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琳
摘 要:語言內容的選擇,是人際交往中的重要內容,也是收獲身份認同的基本措施,這一點在跨文化交際中表現的更為明顯。以此,文章從語言文化交流對身份認同的影響內容出發,就對話語言、書面語言、肢體語言三個方面進行案例分析,并對身份條件對語言的影響效果展開討論,為相關的應用方法與研究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 語言選擇 身份認同
引 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際交流,不僅是語言運用的學問,同時,也是文化內容的碰撞。在文化的塑造力影響下,使人們展現出了迥然不同的差異性特點,為了降低這類差異對于身份認同的影響效果,必須充分的了解對方的文化條件,以此更好的斟酌語言,使交流更加有效。
一、語言選擇對于身份認同的影響內容
語言是進行人際交往的基本條件,在進行信息交互的過程中,必然會反映出自身在社會、經濟、族群等活動中的差異性內容。在語言表現形式上又根據具體的表現形式分為對話語言、書面語言以及肢體語言這三個方面。為了得到人際交往中的身份認同,必須在語言的運用與選擇上采取一定的措施,以此為更好的建立人際關系提供基礎[1]。而在跨文化領域的人際交往中,更要加強對這一問題的重視程度,站在對方的立場角度對話術與行為進行必要的控制,以此在完成信息有效交互的過程中,建立良好的關系紐帶,通過特定風格的語言內容,與交流者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身份聯系。因此,為了避免語言交流中出現的誤解,必須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習慣進行分析,降低文化差異的影響水平,提高跨文化交流中語言運用的合理性。
(一)對話語言的影響內容
對話語言作為語言內容中最為重要的部分,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信息載體,也是體現不同文化環境提點的關鍵組成。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際交往活動中,由于明顯的差異性水平,進行對話表達時,不同文化環境中的人會采用不同的方式。
以問候語為例,在中西方的交流中就有著較為突出的異化特點。在我國的日常交際中,人們為了表示友好,常常會對對方當前的狀態進行詢問,如“吃了嗎?”、“這是要上哪啊?”等內容的對話,使特定的語句在語境中表達不同的含義。然而,在西方國家的文化習俗中,這類句子只是在用于詢問的語境中,而并不包含日常問候的意義,貿然的使用必然會產生誤解,被人理解為干涉個人自由的行為,使西方人感覺到自己受到了侮辱,從而影響到身份認同的效果。因此,在與異域文化背景進行交流時,應采用具有其文化特色的交流方式,在具體的問候語中,可以采用“hi”、“How are you”、“How do you do”等方式進行寒暄,也可以通過天氣的交流展開對話,如“Its sunny”等語句。
從以上的例證中不難看出,為了得到身份的認同感,必須站在對方的文化背景下,對語言內容進行選擇,以免文化差異背景下產生的誤會,并在交流中對對方的文化內涵進行一定程度的了解,以便更好的完成交流活動。
(二)書面語言的影響內容
在進行文化交流的過程中,書面語言的應用范圍也較為廣泛,不僅在書籍、雜志、標語、告示等內容上有較多的使用頻率,甚至在一些較為正式的書面材料中,也必須對語言的內容進行斟酌,以此,才能更好的尊重對方的文化背景,并最終達到身份認同的效果。以書籍的翻譯工作為例,在不同語言的文化表達中,雖然都能很好的傳達語句的意義,然而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維方式的不同,在具體的交流中就會對內容的理解產生歧義,使信息的交互產生間隙。
例如,在對某旅游景點“白云閣”的翻譯中,將其譯為“White Cloud Attic”,在具體用法上雖使用“attic”對“閣”進行翻譯沒有顯著的錯誤,但通過對語義的分析就可以發現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在應用中“attic”是指存放物品的建筑空間,然而在此處的“白云閣”中的“閣”字,更多的是指類似樓房的古代建筑,并提供具體休憩、游玩、眺望等休閑功能。同時,鑒于“白云閣”作為景觀建筑中的亭子屬性,在英文翻譯中使用“pavilion”要更為適合,因此應將翻譯中的“White Cloud Attic”替換為“White Cloud Pavilion”,以此減少語言表達中的誤解,翻譯的文化交流功能更加有效,提升語言指示效果的同時,加深外國游客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與認同。
(三)肢體語言的影響內容
語言文化不僅是對其所屬文化背景的展示,同時也在文化條件的限制之內,為了改善異域文化交流中的語言應用,必須在肢體語言方面進行控制,防止不必要的誤會產生。
例如,“豎大拇指”是極為常用的肢體語言,然而這一簡單的行為在不同文化背景中所表達的意義卻有著明顯的差異性[2]。在我國“豎大拇指”的行為,通常是表示對某人或某事的贊揚,在美國通常是表達“沒問題”的意思;但在其他國家或地區,“豎大拇指”卻表達了負面的情緒內容,如俄羅斯或希臘等斯拉夫民族的國家,這一動作就會被理解為“滾開”的意思,在中東地區也表示為“猥褻”的意思。又如,中國人通常會用“點頭”的動作表示肯定;用“搖頭”代表否定。然而在以印度為主的部分南亞國家中卻截然相反,通過“點頭”表示否定,用“搖頭”代表肯定。
通過對以上三類語言內容的分析,可以清晰的發現語言交流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差異表現,也更加明確的提出了文化內涵與語言選擇在異域身份認同中的重要作用。必須自具體的國際交流中充分的發揮語言作用,調動最為合適的語言內容,以此來提高獲得身份認同的效果,使溝通的有效性展現出應有的作用水平。尤其在當前“一帶一路”建設的歷史背景環境中,優化自身的語言應用水平有著明顯的現實意義與社會價值,必須得到每名對外人員的高度重視與深入研究[3]。
二、身份條件對語言應用的影響效果
在進行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語言的應用于選擇必然會受到社會身份與地位的影響,其身份的標志性也是交流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同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社會身份也會表現出不同的形態與交際習慣,在充分表達意愿的同時,為了更好的得到身份認同,必須對這種不同文化下的身份條件有一定了解,并通過有效的交流方法完成跨文化交際。
(一)文化背景下的身份條件
文化身份,是在獨立文化環境中發展出來的個性表現,不僅表達著該文化背景下的生活方式,同時也是對具體習俗的體現,在無意間形成了個人交流活動中的文化身份差異。
例如,在中西跨文化的婚姻中,丈夫漢克是地道的美國人,而妻子淑芬則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漢克在美國的人文化環境中,形成的開放、直接、明確的性格;而妻子在集體主義的文化背景中,養成了委婉、意會、柔和式的信息表達方式[4]。在生活的具體交流中,二人難免會因為思維方式與表達形式的不同而產生誤解,如果在語言選擇上不進行必要的控制與調節,甚至會對婚姻關系產生負面影響。
(二)社會環境中的身份條件
這種具有社會屬性的身份,可以視為具體的社會關系,在表現的內容上,受到種族、性別、年齡、職業等多角度的影響。同時,每個人可能會在社會環境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并在不同環境的交互中所處的地位條件也有明顯的不同。
例如,一名銷售人員在向外國老人介紹產品的過程中,應考慮到這名老者的多重身份,在對其父親、丈夫、客戶身份進行權衡與分析的同時,選擇恰當的語言與其進行交流,并在不斷變換與引導的過程中,通過多身份角度對老人的社會身份條件進行分析,完成銷售活動的同時,實現跨文化交流中的身份認同。
(三)身份意識對語言的影響
在不同背景的文化環境中,人們通常會對自身的定位產生不一樣的理解與認識,并由此對語言的使用與選擇產生明顯的影響,從而使身份與定位產生差異。例如,中國的病人去醫院就醫的過程中,作為其朋友,為了表示關系,通常會說“吃藥了嗎”、“多喝點熱水”、“注意休息”之類的話,這會讓病人感受到關懷。然而,如果患病的是一名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外國人,仍然采用這種關心的詢問方式就會使病人感到不自在,并有一種對其指手畫腳的感覺。這就是不同文化環境中,對于語言內容的定位與歸類不同產生的差異性效果。
總 結
在跨文化領域的交際活動中,經常會由于語言選擇的問題造成身份認同的障礙,因此,必須通過對文化背景的深入了解,彌補語言選擇上的失誤,并具體在對話、書面、肢體的語言內容中,規避交流風險,提升雙方的身份認同感,從而更好的感知語言、身份、文化之間的關聯性,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更有效的完成跨文化交際活動。
參考文獻:
[1] 李欣,周海鴻.中西方跨文化交際障礙因素及語用失誤現象研究——以電影《喜福會》為例[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15(05):116-118.
[2] 吳建設,劉青,郎建國,等.短期出國留學與語言熟練程度對跨文化交際恐懼和跨文化敏感性的影響[J].外語與外語教學,2017(03):89-99+149.
[3] 陳曉蘭.跨文化交際中和諧關系構建的語用策略應用[J].廣東海洋大學學報,2017,37(02):95-100.
[4] 高軼妹.跨文化交際中翻譯的語用失誤及對應策略研究[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8(01):14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