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梅
摘 要:體驗式教學方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能夠讓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加符合學生的需求,使學生在課堂中獲得更加充分的發展。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分析了初中道德與法治開展體驗式教學的必要性,探討了體驗式教學方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方法。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道德與法治;教學
《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由小到大的生活環境”和“由近到遠的生活關系”是構建課程體系的主要依據。新課程標準下的道德與法治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更應該重視學生的個體發展,從學生的生活經驗來搜集和組織
教學素材,通過構建有效的教學情境來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讓
學生在課程內容中深刻地感知知識內容,感悟思想道德,不斷踐行思想品德教育目標。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討論、體驗、講解和實踐是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基本方法,要想增強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就必須讓學生主動去學習,學生的學習體驗是決定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學生的課堂體驗,通過開展體驗式教學讓學生獲得更加充分的發展,不斷提升學生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觀念。
一、創設課堂情境,在生動形象的課堂氛圍中體驗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體驗式教學要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的局限性和課堂的時空限制,為學生設置生動的課堂情境,讓學生在濃厚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參與學習,形成對于教材內容的深刻理解和個體認知,獲得更加豐富的學習體驗。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綜合運用多種教學資源和教學手段來創設教學情境。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來整合多種教學素材,將學習內容以一種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給學生,通過聲音、圖像、音樂、文字等多種內容的渲染,帶給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引導學生進入相應的學習氛圍之中,主動進行體驗,獲取知識。例如在學習誠信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搜集相關的案例內容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播放,當一幅幅或熟悉、或陌生的圖畫展現在眼前時,學生仿佛化身成其中的主人公去經歷、去感受,產生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組織合作探究,在積極主動的課堂參與中體驗
在新課程理念下,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人,一切的教學活動都要圍繞學生來開展。體驗式教學同樣也要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學習活動,能夠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確保不同的學生都能獲得個體的體驗和發展。一方面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知識,在合作學習中獨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形成對于知識的主動建構;另一方面教師應合理組織和安排學習過程,讓學生以合理的形式參與小組分工,開展更加高效的學習活動。教師應合理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在適當的時機讓學生自主探索,既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體驗和發展空間,又要確保探究活動圍繞教學目標來開展,讓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獲得深刻的學習體驗,主動建構知識理解。
三、指導交流討論,在思維火花的激蕩中體驗
交流和討論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在體驗式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廣泛的交流和充分的討論是激發思維活力、碰撞情感觀念的重要方法,也是豐富學生學習體驗、加深知識理解的重要途徑。作為教師,要在這一過程中充分發揮指導和引領作用,既要讓課堂討論呈現活潑、生動的姿態,又要保證課堂討論的深度和價值導向,不斷啟發學生的思維和認知,形成深刻的學習體驗。首先教師要以趣味性的問題或知識點引發學生的討論,讓學生積極發表觀點,參與到交流中去。其次教師要尋找學生的生活經驗、認知能力與教學內容、知識點的結合點,使交流和討論話題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展開。最后教師還要確保學生的話題導向,用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念來引導學生的思維,確保學生在交流中獲得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升華。
四、開展課外活動,在真實的生活實踐中體驗
體驗式教學不僅僅局限于課堂之中,教師要積極拓展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時空范圍,挖掘豐富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實踐中去體驗,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結合。教師可以在學校和課堂的間隙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課外活動,再現生活中的場景,在對于現實生活的反思中獲得主動而深刻的體驗;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參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獲得更加直接的學習感受,進一步強化個體體驗。例如可以以布置課外作業的形式,讓學生體驗如何去盡自己的義務,可以讓學生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為家人、父母、他人等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此過程中自覺承擔起對家人、對社會的責任,在親身實踐中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道德觀念和責任意識。
總之,體驗式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獲得對于知識的個體體驗,對于促進學生個體發展、提升課堂教學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在道德與法治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準確把握學科特點和教學目標,運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來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參考文獻:
[1]戴蓉蓉.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探討[J].考試周刊,2017(53):100.
[2]勞婷婷.體驗式教學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中的應用研究[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6(4):130-131.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