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翠云
摘 要:小學數學復習課是建立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對復習課的認識、復習課的有效設計、復習的方法等方面分析了如何上好一節復習課。
關鍵詞:小學數學;復習;設計;環節
說到復習課,大致有兩種態度,一是“太難了,不好上”,不像新授課有個固定的基本模式,而且都是舊知識,學生沒有興趣,老師缺乏激情,整堂課死氣沉沉,枯燥無味;二是“很簡單”,只要把知識點講清楚就行了,教學方法什么的都不用管。我的感覺是:復習課沒想象的那么難,準備充分了,還可能比新授課更出彩。關鍵在于想辦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把舊知識上出新感覺。當然,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復習課因為學段的不同、復習內容的不同,甚至于教師個人風格的不同,會出現很多不同的上法。我們在設計復習課時,還是應該圍繞“高效”來設計,力求扎實、有效。
一、什么是復習課
不知道新老師們對這個問題明不明確。剛參加工作的前兩年,我對復習課的概念一直模模糊糊,尤其對低年級來講,總覺得復習課就是練習課,上復習課就是做習題。其實,復習課不同于練習課。練習課重在“練”,是以學生的獨立練習為主要形式的,目的是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熟練掌握“雙基”。而復習課則重在上出“復習味”。什么是復習味?這里的復習味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理”,即梳理,對本單元所學的內容或某一塊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使之由“點—線—面”,形成知識網絡,達到系統化;二是“通”,即通過復習,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總之,復習課不能單純地上成練習課,它不僅要讓學生的知識系統化,還要對所學的知識有新的認識、提高,包括適當的拓寬和延伸,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二、復習的環節
總的來說,分為四個部分。
(一)劃分板塊
復習一開始,老師要做到心中有數,全冊內容根據不同的領域劃分為幾個板塊或幾個專題,在這些板塊中,哪幾個考的內容較多,哪幾個考的相對少,哪幾個專題學生平時掌握較好,可輕描淡寫,哪幾個學生掌握較差,需要重點用力、用時,甚至于哪個板塊大概需要用幾節課,都要有個大概規劃。好的習慣是找個本子把計劃隨手記錄下來,比如說周一處理哪塊知識,周二講解幾頁到幾頁的練習,周三又干什么,一直安排到預計的考試時間。這樣操作,心里比較沒有負擔,不用擔心復習不完或者遺漏復習任務,而且,如果哪天有特殊情況打斷了這個計劃,也可以及時想辦法彌補,不至于讓復習進度被耽擱。
(二)梳理、整合資料
確定出需要復習的專題后,就著手開始梳理、整合兩部分資料,一是知識點,二是典型例題。典型例題跟著相應的知識點,要“邊講邊練”,梳理完知識點接著運用它去指導練習,練習的過程中又再次強化知識點。
知識點的整理相對簡單,在典型例題的選擇上需要狠下工夫,做到“內容全、數量精、形式活”,既不放松基礎,又要兼顧綜合性與開放性。所以,課本、配套、同步、單元測試卷以及自己手里的其他資料一個都不能放過,要通過逐一篩選確定出有針對性的例題。這個過程非常繁瑣,可能忙碌一下午一晚上,最終的成果就是十幾張幻燈片,但是,這些精挑細選的題目含金量非常高,它們也是一節復習課成功的關鍵。
在題目的選擇上,主要選擇以下幾類題目:
1.必考題
通過一學期的教學,老師對哪些題目屬于必考內容應該已經掌握得差不多,這些題目就是我們的首選,而且大多都是基礎題,必不可少。
2.學生平時練習時出錯最多的題目
這些題目是新授時候的難點,試卷講評時曾著重講過,現在利用復習的機會查缺補漏,會了的一筆帶過,依然不會的加大力度繼續突破,清除知識死角。
3.出現最多的題目
這些題目多數是本專題內容的重點,而且比較典型,要加以突出。
4.預測學生作業中會存在困難的題目
可能大多數老師都有這個習慣,布置作業前會先圈圈畫畫學生可能存在困難的題目,以備重點講解。我的習慣是把它們滲透在典型例題中,因為這時候無論學生的情緒還是思維活躍度都比講評錯題的時候稍微高漲一點,效果會好一點。
5.新瓶裝舊酒的題目
這類題目不多,它們的特點是考查的是舊的、甚至學生很熟練的知識點,但是換了個角度或者換了個說法,很多學生就束手無策了。所以我在搜集題目時也尤其注意了一下,如果有就記錄下來,和其他幾種常見的考法同時出現,幫助學生進一步對比、辨析,弄清問題的本質。
(三)講授
復習時我們對每個題目的處理要透徹,要“透過現象看本質”,讓他們通過問題本身弄清考查的知識點,并進行歸納、提煉、概括,幫助學生揭示解題的規律,總結解題方法,讓學生通過這一個題的解決,進而輻射到一個面。另外,多設計對比練習,“一題多變” ,從正向、逆向、各個角度將一個知識點徹底弄透,也是我比較喜歡的方式。
“一題多變”,是通過轉化題目中的條件和所求問題,生成多道不同的、新的問題。通過一題多變,可以使學生很好地掌握與本題相關或相似的一系列數學問題,以一道題為載體解決多個數學問題,有利于學生發現相似問題之間的聯系和差異,更清晰地建立知識脈絡,通過有限的訓練,既深化了知識,又減輕了學生負擔,避免了題海戰術。同時,學生的審題能力、發散思維都得到了提升。
除此之外,一些做題習慣、做題技巧也要滲透。
比如解題方法上,判斷題得讓學生知道錯在什么地方,怎樣改,并教給他們用反證法、舉例法。選擇題可以用排除法。
應用題要教學生找數量關系、找關鍵詞,甚至于也可以針對一類題目總結一下步驟,讓學生達到類似于“慣性思維”的效果。
(四)反饋
這主要是通過后續的作業情況來檢驗復習效果,對于作業中出現較多的錯誤,再重點講解。
經過這樣幾個環節,大部分學生應該能夠達到很扎實的程度。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