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娜 楊國平
摘 要:教學設計是教師結合教學藝術原理、教學理論,為落實某項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認知過程,對教學組織方式、內容、目標、需求、方法進行精細的策劃.本文結合微課的特點,對物理微課教學設計進行了簡單的探討,并以《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為例,對物理微課的設計過程進行了詳細描述.
關鍵詞:物理微課;教學設計;微課案例
一、引入
縱觀近年來全國微課教學大賽的視頻資源可以發現,較多微課存在著教學目標模糊、教學對象不清、內容呈現混亂、華而不實等問題.究其原因,首先是沒有對微課進行精準的、有效的教學設計.微課不是對傳統課堂實錄視頻的機械化分割,而應是一個獨立的教學微視頻資源.在微課制作之前,應對微課的學習對象、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資源、教學情境等進行精心優化設計,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來設計教學內容,才能制作出優質的微課.因此,微課教學設計是開展微課教學的前提和基礎,一節好的微課是在優秀教學設計的基礎上產生的.
二、物理微課設計的基本環節
微課教學設計是在整合教學目標后,根據學生的需求實際、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條件以及教師自己的特質分別進行優化設計,最后按照一定的教學時間,將上述因素綜合考慮,設計出一個高效的教學活動順序.一節微課設計的好與差,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微課的內容結構安排是否合理,各個環節的處理是否耳目一新、是否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是否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等等.具體設計環節主要有:
1.學生學情分析
無論是微課設計還是傳統教學設計,學生是主體部分,教學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現實要求.通常有三分析:分析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和能力狀況;分析學生存在的學習問題;分析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行為.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教學設計有的放矢.
2.教學內容分析
教學內容分析不僅要分析教材內容,還要分析課程標準對該部分內容的教學建議及教學要求,只有充分分析教學內容才能確定微課設計的要點.首先,微課內容的選取要合理;其次,微課內容要精煉,緊湊,邏輯清晰,避免不相關的內容;最后,微課內容要聯系生活實際.例如,設計磁場概念微課時,可以先展示生活中的銀行卡、門鎖卡、飯卡等應用“磁”的實例,然后引入科學史:中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司南的應用和產生歷史,讓學生能深刻體會到物理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應用,體現“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教學理念.
3.教學目標設計
微課由于時間短、內容精,故教學目標設計不能求多、求全,目標不能定得太高,且應單一、具體、明確.例如,電阻概念的微課教學目標:知道導體對電流有阻礙作用.目標明確“阻礙作用”,后面的設計就應該想辦法讓學生理解如何“阻礙”,只要學生通過該節微課理解電阻對電流的阻礙作用,即達到目標要求.
4.制定教學策略
教學策略是在一定教學理念指導下和教學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為有效達到教學目標而對教學活動的順序、教學方法的選擇、學習方式的確定等,所采用的解決具體問題的行為方式.
第一,知識講解情景化
各知識點的講解貫穿于情景之中,以提升課堂的吸引力,降低知識難度.
第二,知識講解問題化
將陳述變為設問、疑問,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學習的動機和欲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三,知識講解案例化
根據真實案例,將知識點的講解貫穿于案例故事之中.創設真實情景,體現出物理源于生活.
5.教學過程設計
微課過程設計不求全,只求精、短,要開門見山,直奔主題.比如輔助型微課,教學內容完全服務于教師上課需求,這時微課內容可以是單獨的情景再現,也可以是整個實驗探究的其中一個環節.例如,進行比熱容概念微課教學設計時,比較同質量的水與食用油在吸收相同熱量時溫度的變化情況即可.
6.教學時間設計
對微課內容設計中的每個環節進行時間預設,以 6分鐘的微課視頻為例,片頭信息一般控制在 20 秒以內,一般開門見山、單刀直入;知識主體講解部分圍繞核心問題占據整個視頻90%左右的時間,即大于5分鐘,力求做到環環相扣、層次分明;總結部分控制在 30 秒以內,總結、歸納時要扼中要害.
三、微課設計案例——《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教材分析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是八年級上冊(人教版)第二章第一節,本節是聲現象的入門和本章學習的基礎.課標要求: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通過對本節內容的學習要求學生知道聲音產生的原因,聲音傳播的條件.根據課標要求,本節的重點:聲音的產生和傳播;難點:真空中不能傳聲.
2.學情分析
學生在生活中對聲現象有一定的認識,但沒有上升到理論化知識的水平.對聲音的產生可采用實驗、觀察、分析的方法得出聲音是振動產生的,此外通過例舉生活中振動發聲的實例,鞏固知識突出重點;對于聲音的傳播可采用實驗,引導學生推理總結得出:真空不能傳聲,突破教學難點.
3.教學目標
本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通過講解和實驗讓學生理解聲音的產生原理,知道日常生活中的聲音是怎樣產生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領悟“提問-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物理學習過程,培養學科思維,為以后的物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4.教學策略
本節微課主要以“提問-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物理學習過程展開,通過設問的方式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同時讓學生的思路跟上老師的教學進程,然后利用學生自身的體驗和微課中的實驗演示讓學生理解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接著分析實驗現象得出實驗結論,教給學生方法和思維.最后提出總結性問題,讓學生思考,鞏固所學內容.
5.微課教學設計
(1)教學課件的設計
教學課件以PPT為載體,采用圖片、視頻與文字相結合的綜合型課件,按照“提問-猜想-實驗-結論”的思路分為四個板塊,使得教學過程循序漸進,清晰明了.
(2)教學實驗的設計
讓學生理解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怎樣通過實驗表現物體發出聲音時產生了振動和聲音傳播時需要介質成為實驗的關鍵.具體實驗設計如下:
①觸摸自己的喉部
請同學們將手放在喉頭的位置,當你說話和不說話時,手有什么不同的感覺?讓學生親自對比體驗.
②音叉發聲振動
在音叉沒有發聲的時候,將它與懸掛的乒乓球接觸,乒乓球靜止不動;然后用小錘敲擊音叉,音叉發出聲音的同時再與乒乓球接觸,可以看到乒乓球被彈起.前后對比,說明音叉振動發聲.
③鼓發聲產生振動
在鼓面上放一些綠豆,當鼓不發聲時,綠豆在鼓面上靜止不動;當敲擊鼓面發聲的同時,鼓面上的綠豆也隨著跳動,說明鼓在發聲的時候,產生了振動.
④吉他發聲時琴弦在振動
當我們撥動琴弦的時候,吉他發出了聲音,此時可見琴弦在振動.
⑤揚聲器發聲時紙盆在振動
在揚聲器的紙盆上放少量綠豆,當播放音樂時,紙盆上的綠豆跳動起來,說明揚聲器發聲時紙盆在振動.
⑥真空罩中的鬧鐘
將正在發聲的鬧鐘放在真空罩中,并抽走其中的空氣,聽到鬧鐘聲會越來越小,當把空氣抽凈后就聽不到聲音;再將真空罩的閥門打開,空氣進入后,聽到鬧鐘聲會越來越大.對比實驗充分說明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微課教學過程設計
①導入:播放“生活中的各種聲音”音頻文件設置情景,引入課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②提出問題:“這些發聲的物體有什么共同的特點?聲音是怎樣產生的?聲音產生后如何傳播呢?”引發學生的思考.
③啟發:學生體驗.
④分析:結合自己的體驗分析,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學生猜想真空能否傳播聲音.
⑤驗證:操作已經設計好的四個實驗,并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對比實驗現象.
⑥得出結論: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⑦總結.
四、微課設計注意事項
1.微課設計要基于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引導學生從經驗水平提升到科學概念水平.
2.微課并不是“秀技術”和“秀美貌”,應重視“內容為主”的本質.
3.注意每個環節盡量設計出新的亮點,體現創意.
4.注重資料收集.物理微課是以視頻的形式展現教學內容,因此對合適的圖片資料、題材新穎且清晰的視頻資料等需求很大,需要教師平時注重教學素材的積累.
參考文獻:
[1] 胡鐵生,黃明燕,李民我國微課發展的三個階段及其啟示[J].遠程教育雜志,2013,31(04):36-42
[2] 徐鶴松物理“微課”教學的實踐探索[J].新課程(中旬),2013(9):294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