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章文
摘 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構關乎旗幟道路、關乎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黨的十八大以來,其漸趨成為學界的研究熱點。當前學者們的研究志趣主要在意識形態和話語體系的相關概念、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演進脈絡、現實困境以及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建構路徑等方面。其研究內容廣博,聚焦問題精準,路徑分析透徹,但必須指出的是,一些核心概念的界定和概括有待進一步廓清,專題性、比較性、多學科性等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化和拓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話語權
DOI:10.15938/j.cnki.iper.2018.03.011
中圖分類號: A811;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749(2018)03-0052-06
意識形態作為黨和國家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其建構的關鍵點在于意識形態話語體系。近年來,學界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基本內涵、發展脈絡、現實困境、實現路徑等問題展開了廣泛而又深入的探究。通過歸納、整理和簡評蘊含其中的主要理論觀點,并對該領域未來的研究趨向提出基本反思與展望,以期為學界深化對該問題的研究提供一個較為明晰的思考方式和研究路向。
一、意識形態和話語體系相關概念界定
“意識形態”一詞就如同“哲學”的概念一樣,應用十分廣泛,但其內涵莫衷一是。“意識形態”是由法國啟蒙思想家德斯杜特·特拉西首次提出,隨后被眾多領域所引用。馬克思的“意識形態”同樣來源于特拉西,在馬克思看來,意識形態是一個中性的概念,即是系統地、自覺地反映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體現階級利益、保持或改變現存社會制度的思想體系,也就是思想上層建筑。同時,意識形態是實踐活動在人腦中的再現。正如他所言:“我們的起點是進行實際活動的人,并且從其實際活動中我們還能揭示出這一活動在意識形態上的回聲和反射的發展。”[1]而英國杰出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伊格爾頓總結和歸納了意識形態的內涵,共有16種。我國學者在此基礎上梳理出三種觀點:一是作為整體的社會權利生產所凝結的思想形態;二是社會中某些團體的信仰與觀念;三是“它”所存在的世界可由個體所感知。布爾迪厄則結合自己的研究領域,從“場域”的概念出發,指出意識形是“場域”空間的多維度產物。[2]
關于“話語體系”的內涵。梅榮政指出,話語體系是滿足一定要求和利益、闡發一定立場和觀點的介質,極具階級特性。[3]楊鮮蘭則站在國家軟實力的角度,指出話語體系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構成,負載著一個國家的特定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念。[4]陳汝東同樣基于國家的視角,較為全面地闡釋了“國家話語體系”,認為國家話語體系包含五個層面:國家作為話語主體在國內外行使國家主權、傳播國家行為的主體形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科學技術等實力的媒介傳播形態;國家意志、國家夢想、國家追求、國家價值觀在世界舞臺的綜合展示形態;國家文化和文明在話語學上的再闡述形態。[5]
從耙梳的文獻資料中可知,學界關于“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內涵的研究尚少,也未有統一的定論。首先關于“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概念,有人將其定義為“馬克思主義依據在中國的廣泛影響力,順而將其價值理念和思想觀念推向社會,使之收獲社會各界的認同,不斷提升其主導地位的政治合法性。”[6]而至于“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學界一般以毛澤東的釋義為主,即“意識形態話語體系”是在社會利益分化過程中,為特定階級、階層或利益集團的特殊利益進行辯護及維持著此種利益共同體的價值取向和價值立場,并建立保障制度、運用媒介傳播的話語體系。由此可見,“意識形態話語體系”主要包含了兩個“體系”,即“思想體系”與“話語體系”。其中,前者指為某一階級、階層或利益集團的政治利益、經濟利益、文化利益等進行顯性辯護的理論和思想;后者則特指專注并環繞于前者而展開的間接抑或直接的話語表述。
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歷史發展脈絡研究
循著唯物史觀創立和發展的軌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也有一個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對于這一歷史過程,一般可劃分為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列寧意識形態話語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等三個發展階段。
1.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發展階段
學界對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發展階段分別有“三維度說”、“三階段論”等不同的觀點。唐曉燕認為,馬克思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形成具有三重向度,即批判向度、建構向度、超越向度。[7]也有學者將馬克思、恩格斯的工作區分開來,進而提出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體系發展的“三階段論”:第一階段是從早期著作到1844年;第二階段是從1845年到1857年;第三個階段是從1858年到《資本論》的完成。[8]還有學者從《資本論》的視角,論述了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話語體系。在其看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及其基本經濟制度闡發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話語體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訴諸于價值規律與商品經濟的話語體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制度釋析于分配關系與生產關系的話語體系,經濟發展理論根源于發展生產力與擴大再生產的話語體系。[9]
2.列寧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發展階段
關于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概念和理論真正確立于列寧時期,但由于列寧過早去世,而以他為主導所形成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思想尚未完全展開。因此,直至今日,學界對其意識形態理論尚缺乏足夠的重視,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研究更是處在基礎階段。在王慶五等人看來,列寧主義產生于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時代,其話語體系也開始逐漸形成,主要可歸結為:揭示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提出“一國勝利論”;建立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探索落后國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寶貴經驗。列寧主義的意識形態話語體系不僅對于蘇聯共產黨具有指導作用,同時也對整個20世紀的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意義重大。[10]還有學者認為,列寧是以馬克思恩格斯意識形態理論為基底,根據所處時代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實現了從“意識形態”到“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概念的超越,深刻地闡發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灌輸理論。[11]
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發展階段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意識形態話語體系,意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不斷更新的話語體系,其內蘊著毛澤東的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張秀琴從傳播范式的角度,指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大致可以分為“教科書體”、“領袖體”以及“編譯體”三種基本傳播形式。[12]其著重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相關論著的“編譯體”中“意識形態”概念譯法的流變,進而管窺這一概念在中文語境中的接受與傳播史。孫代堯從縱向的維度分析了我國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邏輯進路,并將之分為奪取主導權、完全主導與相對主導三個時段。陳錫喜則從歷史經驗的角度,闡釋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重構的目標、原則和重點,并要求我們積極創新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學術話語,從而為政治話語的表達提供強力的理論支撐,更好地將學術話語轉化為大眾話語。[13]
三、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構的現實困境研究
客觀而言,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挑戰,不僅有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外部因素,也有來自馬克思主義自身的內部因素。由此,諸多學者從不同視角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面臨的困境展開了透析,概括起來有以下四種主流觀點。
1.“反馬克思主義說”
韓震認為,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不僅全力推行其“普世價值觀”,而且高度肯定這一行為理念,他們除了在國內宣傳之外,還將其價值觀在全世界范圍內推行。[14]當然,中國也未能擺脫和幸免。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受到極大挑戰和影響。梁柱基于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緣起、特征和主要內容的深入挖掘,充分論證了其深層危害,指出:“歷史虛無主義產生著消解主流意識形態,擾亂人們思想的極端惡劣影響。”[15]潘莉等同樣認為歷史虛無主義通過“重新解釋”歷史虛無主義的概念以及所謂的“系統梳理”歷史虛無主義的前因后果,妄圖顛覆學界已有的范疇界定,實現其對歷史虛無主義批判者的“反批判”,從而否定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企圖瓦解其格局建構。[16]由是觀之,西方社會思潮的賡續滲入和衍化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大眾話語所面對的嚴峻挑戰。
2.“信息多元化論”
林芳以新型媒介為視角,指出電子媒介在極力拓寬文化傳播范圍和領域的同時,也使得意識形態構建與思想文化傳播趨于繁復化和碎片化,窒礙著人們理解現實世界及主流價值觀念。[17]王永貴等指出,在信息化的趨勢之下,所衍生出的信息不可控傳播、輿論熱點異化效應、國人盲目從眾等問題日益凸顯,對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提出重大挑戰。[18]李國亮認為,新興媒體在教育方面阻滯了意識形態話語體系構建,譬如,新媒體的“去中心化”稀釋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權威性。[19]張合營則選取了新興媒介中的一種——微博,從質疑政府合法性、“去中心化”、娛樂享受“中立”、傳播方式碎片化等維度,闡述了微博時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面臨的困境。[20]
3.“社會轉型說”
周民鋒在其論著中指出,中國在社會轉型時期正面臨著新的意識形態涌進的問題,原有的意識形態受到沖擊和挑戰。[21]李萍認為,在社會結構轉型的過程中,人們的評判標準、價值立場及精神信仰日益趨于功利和多元,誘發了道德的失范和滑坡,且在一定程度上與我國主流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相背離。[22]張鳳翠等也是從社會結構變化的角度進行剖析,認為一方面日趨多元的市場主體、分配方式、利益格局、所有制結構等因素,影響著人們對“一元”的意識形態缺乏信心和認同;另一方面,貧富差距急速擴大,兩極分化顯著,在此種情形之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話語體系受到了強烈沖擊。[23]王永貴認為,社會的快速變革也帶來了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社會思想意識呈現出向消極方面發展的可能。[24]
4.“自身建設說”
王慶五等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尚未達到與時俱進的要求,“當今中國變化快速,馬克思的一些觀點已不能為現實問題提供解答方案,或是有的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已無法詮釋瞬息萬變的現實狀況”,并指出了馬克思主義脫離實際的三個方面:一是對于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現實反差缺乏科學有力的解釋,二是對國內的一些實際問題缺少合理解答,三是不能為深入的改革達成共同意識、整合共同利益。[25]李合亮等指出黨所領導的意識形態建設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究其原因:意識形態缺乏吸引力;意識形態缺乏學理支持;意識形態的實踐性較弱;意識形態的敏感性較弱;意識形態教育的方式方法陳舊等。[26]申文杰則立足于意識形態政治功能視角,提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其“創新話語體系、宣傳方式、教育方式、引領途徑等諸多方面矛盾叢生。”[27]
四、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建構路徑研究
為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理路是學術研究的重要目標之一。因而,學界在意識形態話語體系領域所面臨的挑戰的基礎上,創新性地探究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構的新方法和新思路,相關成果斐然。倘若從研究維度來看,學界對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構路徑的研究多集中于如下四個不同視角。
1.信念堅定: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引領多元社會思潮
第一,深入探究社會思潮,實現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引領價值。余保剛、王永貴提出,我們要認真透過社會思潮的表面特征把握其本質,重點分析反馬克思主義思潮和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內在實質,通過社會思潮發現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利益問題,進一步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真正實現對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第二,以“一元化”指導思想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有學者認為,堅持并夯實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并以此“一元”指導思想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是當前時期我國走在正確道路上的理論旨歸。[28]第三,建立健全引領機制,實現對社會思潮的科學引領。張軍指出,成功引領社會思潮的當務之急和迫切要求就是在承繼傳統工作機制的基礎之上,立足于工作方式的改進和體制機制的創新。[29]
2.理論自覺: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規律和特點
第一,掌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生成規律,融通馬克思主義的思想精髓。事實上,在客觀上尊重以碎片或體系的形式于特定時空中孕育的普遍規律即為建設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基本遵循,我們應在領悟時代、國家、階級、階層、團體等意識形態實踐之內核的基礎上,使馬克思主義的價值和作用最大化。第二,把握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特點和規律,提高思想認識。有學者運用P-S-R模型(關注度指數分析),從斗爭的特點和規律初步探尋了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基本遵循。[30]第三,捋清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邏輯進路,豐富其話語體系意涵。有學者分析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歷經從“反題正解”到“考察歷史”再到“實踐檢驗”的三個階段,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第一次飛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實現了第二次理論飛躍。[31]
3.價值認同:牢固掌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工作的主導權
第一,牢牢維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地位和價值立場。持此觀點的人認為,維護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主導地位,對增強國人凝心聚力、矢志奮斗的信心與決心舉足輕重。而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設,無疑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注入了信念因子。[32]第二,注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現實化建設,切實解決現實社會中的突出問題。要想避免馬克思主義成為空談,就必須堅持和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有效進行黨政隊伍的治理,著力解決民生問題,縮小貧富差距,促進共同富裕。[33]第三,堅持和發展當代馬克思主義,創新意識形態話語。建設主流意識形態話語體系,應建立在回應時代挑戰與把握時代主題的本體上,并獨創性地拓展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范疇、新論斷。[34]第四,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三權”,即領導權、管理權和話語權。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三權”統籌,關鍵在于提升意識形態工作的有效性,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安全提供保障,提高人們對其的自信心和認同感。[35]
4.話語創新:盡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理論魅力
第一,找準話語創新的發力點,構建“接地氣”的話語體系。有學者以高校作為切入點,指出創設高校意識形態話語體系需針對其當前的弱勢節點發力,尤其需要在對政治話語的強度、硬度以及理論的沉滯與抽象進行柔和與具象處理上多下功夫,讓高校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設更“接地氣”。[36]第二,創新體現時代魅力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一方面,增進傳播主體與傳播受眾之間的互動與對話,即要尊重受眾群體的個性差異性,營建平等參與和互動對話的和諧氛圍;另一方面,網絡意見領袖的正面引導作用得到彰顯,在網絡陣地中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馬克思主義聲音,增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37]第三,在創新中建設馬克思主義的話語系統。秦宣指出,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并做到具有高度的理論自覺和理論自信,竭力歸納出科學、融通、理論結合實際的新范疇、新理念、新表述,習得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之方法,實現西方學術話語的中國化創新。[38]
五、拓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研究的幾點凝思
對已有研究成果的宏觀描述和內容盤點并非研究的最終目的,還應當更進一步,立足于“再審視”,生成一種習慣性反思。我國學者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問題的探討,在十八大之后達到高峰,研究成果蔚為壯觀,深化了對該問題的認識,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在專題性、比較性、多學科性等方面的研究仍然亟待進一步深化和拓展。
1.專題維度之思:著力尋求路徑銜接之融通
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以往國內學者有少數以專題的形式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進行分析和闡述,可散見于黨史類綜合性著作的思想建設部分之中。近年來,隨著對反馬克思主義思潮以及非意識形態思潮的深入研究,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問題也重新回歸學者們的研究視野。從總體上看,當前學界主要聚焦于新時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構面臨的各領域不同問題之分析。毋庸諱言,任何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建構也不例外。從歷史和現實出發,無論是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歷史時期,還是當前階段,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建構何以可能?這個重大課題始終存在。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就怎樣加強和完善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建設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論斷,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意識形態戰略思想,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黨的意識形態理論,為破解上述難題提供了新的解題思路,而這也應是當前學界深化研究的熱點話題。深入研究并系統梳理有關我國社會大變革歷史時期對這一重大課題進行實踐分析或經驗總結的研究,有利于對現實問題進行科學研判。
2.比較維度之思:極力打破時空間距之梗阻
不同國家在不同歷史時期,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思想與實踐不盡相同。學者們主要以敘述性的方式對這一問題進行了相關研究,然而卻鮮有學者將同一時期不同國家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思想與實踐作為選題進行比較研究。如立足于蘇聯歷史上意識形態建設的經驗分析與新中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經驗教訓進行對比研究,總結兩國在這一問題上的共性和個性,為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鋪陳進階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缺乏對此問題的歷史對比研究,我們就難以對意識形態建設的歷史嬗變進行清晰的把握,更談不上“再認識”。從時間向度看,橫向研究成果居多,即對同一時間范圍內意識形態話語體系面臨的困境及其建構路徑等領域的闡述。縱向研究需進一步拓展,即將某一具體意識形態置于時空變化過程之中,對人們意識形態的變遷展開相關研究以及比較,尚待學界聚焦。從空間向度看,應克服空間距離,在比較和借鑒他國有關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構優秀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積極探尋適合我國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構的科學理路。
3.學科維度之思:竭力擺脫現有模式之禁錮
學科視野維度下思考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研究,應呈現出個性研究的特色,不拘泥于唯一,在寬度和廣度上下功夫,竭力擺脫現有模式之禁錮。 創新是學術研究的關鍵所在,研究主體必須能夠認識并清除那些深入骨髓般支配著其思想特點的社會決定因素以及研究模式,避免思想封閉和“盲目跟風”。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研究之路是竭力擺脫現有模式禁錮的過程,意識形態話語體系正處在一種動態上升的狀態,正處于發展之中,因而沒有固定的模式可言。實際上,每一種社會思潮的產生都根源于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他們是社會結構及其心理等諸多方面生成和發展的集中體現。這就要求學者們要立足更廣泛的研究視野和視界,充分闡述和揭示不同歷史譜系社會思潮與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建構間的相互關系。深入研究這一問題,有利于彌補社會效果的缺失,同時,還應盡快打破對這一問題進行單一學科研究的桎梏,將其與政治學、教育學、傳播學、管理學、歷史學、文化學等諸多學科聯系起來,使其成為一門跨越專業界限的理論學科。
總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建構是一個歷時性的過程,是一個伴隨社會發展而持續不斷地生成和發展的過程。如今,學界對這一重大課題相關理論的深入研究成果頗豐,為新時代我國加強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經驗和方法。倘若能在此基礎之上,進一步廓清和拓展其概念內涵、理論問題以及內在邏輯,必將為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鞏固和發展提供強大的力量支撐。
參考文獻
[1]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0.
[2] [法]皮埃爾·布爾迪厄.國家精英:名牌大學與群體精神[M].楊亞平,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62-63.
[3] 梅榮政.理論界和學術界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時代課題——論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J].學習與實踐,2012(10):49-56.
[4] 楊鮮蘭.構建當代中國話語體系的難點與對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2):59-65.
[5] 陳汝東.論全球話語體系建構——文化沖突與融合中的全球修辭視角[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3):84-94.
[6] 王慧星,李克欽.話語權的重構——論經濟全球化境遇中的意識形態弱化問題及其對策[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1):4-6.
[7]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5.
[8] 唐曉燕.馬克思意識形態理論的三重向度[J].浙江學刊,2015(5):111-116.
[9] [英]湯姆·博托莫爾.馬克思思想辭典[M].陳叔平,王謹,曾憲森,等譯.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264-269.
[10] 洪銀興.《資本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學的話語體系[J].經濟學家,2016(1):5-15.
[11][26] 王慶五.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指導地位的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34;178-179.
[12] 田春艷,吳佩芬.論列寧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三大貢獻[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5(4):19-23.
[13] 張秀琴.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話語體系探究——以“意識形態”概念在新中國(1949—1979)“編譯體”的傳播與接受為例[J].學術研究,2017(1):33-41.
[14] 陳錫喜.重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目標、原則和重點——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經驗為視角的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11):5-10.
[15] 韓震.我國意識形態工作困難的成因及其破解辦法[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5(4):12-17.
[16] 梁柱.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泛起、特點及其主要表現[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3(10):120-128.
[17] 潘莉,梅榮政.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表現、特點及其危害[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5):24-29.
[18] 林芳.意識形態媒介傳播與話語權構建的哲學反思[J].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16(11):108-112.
[19] 王永貴.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與當代中國實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372-374.
[20] 李國亮.對新媒體視野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思考[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0):13-15.
[21] 張合營.妥善應對微博時代意識形態領域的挑戰[J].中州學刊,2013(2):13-15.
[22] 周民鋒.當代中國意識形態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1-72.
[23][33] 李萍.馬克思意識形態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209,212-213.
[24] 張鳳翠,魏海成.論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J].學術探索,2014(3):5-9.
[25] 王永貴.意識形態領域新變化與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28;286.
[27] 李合亮,高慶濤.十八大以來共產黨對意識形態認識的創新與深化[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6(7):78-85.
[28] 申文杰.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政治功能及實現形式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151.
[29] 曾長秋,凡欣,朱林.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策略[J].求實,2014(1):39-42.
[30] 張軍.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機制的構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7):91-94.
[31] 王喜成.關于掌握意識形態斗爭主動權和領導權的思考[J].河南社會科學,2016(6):17-24.
[32] 張偉佳.新時期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的歷史維度和理論邏輯[J].思想理論教育,2017(4):39-41.
[34] 楊德霞.馬克思視閾中的意識形態性質研究[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7:187-192.
[35] 吳瓊.我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困境及提升路徑[J].科學社會主義,2017(1):87-92.
[36] 王新剛.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的協同問題初探[J].理論導刊,2014(7):35-37.
[37] 郭鳳志.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文化主體意識及話語體系創新[J].紅旗文稿,2015(18):26-29.
[38] 包天強.新媒體時代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實現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 (4):110-113.
[39] 秦宣.中國特色學術話語體系構建思路[J].人民論壇,2012(11):11-17.
[責任編輯:龐 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