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志娟
摘 要: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掌握地理知識的關鍵。但對于農村初中地理教學而言,學生的地理識圖能力還有待提高,隨著新課改在初中教學中的不斷深入,對初中地理教學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在教學中,初中地理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為學生創設直觀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識圖興趣,利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提高初中地理教學質量。結合多年農村初中地理教學經驗,針對農村初中地理識圖能力的培養展開了以下研究。
關鍵詞:農村;初中地理;讀圖能力
地理與其他學科相比,可以利用地圖教學,能夠形象概括各種地理要素,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地理知識,是學習地理的有效工具。如何培養學生的地理識圖能力,是每一位農村初中地理教師面臨的一大難題。
一、農村初中地理識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地理學科得不到應有的重視
目前,在農村初中地理教學中,地理學科安排的課時較少,教師的專業水平較低,地理教學設施不是很完善,缺少信息化教具,教師忽視地理識圖教學的重要性,阻礙著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
提高。
2.教師繪圖能力較差
在農村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沒有熟練掌握繪圖的方法和技巧,盲目下筆,使得做出來了圖形脫離原圖。教學前對所畫板圖沒有進行仔細觀察,非但沒有突出教學重點和地理特征,還造成了學生對地圖信息的誤解,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3.教師板圖缺乏趣味性,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農村初中地理教師在繪制板圖時,直接運用課本上的插圖,很少借用教學掛圖和地理圖冊,課堂教學缺乏趣味性,學生學習興趣降低。另外,教師制作的板圖沒有突出教學重點,與課本知識的結合不是很緊密,所反映的地理現象和事物過于分散。如世界氣候分布圖,僅用板圖,就會淡化學生識圖、析圖能力的培養,教學效果不顯著。
二、農村初中地理教學中學生識圖能力的培養策略
1.以地理教材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地理識圖意識
地理教材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但是許多教師不是很注重教材中的地圖講解,只講授文字部分。教材中的地圖是培養學生識圖能力的基礎,學生只有熟練掌握了教材中的地圖,才能進行地理知識的拓展,增強地理識圖能力。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要立足于教材,幫助學生認真分析課本中的地圖,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讀圖知識,培養學生將文字信息轉移到地圖上的能力,鼓勵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信息,鍛煉學生利用地圖識記地理知識的能力,激發他們的地理識圖意識,使其養成良好的讀圖習慣。學生識圖能力的培養,能夠使其更加形象地感知地理現象和地理事物,從而使地理知識在他們的腦海中形成清晰的結構框架,提高他們利用地圖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促進其地理學習效率的提高。
2.利用繪圖教學形式,促進學生析圖能力的提升
初中地理教師要為學生創設課堂情境,通過師生雙邊活動,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熱情,激發他們的地理識圖興趣。要想提高學生的地理識圖能力,除了用好課本地圖外,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例如,在學習“新疆地形特征”相關內容時,筆者在課堂上組織學生描繪“三山夾兩盆”的簡圖,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非常高漲,通過自己親手繪圖,對新疆地區的主要山脈、盆地的位置深深印在腦海里,在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有助于其讀圖、析圖能力的提高。
3.圖文結合,提升學生的讀圖能力
地理即地圖上的道理,地圖是地理教學的重要教具,“左圖右書”是學生學習地理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圖文結合能力是提高學生地理識圖能力的有效途徑,不僅能夠加深學生的地理知識的理解,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轉化能力。例如,在學習“北美洲”一節時,筆者首先讓學生閱讀北美洲地形圖,然后讓學生根據課本中描述北美洲的文字描繪北美洲略圖,畫出北美洲三個南北縱列帶的地理特征示意圖。學生能夠通過文字描繪出地理圖形,就說明已經掌握了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有效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
4.借助多媒體,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在地理教學中,有些知識僅靠教師的講解,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模擬演示功能,能夠直觀、形象地為學生呈現學習內容,有效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例如,在講“山地等高線的制作”時,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演示山峰、山脊、山谷等不同地形投影到地面的過程,突出不同地形的地理特征,并輔之以講解,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并記憶。這樣一種教學形式為學生直觀、形象地展現地圖內容,不僅有利于學生讀圖能力的提高,還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總之,地圖是初中地理知識系統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學生學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學生的地理地圖能力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初中地理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創新型的教學方法和多種多樣的教學形式,并借助多媒體的模擬演示功能,將地圖直觀化,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促進其學習效率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陳雪梅.在初中地理教學中合理運用地圖教學的意義及基本要求[J].才智,2015(12).
[2]鈕朝陽.如何在課堂上培養農村初中生的地理說圖能力[J].中學教學參考,2016(33):76.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