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慧梅
摘 要: 教育部出臺的新的高考改革方案中突出了語文學科的重要地位,尤其閱讀能力更是體現出空前的重要性。近年各地高考題日漸突出“大語文”概念中的開拓、延展、思辨等思維,更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這樣的形勢下,讓學生重視語文閱讀,通過語文閱讀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達到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目的尤為重要。作者認為,翻轉課堂的合理實施或許是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 翻轉課堂 大語文 中學語文 閱讀教學
“大語文”時代的來臨進一步凸顯了語文學科的重要性,同時閱讀的重要性更是日益顯著,教育部統編語文教材總主編溫儒敏老師說:“未來語文將成為高考的殺器,高考要實現15%的考生做不完卷子。”當下,所有人都深知閱讀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但是中學生依然存在閱讀量少,無法靜心閱讀,缺乏思考等情況,這必將影響到學生對語文學科的學習情緒。語文教師如何培養學生熱愛閱讀、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良好習慣呢?筆者認為,在信息技術的大環境下使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將傳統教學中的“教師授課——學生接受”徹底顛覆為“學生學習并存疑——課堂上生生探究、教師引導——知識內化”的過程。把傳統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和主體,教師為掌舵人的模式。筆者以不同時段教授《項脊軒志》一文為例,分析同一篇文章用不同教學模式授課的不同效果。
一、教學目標的差異——學生反客為主,化被動為主動
翻轉課堂教學目標的制定以課程標準和教材為依據,考慮到語文學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這點與傳統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依據一致。但是依據教學目標之下呈現的主體則有巨大的變化。傳統教學模式的教學目標易表述為“讓學生”、“教會學生”、“使學生”等詞匯,譬如筆者在六年前教授《項脊軒志》一文時,把知識目標確定為“讓學生掌握本文的重點文言詞匯”。這樣的課堂主體是教師,學生處于被動的地位,大部分時間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灌輸”,哪怕課堂上出現短暫的“討論”,更多的是一種作秀或者臨時起意。這種被動接受式學習自然無法讓學生真正深入了解文本,探究文字背后蘊藏的深刻情感。久而久之,學生對閱讀就會產生一種抗拒的條件反射。
翻轉課堂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考慮更多的是學生的感受,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目標確定時出現得更多的是“理解”、探究“、“探討”、“體會”等詞匯。筆者在2017年用翻轉課堂教授《項脊軒志》一文時將知識目標確定為“學生通過課前微視頻及練習的自主學習,理解文章重要的文言知識點的含義和用法,并能夠舉一反三進行文言文知識點的遷移運用”。翻轉課堂下,教師與學生的地位發生了轉變,學生在課堂上是暢所欲言的“自由人”,他們結合課前微視頻的學習,以及教師提供的練習,融入自身的獨特感受,課堂上提出疑問,和小組同學共同探討,在教師的指引下使疑問最終得以解決。
記憶性知識點的掌握,如果一味靠課堂上教師的講解和課后作業小測等“逼迫”,那么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收效甚微。翻轉課堂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結合自己的學習積累和生活經驗使看似死板的記憶性的知識點“活化”,使一個個文言文詞匯變得生動可愛。譬如在《項脊軒志》一文的微課中提及文言詞匯“諸父異爨”中的“爨”字的意思時,筆者為了方便學生記憶,將該字的構造進行了拆解:“下面是一把燒得正旺的大火,火上面是不斷添加的木柴,最上端的結構像一個蓋得嚴嚴實實的蒸籠。基于此,這個字可以引申出灶頭之意。“異爨”即分灶頭、分家的意思。”如此,有過農村生活體驗的學生對這個生詞的記憶就尤為深刻。解除了文言詞匯的障礙,學生不僅完成了知識目標中對重點文言詞匯的掌握,在課前完成了部分知識的內化,而且為理解文章的內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更是開啟了一扇通往閱讀之趣的大門。
二、教學流程及方法的轉變——先學后教,全面發展、終身發展
傳統課堂教學一般由“導入課文——分析文章——拓展提高——練習鞏固”這一流程構成。翻轉課堂則是“學生學習——學生質疑——學生探討、教師引導——學生將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形”這一流程。它把傳統課堂的先教后學轉變為先學后教。教師提前為學生創建學習資料包,并發送到網上互動平臺,學生通過網絡下載資源、自主學習,完成對新知識的認知和構建,并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對自主學習內容提出疑問,將這些疑問反饋在課堂上,通過課堂上的探討感悟文章,將知識內化于心,并將知識拓展達到外化于形、學以致用的目的。
以《項脊軒志》為例,筆者以往習慣于將課文的知識先教后學,以教為基礎,絕大部分學生僅止于教師課堂上的教授內容,教多則學多,較少則學少,不教則不學。這樣的模式不利于學生學習獨立性的培養,長此以往必將挫傷學生文言文閱讀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嘗試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后,筆者將此文作者歸有光的生平及作品的風格特色,文章重要文言詞匯句式,文章情感的變化等重要內容制作成微課,發送至班級共建的網絡平臺供學生課前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完成相應練習并在學習之后提出若干疑問,練習的答題情況和問題通過網絡平臺直接反饋到教師手中。如果信息教育技術不夠發達,不能提供智能診斷系統,就可以讓學生將問題寫出來,交給課代表,而后教師再分析和整理。教師經過整理,總結出本班學生對這一篇文章的薄弱點,課堂上針對薄弱點引導學生通過探討解決疑難問題。譬如,學生在自主學習后提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如“這篇文章寫的事情極其瑣碎家常,為什么能被評為‘明文第一呢?”“本文寫到作者回憶三位故去的女性時的不同情感:回憶母親時是“泣”,回憶祖母是“長號不自禁”,回憶妻子時居然沒有哭。為什么回憶妻子時不哭?為什么回憶祖母時更加悲慟?他難道不愛自己的妻子?他跟母親的感情更淡嗎?”等問題都是學生閱讀文章后獨立主動思考的結果。筆者引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精彩的探討,學生思維碰撞不時擦出可貴的智慧火花,水到渠成地實現“培養學生健康積極的人生志趣,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的瑣碎平淡中品味親情之美的能力”這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學目標。
相對于傳統課堂教師在學生未經主動思考前就灌輸這一結論,這種發現問題的教學法更好地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相對于以講授法為主的傳統課堂,翻轉課堂的教法更加多樣化,講授法、自學法、討論法、發現問題法等都能在課堂上精彩呈現,學生始終處于主動學習的狀態,教師教學的重心由“如何教”翻轉為學生“如何學”。學生在閱讀學習中體會到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樂趣,長此以往亦將對閱讀鐘情。2017年出版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到“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將“課程目標”定義為“通過語文學習活動……樹立積極向上的人生理想,為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翻轉課堂的實行符合大語文時代的要求,契合新課標對核心素養及課程目標的最新標準。
三、翻轉課堂實施中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翻轉課堂相較于傳統課堂的確有諸多優勢,但是對于語文學科而言并不是一味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從學生層面分析,翻轉課堂的特點決定了學生需要有更強的自學能力和更多的課余時間完成學科的課前學習任務。當下中學生的課余時間有限,生源一般的學校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弱等問題都將成為翻轉課堂順利實施的一大阻礙。
從教師層面分析,翻轉課堂對教師的專業素養及課余時間的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表面上看教師在課堂上得以“解放”,可以將課堂還給學生。但是,教師這一角色從來都不可缺失,雖然不再是主角,但教師是掌舵人,是引導者。翻轉課堂對教師把握課堂的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就決定了教師在課前需要做更加充足的準備,對于教學任務已然繁重的中學語文教師而言,的確是一大挑戰。此外,語文學科有獨特性,并非所有課文都適用翻轉課堂模式進行教學。教師需要對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學情有充足具體的了解,再做出科學合理的選擇,切不可為了“翻轉”而“翻轉”,這必將違背翻轉課堂實施的初衷。
學生好比天上的風箏,教師是放風箏的人,翻轉課堂就是緊抓風箏的那根線。風箏飛得多高,飛向何處,取決于放風箏的人對大環境的準確把握和分析,而他手中那捆線則是維系風箏最堅實的繩索。面對諸多困難和挑戰,一線教師與其惶恐焦慮,不如想方法解決困難,譬如調節學科之間對翻轉課堂的安排時間、合理選擇適用于翻轉課堂的課文、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及合作學習能力、完善學生課前學習任務完成機制等。伴隨著“大語文”時代的來臨,閱讀的重要性日益顯著,語文教師任重而道遠,信息技術大環境下科學合理使用翻轉課堂將是破解當前中學生閱讀困局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人教育出版社,2017.
[2]韓麗珍.轉課堂在我國發展的瓶頸及路向選擇[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2).
[3]張渝江.轉課堂變革[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