然作為社區的一份子,就有權利使用社區的活動設施,參與社區活動。第二,社區歸屬感以及主人翁意識都需要在活動中培養,因此,主動參與到社區活動、社區文化隊伍中去,增加與社區其他居民的接觸,為社區貢獻自己的一份力,是建立社區意識的有效方式。第三,淡化地域觀念,尊重文化多樣性。
意識對物質具有能動的反作用。從主觀上強化居民的主人翁意識,有利于培養社區意識與歸屬感,最終達到影響行為的目的,從而真正改善社區文化自信缺乏現象。
2.社區治理團隊建立機制,創新方式
社區治理團隊是社區居民的第一接觸者,在社區建設上具有重要作用,承擔著首要責任。首先,社區治理團隊要深刻理解、精準把握以人為本的內涵,從群眾最關心的事情入手,以人性化的手段解決與群眾利益相關的問題,贏得群眾的好評與信任感。其次,團隊應利用好與政府的關系,爭取政策資金;主動聯系市場,引入多元文化主體,豐富社區文化活動,打造社區文化品牌,將社區文化產業、文化事業與居民的生活相結合,共同創造出特色文化產品,提高居民參與的積極性。再次,治理團隊的非專業性是社區治理的隱患,由社區牽頭,成立社區、政府、社會共同體性質的基金會,吸引專業性人才;與高校合作,培養定向專業性人才,為社區團隊注入新鮮血液,激發活力。
3.政府完善法規,鼓勵扶持
政府是是群眾利益的代表者,是群眾權力的委托者。首先,政府可以從法律、制度角度入手,完善社區建設相關法律法規,再引導各社區治理者,在了解居民真實意愿的情況下制定各自社區詳細指導性文件,充分尊重居民意見,制訂出居民自愿、自覺遵守的制度。其次,政府應大力倡導傳統文化,并積極促進傳統文化現代化發展,賦予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內涵,創新文化傳播方式,將社區文化與之相結合,激發居民參與的積極性;社群文化很大程度上來繼承于傳統文化,用現代化的表現形式將傳統文化的內涵進行表達更容易接受。再次,完善考核監督制度,使活動不再流于形式與硬件標準,而是注重文化內涵的考評。
四、結語
完善社會治理是黨中央提出的戰略部署,需要各個群體、不同階層協同發力。社區作為承擔城市人安身立命功能的主體,其肩負的使命不言而喻。在社區范圍內創造出獨特的社區文化,需要社區居民、社區治理者、政府以及各個階層的通力合作,貫徹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改善社區客觀物質條件、社區制度與人文環境,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也是解決當下社區問題的有效抓手。
該論文為2017年本科生創新創業計劃省級指導項目《傳統文化視角下 社區文化建設現狀、問題及路徑創新 以鎮江為例》成果
項目編號:201710289078X
參考文獻
[1]李連根,李惠陽.我國城市社區文化建設新思路[J],對策研究,2013(6):110-113.
[2](以色列)尤瓦爾·赫拉利.林俊宏(譯).人類簡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59.
[3]張鳳來.傳統文化視角下勝南社區文化建設[D].中國石油大學.
[4]鄭萍.文化民生視野下的城市社區文化建設研究[J],城市社會管理,2011(11)115-118
(作者單位:江蘇科技大學 人文社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