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學不單只注重知識的灌輸,更注重的是教學的趣味化。新課改提倡的是樂學,提供讓學生在快樂的氛圍下學習新知識。趣味化教學的理念被廣大教師所接受與推崇。在當今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成為教學的重點。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踐行的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教師要以趣味化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樂學。結合人教版的初中數學教材,簡要分析初中數學圖形趣味化教學的策略。以期能為廣大教師同仁提供參考,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實現數學目標。
關鍵詞:初中數學;圖形;趣味化;教學策略
從長期以來的教學實踐和調查結果來看,大部分的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對各個學科都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唯獨對數學卻興趣缺乏,常常覺得數學課無聊枯燥,這幾乎已經成為數學教學的普遍性問題。廣大教師為了保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而不懈努力。特別是新課改以來,面對新的教材,教師努力把教材內容安排合理,教學力求生動活潑。只要教師能夠教學得當,就容易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那么在初中階段,如何實現數學教學的趣味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呢?本文將針對此問題作簡要的探討。
一、初中數學圖形趣味化教學的意義
在傳統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其教學模式往往只局限于“滿堂灌”“填鴨式”“傳道式”的教學模式。這些教學模式只注重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傳授。課堂上教師只管講,學生只管聽。這樣的教學模式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教學作用,教學效果甚微。并且學生在遇到難點、重點時無法攻破,容易產生厭學心理,進而影響到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影響教學質量。在新課改的今天,提倡的是趣味教學,趣味化教學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在教學中教師采取趣味化的教學方法,將抽象的數學概念、數學知識、公式等內容變得更加直觀,富有趣味。利用直觀、形象的表達方式將復雜的數學知識展現出來,可以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趣味化的教學方式可以帶動學生的學習情緒,讓學生對學習充滿熱情。保持著應有的學習激情,并激發學生思考、探索的熱情。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分析、總結知識。這樣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等綜合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能夠有效實現新課改的教學目標和要求,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多樣化、趣味化的教學方式已經成為廣大教師課堂預設的主題。數學圖形趣味化的教學方式也正符合這種教學理念和要求。
二、初中數學圖形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育觀念落后,教學目標定位不合理
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初中數學教師的教學目標定位都不能適應新課改的教學要求。教學目標的定位存在著偏差,定位不合理。教師把教學重點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上,沒有把數學教學的目標準確定位。只注重學生的成績片面發展,忽視他們的全面發展。在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上沒有足夠的重視。
(二)過分注重做題、考試、分數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古到今,人們開始探索都是起源于對自然萬物的驚訝。學習一門知識,只有合乎自己的興趣,才能從中領悟道理,受益終身。當今的數學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教師與學生都過分注重數學做題、考試、分數。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數學考試與分數對教師與學生的影響根深蒂固。很多教師不在乎學生是不是真正喜歡數學,對學生的人格發展也不關心。一心只想著通過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即使學生對圖形知識不理解,但只要做出題來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的教學造成教師不注重學生的興趣培養,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題海戰術中承受著學業的重擔,在強大的壓力下學生容易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三、初中數學圖形趣味化教學策略
(一)導入生活素材,挖掘趣味圖形
初中數學知識涉及大量的圖形知識,圖形趣味化教學成為教師的新追求。要想順利開展圖形趣味化教學,取得相應的教學效果,就不能忽視生活素材的導入。引入生活素材,挖掘生活素材中的趣味圖形,能夠為圖形趣味化教學提供更方便、更有效的途徑。傳統的圖形教學往往過于沉悶、死板、脫離實際,學生在枯燥乏味的課堂中感受不到學習的樂趣,甚至會產生厭學的情緒。而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夠導入生活素材,不僅可以改變學生對數學的錯誤認知,還能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氛圍中體驗數學,增加數學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立體圖形與平面圖形》中,引入圖形趣味化教學的理念,將生活中有趣的、與數學相關的圖形挖掘出來,展現給學生。利用多媒體的簡便,把生動形象的、趣味化的生活素材圖形播放出來,如奧運五環、地球儀、立交橋等。以此激發學生對圖形探索的興趣。各種各樣的物體除了具有顏色、質量、材質等性質之外,還具有形狀、大小和位置關系,物體的形狀,大小和位置關系是幾何中研究的內容。通過生活素材的引進,激發學生對要學習的內容產生親近感。針對立體圖形,教師可以放映電視機、電冰箱、空調等生活中常見的物品圖形,加深學生對立體圖形的了解。然后進行實物教學,如學生的筆盒、課桌、粉筆、黑板檫等,讓學生觀察這些物品,尋找它們的規律。讓學生明白立體圖形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并具有一定的規律。通過生活化的課堂教學,獲得學生的學習好感。再加上教師的合理引導、解釋說明、歸納分析,能有效提高學生對立體圖形和平面圖形的理解和吸收。從而真正實現高效的課堂,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開展課堂實踐,組合趣味圖形
光說不練的教學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在數學圖形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需要開展課堂實踐。所謂:“實踐出真知”,要想開展數學圖形趣味化教學,教師必須要重視實踐的作用。實踐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在素質教育的理念下,教師除了要以科學有效的方式促進學生的學習,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同時還要保證實踐活動的量,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得到綜合的發展。所以在數學圖形教學過程中,圖形趣味化教學不僅是以趣味性的圖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應該開展課堂實踐,引導學生參與其中,在實踐中獲取知識、感悟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幫助學生達到“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境界。
例如,在教學《角》相關知識過程中,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放映三角形、五角星等常見的角圖形。然后進行活動:折疊角。讓學生用不規則的紙折出一個角,看誰折得又快又好。活動二:畫一畫。“你會畫出角的圖形嗎?”通過這兩個活動激發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熱情,讓他們對于角這個概念有初步的認識。然后教師提出問題:“角是怎樣組成的?”由此引出角的概念:有公共端點的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叫做角。教師布置作業:練一練。給出幾個圖形,讓學生判斷這些圖形屬不屬于角。最后教師讓學生設計一條新天仙配的旅游路線,要求是這條路線要構成一個角。有的學生設計了浙江新昌、天臺、臨海、仙居,把這幾個地方在地圖上用線圖連接起來,構成了一個角。通過這一系列的課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組合趣味圖形中學到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
(三)利用趣味圖形,創設趣味情境
自新課改以來,廣大教師不斷嘗試新的教學方法,以期能有效提高教學質量。情境教學法是一種廣受歡迎的課堂教學方法。在進行初中數學圖形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趣味圖形創設趣味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要運用數學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在趣味情境中能培養學生的解決實際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圖形過程中可以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串聯起來,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創設趣味情境不僅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動力,還能簡化圖形教學的內容,刪繁就簡,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運用知識。
例如,在教學《角的比較與運算》這一內容的過程中,首先“溫故知新,引入新課”,出一道題目:已知線段AB、CD,你有哪些辦法比較它們的大小?學生紛紛回答度量法、疊合法、尺規作圖等。由此引出新的問題,引導學生探究新知:“參考線段大小的比較方法,你認為該如何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在學生探究后,教師再詳細講解度量比較法、疊合比較法。最后創設情境:“利用一副三角尺可以拼出哪些平角范圍內的角?”學生動手嘗試,最后得出結論,可以拼出:30°、45°、60°、90°、15°、75°、105°、120°、135°、150°、180°。最后教師創設情境,設計問題:“有兩位學生各帶了一把折扇,對于誰的折扇比較大,兩個爭執不休。同學們,你們有辦法幫他們判斷一下誰的折扇比較大嗎?”學生思考問題,了解到其實這就是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問題。于是同學們自然就想到了比較角的幾種方法,一下子就解決了問題。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學生感受到學習的趣味性,同時提高了自身的數學水平。
新課改下的初中數學圖形教學要摒棄傳統落后的教學方法,巧妙運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果。讓學生對數學的印象不再只有枯燥無味,而是充滿趣味。開展具有趣味性的初中數學圖形教學,教師需要注重生活素材的導入、課堂實踐活動的開展和趣味情境的創設。教師只有做到這些,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樂于學習,愿意學習。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質量,幫助學生在學業上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曾雄強.激趣教學,初中數學圖形趣味化教學策略分析[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4):175.
[2]王偉.初中數學圖形趣味化教學策略分析[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16(18):18-19.
[3]朱彥雄.初中數學圖形趣味化教學策略分析[J].數理化解題研究,2015(13):19.
[4]林土生.淺析初中數學圖形趣味化教學策略[J].神州旬刊,2013(10):180.
[5]張愛迪.小學數學“趣味化”教學策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6(27).
作者簡介:胡名堅,男,1977年12月出生,大學本科,就職于浙江省臺州市臨海市臺州初級中學,長期從事初中數學教學研究。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