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武霞
摘 要:在交融式教學中,教師應該立足本學科,避免過度交融。在將化學與生物學知識交融教學過程中,往往是將生物學中的一些現象作為化學相關內容的引入、介紹或補充。
關鍵詞:初中化學;生物交融;環境
一、交融式教學的意義
《義務教育化學課程標準》強調:“重視學科間的聯系,增加跨學科內容,在化學教學中,應加強化學與物理、生物和地理各學科知識的聯系”。而在我國現行的初分科教學中,強調的是學科的分門別類和知識的系統性。因此,學科交融式教學不僅是對課程標準的積極響應,也是時代的需要。交融是指兩個或以上的事物通過彼此間的接觸與聯系,進而相互吸收、滲透,互相依賴甚至合二為一。也有人把交融叫做融合。化學與生物學科的交融,是指尊重兩門學科之間的差異,同時努力跨越兩門學科的界限,通過某些教學手段,將生物學科中與化學知識存在關聯性的內容融入化學教學中。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不同學科之間的聯系自然會愈發增強,所以教學中不能將學科孤立,而是讓不同學科互相滲透、互相融合,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以及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跨學科認識論指出,存在內在聯系的不同學科,它們的研究思想、方法以及視野都能在交融的過程中激發出更多智慧的火花,引導出新的問題或者得出新的解決方法。化學與生物兩門學科的內容存在許多交叉與聯系,但在傳統的分科教學中,它們的交叉與聯系得不到有效的建立,因此,交融式教學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初中化學與生物學交叉融合的現狀與實施意義,并指出了交融式教學中的注意事項。
通過對初中化學教材(《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江琳才主編,科學出版社2012年7月第二次修訂版)與初中生物教材(《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朱正威、趙占良主編,2012年6月版)比較與統計發現,兩套教材在物質變化、物質構成,氧氣、水、二氧化碳、溶液、酸堿鹽等知識點的內容有交叉相關部分。化學教材中主要集中在日常生活、自然環境、酸堿鹽、化學物質與健康方面,而生物課本主要集中在植物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物與環境的相互關系方面。在基本概念方面,初中化學教材與生物教材交融的概念分布在物質變化、日常化學物質、生態環境、人體健康等方面,占總概念的四分之一。除了概念性的知識外,兩門學科很多原理性知識也有交融部分,比如在生物與環境這部分知識內容中涉及的物質變化原理的知識點,化學通過化學變化產生新的物質與生物學的光合作用相互交融;在酸雨的形成理論中,可通過化學學科中的二氧化硫與水反應生成亞硫酸導致雨水pH值小于5.6形成酸雨與生物學中的酸雨現象及危害交融。此外,在社會環境方面,化學與生物學的交融交叉也非常明顯。比如,生物教材中“空氣污染危害”這部分內容是以現象與資料的方式表現,指出大氣污染物會對人體帶來種種危害并會引發許多疾病,這些資料性的知識可以作為化學知識的鋪陳。而化學教材對空氣污染進行了詳盡深入的講解,對空氣污染物進行了定義與區分,這可以對生物學知識進行進一步的補充。
另外,為了了解筆者周邊學校目前化學與生物交融式教學的現狀并驗證交融式教學的可行性,筆者還在蘭州交通大學附中、蘭州東方中學、蘭州天慶中學、蘭煉一中、蘭州34中、西北師大二附中一共23名化學教師中進行問卷調查。限于篇幅,此處未附調查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化學與生物交融式教學的概念認識方面,87%的教師認為這兩門學科的知識是存在相互關聯性的,兩門學科的交融式教學切實可行。只有13%的教師認為兩門學科之間不存在關聯性。在承認兩門學科存在關聯性87%的教師中,絕大多數(75%)教師表示對初中生物教材內容不熟悉,20%的教師表示了解一些,只有一名教師(5%)表示對初中生物知識很熟悉。認為兩門學科不存在交融關聯性的13%的教師(3名),均表示對初中生物知識不甚了解。贊成甚至主張將兩門學科結合進行交融式教學的教師,都認為將生物知識作為介紹性的引入和補充性的拓展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跨學科的意識、理解學科之間的關聯性和綜合性、鞏固兩門學科的知識內容、強化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二、交融式教學過程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交融式教學中,教師應該立足本學科,避免過度交融。在將化學與生物學知識交融教學過程中,往往是將生物學中的一些現象作為化學相關內容的引入、介紹或補充。通過交融,學生在復習、鞏固了生物學知識的同時加深了對化學知識的理解。但是,在整個交融過程中應把握尺度,避免過度引入、喧賓奪主,否則不僅會影響課堂進度,還會導致學生涉入過多的生物學知識從而使知識混亂,甚至將化學課堂變成了生物課堂乃至高中、大學生物課堂。教師在交融式教學過程中要選擇學生能理解或者已經習得的、同時確實能對本學科、本課堂內容起到引入、介紹或者輔助的生物學科知識。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