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友成
摘 要:當前,很多企業在談到信息化建設時,都期望能夠快速地建成一個“最先進”的信息化系統。如何來認識這個問題?信息化建設是個系統化工程,它涉及的因素非常多,信息化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一個繼承和發展的過程,這個“過程性”十分重要。企業的信息化建設與應用的好壞不是單一取決于技術的應用,更重要的是取決于信息化實踐經驗的積累和主導信息化人員的專業技能與業務知識相結合的傳承;取決于企業隨著信息化的應用,提升了管理的進步,從而又促進了信息化向更高水平的發展,這種不間斷的羅旋上升式發展才是企業與信息化相融合的有效模式,是符合信息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信息化的應用必須要與企業的管理理念進程相適應,那些拋開信息化發展客觀規律、拋開信息化應用的經驗和科學的方法論,想通過所謂的“新技術新理念”的引進,快速達成最先進的信息系統的想法,勢必會產生信息化應用的“水土不服”,嚴重的將導致信息化應用的失敗。
關鍵詞:信息化建設;過程
一、信息化需求發展的漸進性
企業信息化都有一個從初級到中級,再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在計算機應用的初級階段,企業從文字處理、報表打印開始使用計算機,接著圍繞一項項業務工作,開發或引進一個個應用系統,進而逐步深入實現經營管理決策信息化。信息化建設一般分了五個層級:
第1層級:通訊交流需求-實現基礎信息化
在企業信息化的初級階段,一般都是從文字處理、收發郵件/傳真開始使用計算機,然后才逐步提出更高的需求。
第2層級:數據管理需求 - 實現數據信息化
在這個層級,企業迫切需要解決數據管理問題,開始開發一些功能相對單一的系統,其中大部分屬于使用人員較少的部門級應用系統,著重實現數據管理功能,解決個人或單個領域的工作量大、工作效率不高等問題。
第3層級:信息管理需求 - 實現流程信息化
在這一層級,企業為適應信息化要求,開始著手通過流程再造優化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相關流程,借助工作流技術實現自動化的流程管理,以提高企業運作效率,降低成本,增強企業規范化和標準化。
第4層級:信息整合需求 - 實現決策信息化
在該層級,基層和中層管理人員的信息化需求基本得到滿足,但管理層需要的決策支持信息還無法提供,需要將基礎信息整合成粒度更大的決策支持信息、商業智能(BI)信息、知識庫、支持風險管理和預警監控的信息模型,相關系統包括:決策支持系統、商業智能系統、知識管理系統、風險管理和預警監控系統等。
第5層級:信息優化需求 - 實現信息化持續完善
在這一層級,企業信息化需求得到較全面的滿足,信息化水平很高,企業開始持續評估和完善內部信息系統,改變信息管理模式,以期從復雜化中解放出來,不斷提升企業管理和信息化水平。
二、信息化建設的發展規律
1.信息化建設的“適合性”
任何企業在談信息化時首先要關注“適合性”,信息化應用只有在適合的前提下才能談先進,不適合何談先進性!
信息化應用的適合性要從三個方面看:第一系統的運行架構要符合企業的運營模式,根據企業的管理特點確定系統采用的運行方式;第二系統的技術架構設計要滿足行業特征的需求,符合企業現行管理水平的需要,信息化過程就是通過分析企業的特征規律,建立符合行業特點的信息技術架構體系的過程;第三企業內各業務板塊間系統實現有效的信息整合,企業作為獨立運營的實體,其內部系統的集成和數據的整合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孤島產生,也是衡量信息化應用水平的重要指標。
2.信息化建設的互動式進程
通常,企業信息化是在滿足企業當前管理水平的基礎上建設完成的,按照“適合性”原則,其信息化建設應與企業的信息需求層次相適應、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相適應。隨著信息化的應用,帶動了企業管理水平的進步和人員素質的提升,同時人們開始對信息化有了新的認識并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適應性平衡被打破,這又進一步推動了信息化建設向更高的目標發展,這種相互促進,推進了企業管理與信息化建設的互動式向前發展,形成了企業與信息化相融合的有效模式。
3.信息化建設的繼承性
企業信息化在演進過程中,累積的最重要資產就是由信息化轉化來的知識與經驗。系統在不斷地改進完善、不斷地積累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找出適合自身行業特征的信息化模式,通過科學的方法建立信息技術架構,利用數據模型及功能模型固化企業運營模式。通常,一個企業根據其行業的特點,遵循著特定的經營管理規律,信息化過程就是通過科學的規劃分析與設計,發現這一規律并以系統的形式將其固化,在后續的信息化發展中不斷地積累經驗、完善和改進,使系統逐步趨近于企業管理更加高效的模式。在這一進程中我們要繼承原有信息化成果,挖掘企業的特性規律、總結最佳實踐,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新技術的運用推進信息化的發展。
三、用科學的方法論指導信息化建設
在大型的系統設計中,找出企業數據管理的規律,并對數據的處理過程進行分析,建立相應的功能摸型,只有這樣建立的系統才能是穩定的并能滿足今后業務擴展需要。數據是企業是生命線,要分析數據的來龍去脈,一方面是分析業務數據的生命周期和在業務各環節的創建、引用、修改或刪除的關系,找出數據元素在業務運作中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建立數據的組成結構與模型;另一方面是分析數據在單一應用系統中的數據結構與應用系統各功能模塊間的引用關系,同時分析數據在多個應用系統間的引用關系,制定統一的數據元素集及數據規范標準。數據模型規劃目的有三個:一是分析業務運作模式的本質,為未來核心應用系統的確定以及分析不同應用系統間的集成關系提供依據;二是通過分析核心數據與業務之間的應用關系,分析規劃應用系統間的集成關系;三是數據管理的需要,明確企事業的核心業務數據,這些數據是應用系統實施與運行時IT系統實施人員或管理人員應該重點關注的,要時時考慮保證這些數據在整個企事業層面的一致性、完整性與準確性。
四、結語
從信息化的發展層次模型、信息化的發展規律以及信息化的方法論來看,“過程性”始終貫穿對于信息化建設之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始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信息化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繼承的過程,是一個科學規劃的過程,不可期望通過一次變革,突升信息化水平。
(作者單位:大連中遠海運油品運輸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