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朝安
摘 要: 馬克思的實踐批判是以人民群眾為批判主體、革命的實踐活動為批判手段、客觀世界為批判對象的實踐活動,也是一種比“解釋世界”更能影響和改變世界的批判力量。在中國夢建設中,馬克思實踐批判思想能為中國夢實現提供理論指導、現實理性和檢驗標準,為此,應當以馬克思實踐批判思想為指導,在實踐批判中推進改革發展、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倡精神,以更好地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關鍵詞: 馬克思實踐批判思想 中國夢 改革開放 民族復興
馬克思的實踐批判是理論批判、現實批判和自我批判相統一的整體性批判活動,也是一種在實踐中不斷否定自我、超越自我和發展自我的實踐活動。共產黨90多年艱難曲折的發展歷程昭示我們,只有堅持和運用馬克思實踐批判理論,才能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的偉大勝利,并最終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因此,應當以馬克思實踐批判思想為出發點考察中國夢,分析中國夢的實踐路徑。
一、馬克思實踐批判思想的理論內涵及價值指向
批判性是貫穿馬克思主義理論始終的思想精髓與反思模式,《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德意志意識形態》、《〈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等馬克思經典著作都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批判思想,體現了馬克思對哲學、政治、經濟、觀念和實踐的批判。比如,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中馬克思批判了德國的宗教神學、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等,初步建構了唯物主義批判理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批判了舊唯物主義哲學,提出了革命的、實踐的、批判的哲學思想;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爾學派的理論弊端,提出“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質的力量只能用物質力量來摧毀”的實踐批判理論;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深入考察了法國大革命的革命實踐,提出了“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理論觀點。從總體上看,馬克思批判思想包括理論批判和實踐批判兩種形式,其中理論批判多表現為觀念性的精神活動,實踐批判多表現為物質性的實踐活動。其中,理論批判是實踐批判的理論先導,實踐批判是理論批判的最終目的,在哲學批判中不僅要通過理論批判揭示現實社會的不合理、不公正等,還要以革命性的實踐批判活動改造客觀世界,實現從現實到理想、必然到自由的偉大轉變。
在馬克思看來,為批判而批判是毫無意義的,應當通過批判解決現實問題、促進人的發展和人類解放。顯然,馬克思哲學批判思想不僅將批判矛頭指向了哲學領域和觀念領域,還將批判矛頭指向了整個現實領域,實現了對社會生活的總體性批判。實踐批判就是以人民群眾為批判主體、革命的實踐活動為批判手段、客觀世界為批判對象的實踐活動,是一種比“解釋世界”更能夠影響和改變世界的批判力量。實踐批判是現實的、歷史的、辯證的,常常被人們理解為“革命”,這符合馬克思的本意,是改造現實世界的、指向未來的實踐革命。顯然,馬克思的實踐批判不是為了批判而批判,而是為了改造客觀世界、促進人類解放而批判。此外,馬克思還將變革世界作為實踐批判的理論旨趣,將壓迫人、奴役人、束縛人的舊制度作為批判對象,期望通過實踐批判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自由解放,所以,實踐批判表達了對無產階級命運的深刻關切,內蘊了為人類解放、歷史進步和時代發展而獻身的價值追求,不僅具有歷史進步性,還包含了深切的人文關懷[1]。
二、馬克思實踐批判思想對中國夢實現的理論價值
(一)能夠為中國夢實現提供理論指導。馬克思的實踐批判是理論批判、現實批判和自我批判相統一的整體性批判活動,實踐批判內蘊著理論批判和現實批判。在社會實踐中雖然“批判的武器”無法代替“武器的批判”,但是“武器的批判”也離不開“批判的武器”的理論指導。馬克思就說過,人的解放沒有無產階級不行,沒有力量和哲學也不行,一旦失去了精神武器,解放就會迷失方向。這就意味著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應當將實踐批判和理論批判結合起來,在改革實踐中推進理論創新,為實踐批判提供科學的前進方向。比如,應當從經濟新常態的時代語境出發,不斷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更加充分的理論指導。
(二)能夠為中國夢實現提供現實理性。馬克思認為,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的,實踐批判是一種能夠影響和改變世界的“武器的批判”,社會生活需要以實踐批判的方式改變。中國夢是源于并高于社會生活的共同理想,也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社會實踐過程,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實踐批判,需要在實踐批判中不斷超越自我和發展自我。同時,中國夢并不是神秘的、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現實的、觸手可及的理想,是承接歷史、立足現在與面向未來的實踐過程,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就開始探索求獨立、求富強、求復興的中國夢,但是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實踐探索都以失敗而告終,使中華民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此后,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領導全國人民開展了偉大的革命實踐,并以馬克思實踐批判思想建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了中國的社會發展和民族進步,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大國和貿易大國,步入了中等發達國家的行列,這些充分說明馬克思實踐批判思想是實現中國夢的現實理性。此外,中國夢是改變中國發展現狀、實現民族富強的偉大實踐,同樣需要以實踐批判的方式發展、完善和實現,這就需要將馬克思實踐批判思想作為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依據。
(三)能夠為中國夢實現提供價值標準。馬克思實踐批判思想認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真理性是一個實踐問題,需要在實踐批判中進行檢驗。也就是說,任何社會理想、理論體系和價值目標的正確性和合理性都需要以實踐批判的方式進行檢驗,需要在實踐批判中不斷完善自我。中國夢是偉大的社會主義理想,也是中華民族的民族愿望和價值理想,中國夢能否實現取決于科學性、合理性和先進性。只有經過實踐批判的檢驗,才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同時,中國夢需要在實踐批判中得以檢驗和完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三個有利于”、以人為本等馬克思實踐批判理論成果就是檢驗和完善中國夢的重要標準。所以,應當以生產力標準、“三個有利于”、共同富裕等實踐批判理論檢驗和發展中國夢[2]。
三、馬克思實踐批判思想對中國夢實現的現實啟示
(一)以改革發展實現中國夢。馬克思實踐批判理論認為,辯證法是批判的、革命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粗放式發展模式取得了偉大的經濟成就,但是粗放式發展帶來了相應的問題,影響了可持續發展。為此,應當以馬克思實踐批判思想看待中國的發展問題,在實踐批判中推進中國的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提高中國的經濟發展質量,以更好地實現偉大的中國夢。比如應當將供給側改革、新發展理念等貫穿到改革發展之中,在批判舊有發展模式中實現體制改革和經濟轉型發展。
(二)依靠人民群眾實現中國夢。馬克思實踐批判思想是“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統一的實踐批判方式,其中人民群眾是實踐批判的重要主體,也是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的依靠力量。中國夢是一項艱巨而復雜的歷史任務,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共同參與和主動擔當。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人民群眾。因此,在實現中國夢的過程中,應當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發揮人民群眾的實踐批判力量。比如應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市場競爭機制、勞動就業制度、政治參與制度、社會保障體系等,為每個社會成員提供良好的發展空間[3]。
實踐批判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內容,也是推進社會發展和歷史進步的重要途徑。因此,應當以馬克思主義思想推進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在實踐批判中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李長虹.馬克思哲學實踐批判精神中國化的思想精髓及其當代表現[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2).
[2]楊維.馬克思的實踐批判及其對實現“中國夢”的啟示[J].湖北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4(05).
[3]徐建立.馬克思實踐批判思想的當代啟示[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