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映朝 楊曉萍 蘭春梅 張燁 吳開蓉 周瑞潔
摘 要: 不少學校心理健康服務供給不充分,結構性失衡嚴重。進入“深水區”改革前的課堂教學舊體制,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高質量的社會心理服務需求。從必要性、影響因素、發展脈絡中借鑒各國成功經驗,探究“新時期,新常態”背景下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改革的前進方向和實施路徑。以早期預防并有效干預各類心理健康發展問題,實現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及個人全面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 學校心理 健康教育 課堂教學改革 教學方法
1.引言
盡管在過去20年里,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建設進展迅速,成績舉世矚目,但仍然難以滿足近3億學生快速增長的心理健康服務需求,廣大心理建設薄弱地區的供求失衡狀況尤為嚴重[1]。水平偏低、體系建設滯后,均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跨文化比較23個歐洲國家的研究證實,公民受教育狀況與心理健康水平相關顯著。全面提高國民教育水平,可顯著降低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他國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改革案例能為我國在此領域的長足進步提供眾多參考,有利于早期預防并有效干預各類心理健康發展問題,實現提高學生心理健康素質及個人全面發展的目標。
2.學校心理健康教育
1972年,義務教育改革使英國學生最低離校年齡從15歲提高到16歲,也增加了抑郁癥、焦慮癥等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年期發病率。僅上海各高等職業院校,便有近34%的學生存在各類心理健康問題或長期心理障礙,這使得改革心理健康課堂教學現狀,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職能變得尤為迫切。應力求在各個學齡階段提供最佳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遺余力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以提升學生心理健康問題自主干預的成長性能力,塑造學生健康價值觀,進而影響個體的全面自由發展。如果實現心理問題有效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就可減少許多病人得病或由小病輕病轉成大病重病,而不得不轉去重癥治療的各種成本花銷和資源浪費。承認此問題是需要幫助或干預的,并知曉該問題是可以治療的,是學生展開積極的自主尋求幫助行為的認知起點。
3.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改革
學生性格、智力迥異,教師必須心地善良,有耐心、有活力地開展課堂教學。學校心理健康服務中心是培養師生情感發展的重要樞紐,積極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相比傳統課堂,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改革更能有效提升學生心理健康認知水平和防控能力,理解人群心理運作規律,實施更為有效的干預措施。針對家庭暴力高發、人均收入較低等高致病因子暴露學生,開展具體的心理健康輔導,能顯著改善課堂教學績效。
3.1心理健康課堂下的藝術教學
僅6次兩小時的“自我認知—自尊情緒”團體輔導、體驗練習、游戲、角色扮演等教學活動,便能激發學生參與熱情,改善學生認知水平,有效防治心理健康問題。情境游戲教學、視頻錄像教學并不能顯著提高兒童心理健康問題自我解決能力。但繪畫教學、故事分析、物品觀察等有趣的教學活動能穩定反映并將內心狀態表征投射到教學道具上,強化兒童情感交流、自我知覺和心理健康建設能力。使用角色塑造等體驗性操作教學,發展了心理健康課堂的藝術教學基礎理論。與體育、藝術相結合的課堂教學形式,能顯著減輕學生學習壓力,預防校園欺凌,降低輟學率,是協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提高一國社會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課堂教學改革方式。
3.2心理健康課堂下的情感教學
排除認知能力和心理健康狀況的干擾,考查語言、閱讀拼寫、非言語表達、自尊水平、自我控制等心理能力變量,可發現父母因素和心理復原能力對兒童心理健康水平的調節作用。早期干預能促進兒童社會情感發展,教師的社會情感發展狀況與兒童心理健康水平高度相關。1學期11小時的小組討論、小組海報制作為主要內容的團體教學,能預防青少年的一般心理問題。易于實施的打破人際交往沉默課程教學法,能幫助學生、教師、學校接納精神病患者。在學齡期引入這些課程,可防止心理疾病污名化認知,消除偏見、誤解、歧視等負性認知根源。學校工作人員主導的心理健康課堂情感教學改革,對心理健康知識、信念改善、情感促進效果明顯,顯著提高學生心理健康困擾的求助頻率。
3.3心理健康課堂下的親社會行為教學
包容性課堂教學能顯著降低欺凌發生率,提高親社會行為實施水平,形成和諧友愛的校園文化氛圍。未處于接受教育、就業或培訓的“啃老族”,類似于學校過渡期持續焦慮、抑郁的學生,積極主動精神和心理健康功能受損嚴重。針對性別進行差異化的校外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改革和社會生活技能訓練,是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預防輕度抑郁癥,促進學生親社會行為的有效途徑。
3.4心理健康課堂下的特殊教育改革
特殊教育系統有著固有的變革障礙,大多數教育者應轉向有效教學范式,側重于關注心理健康干預、教學評估等實踐性問題。對特殊教育領域中弱勢學生分類體系、教學計劃改革,加強轉介前干預和行為咨詢,可提高心理健康課堂教學的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益性。強有力的利益相關者伙伴關系,在課堂教學形式創新、兒童積極歸因和臨床診治方面價值巨大。將課堂教學、循證治療與臨床教育相結合,構建一個以學校為基礎的心理健康服務網絡,為所在社區提供合作治療和社會心理健康服務,也可為大學等研究機構提供臨床培訓的機會。經過一年的合作干預,學生焦慮癥狀、威脅性解釋偏差改善顯著,社交技能和心理問題應對能力提升明顯。標準化的創傷后應激課堂教學干預能明顯改善學生的課堂參與熱情,增加學習投入,發展良好的社會情感,是治療學生創傷后應激的有效教學手段,其預防成本低廉,應予推廣。
3.5心理健康課堂下的跨學科教學
使用特定學科知識教學會限定學生了解其他學科,發展跨學科合作能力。而基于問題解決的跨學科教學是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改革的最佳形式,它提高了學生角色轉換能力和工作勝任力。1978年,美國學校心理學家協會確立了學校心理學的獨立心理學分支學科地位,達成了加強特殊教育評估、現場管理干預、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改革的專業發展方向。教育醫療逐步融合的一體化服務模式,重新界定了新世紀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定位。以學生為中心的終身教育理論指導下,與特殊教育和社會實踐相融合,密切保持與生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教育學、醫學等相關學科的多領域互動教學,將是社會心理健康服務和學校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發展方向。
4.展望
青年人是心理疾病的易感群體,在初次就業、家庭變故、財務困難等時期易遭受社會排斥,產生精神障礙。這使得個體早期的心理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它為個體處理心理調適期提供了恰當的科學解決方案,提升了青少年應對一系列社會激烈變化的社會適應能力。學校心理健康醫護人員能診治精神障礙問題,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改革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心理健康知識,提高自我維護能力,促進社會適應能力、社會心理健康素養發展。學校心理健康服務需和家庭、社區、政府廣泛合作,重塑社會心理健康服務體系和教育機構的活動邊界。使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中心成為領導學校心理健康的專業部門,為廣大師生提高全方位的專業社會心理健康基礎服務。增強心理健康服務中心功能,往往比轉介特殊教育模式,對學生情緒障礙、行為異常等心理健康問題的預防效果更好。由教師、教育行政人員、父母、學生組成的學校心理健康促進委員會,將學校心理健康相關利益者集合在一起,能有效解決社會心理健康服務的效率問題,防止遺漏任何一個需要學校心理健康服務的來訪者,全面增強心理健康課堂的教學效果。
5.結語
北京市護士學校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改革中的多維教學評價方案,取得了良好的實際應用效果,充分展現了學生智力、心理素質全面發展的成果,為學生終身發展和“因材施教、人人成功”教學理念奠定了堅實的評價工具基礎[2]。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改革任務是進步的,動機是多元的,成果是漸進的。其實踐甚至改善了各類教學中的跨文化沖突、受害人心理,治愈了民族悲情情結。通過跨文化比較各國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改革范例,能發現社會變遷、相關利益者支持等多種因素,對多形式、多類別課堂教學變革的重要影響。不僅要適應城市教育、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快速發展,還要兼顧農村及邊遠窮苦地區心理健康服務薄弱的事實。明確教育為先、差異化診治、集體防治、跨學科合作等課堂教學原則。在終身教育和生態化教學理論指導下,開展以藝術、情感、親社會行為、特殊教育、跨學科教學等為主要內容的課堂教學改革,以貫穿每一心理健康課堂教學的情懷,增強教師在其中的主體責任意識。強化教學時間管理,在學生認知資源有限的基礎下,積極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內部動力。強化心理健康專業隊伍建設和師資培訓力度,提高心理健康教學人員工作技能和教學效率。實現“新時期,新常態”下完善心理健康課堂教學改革,培養學生積極樂觀、健康向上心理品質的心理建設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溫金梅.學校體驗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實施的路徑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8):20-22.
[2]王美娟.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路徑[J].職教論壇,2017(5):19-22.
通訊作者:蘭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