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林穎
摘 要:為了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推進小學科學拓展性課程建設,促進學生全面、有個性地發展,教學評價因其診斷、激勵、調節和推進拓展性教學的導向作用而成為推進課程改革深入開展的杠桿之一。從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階段多元化、表現形式趣味化等方面構建小學科學拓展性教學評價體系,形成動態的“教學—評價”循環體,促進“教”與“學”行為由“外顯”向“內涵”發展,進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
關鍵詞:教學評價;拓展性;課程改革
2017年2月正式印發的《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對教學評價提出了更高要求:“小學科學課程要建立促進學生發展的評價體系。課程評價的目的在于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及存在的問題,通過評價確保課程實施的質量,從而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發展。”小學科學拓展性課程教學評價以發展學生的潛能為基點,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的,對學生實施多維度評價,實現“教學目標、教學評價、教學設計”一體化,是促進小學科學拓展性課程有效實施的有力保證。
拓展性課程教學不僅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更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因此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筆者嘗試從評價方式多樣化、評價階段多元化、表現形式趣味化三方面對小學科學拓展性課程教學評價進行探討。
一、評價方式多樣化
評價方式多樣化即由原本單一的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轉型到建立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體系,以多方面的評價信息促進學生發展。
(一)自評——能力的催化劑
一直以來,教學評價的主體多以教師為主,學生只是評價的對象。《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習評價必須做到主體多元,方式多樣”,提倡教師改變評價方式,讓學生參與其中,使教學評價成為一種雙向甚至多向的教學活動。學生通過自我評價能更好地認識自己,明白自己是否清楚學習的目標和任務,明確自己所處位置,知道該怎樣前行才能達到目標。
(二)互評——發展的潤滑劑
在小學科學拓展性課程實施過程中,小組合作探究是實踐類活動必不可少的學習方式。在師生互動、生生合作的過程中,相對于教師而言,學生更易于接受來自同伴的質疑和批評。因此將教學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學生組內互評、組間互評的過程作為培養學生自我調控能力的過程。促使學生在評價過程中暴露自己的思維方式,學會質疑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會用批判性的思維去思考,在“互說、互聽、互議”的過程中不斷激發新的思考。
(三)他評——進步的強化劑
現代教育理論強調學生的學習是一個自主的建構過程,教師和家長在此過程中通過評價機制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對學生生命健康、社會責任感、禮儀修養、溝通交流等方面進行教育引導,讓學生有機會展示他們的想法和做法,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的同時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重視學生的自評、互評與教師、家長的評價相結合不僅是新課程的要求,也是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的有效途徑。
二、評價階段多元化
評價階段多元化是指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的,與學生的學習交融在一起的,包括課前、課中、課后針對學生的學情及學習表現所進行的評價活動。
(一)課前評價
在拓展性課程教學過程中,學生課前進行查閱、收集和完善材料能激發學生的前概念和濃厚的探究興趣。筆者發現學生參與探究材料的收集工作必須得到教師的有效引導與組織,否則容易流于形式而收效甚微。
(二)課中評價
科學課堂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生成的過程,師生交流、生生交流會產生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和觀點,這些寶貴的教學資源稍縱即逝,教師應把握機會即時評價。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評價容易流于形式,沒有起到實質性的作用。教師的即時評價應該是過程性的,尊重學生的個性。除了對學習結果的評價,還應該激勵學生的學習態度,建立學習的信心。如“能提出這么有價值的問題來,你真了不起!”“大膽提出不一樣的想法,你真是一位愛動腦的孩子!”使學生在一次次的練習中有所進步,同時也讓全體學生明白老師所認可的學習方式和學習態度。
(三)課后評價
課后評價是將科學評價隨著探究活動由課內向課外遷移、延伸,課外對課內進行補充和提高,達到整合優化的效果。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人有成就的需要,有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課后教學評價中教師應注意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動機。如小論文、社會調查、種植小體驗等作為他們所取得的成就,教師根據核心素養通過設置不同的級別,為學生搭建腳手架,通過不斷的努力和堅持就能獲取相應的等級評價。這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還讓學生富有成就感,將喜悅和滿足化為學習的動力。
三、表現形式趣味化
教學評價表現形式不應局限于單一的、傳統的紙測評價,通過學生翔實的實驗記錄、探究報告、調查報告、手抄報等實踐作品,小制作、小論文、小發明等作品的制作與展示,主題黑板報、演講比賽、尋訪家鄉名人故事等專題活動的開展以及科技節、藝術周等各種趣味化評價方式對學生的拓展性課程學習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的重點在于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興趣、交流意識、毅力、探索精神以及所形成的對生命尊重的情感。從而在全校范圍內營造濃厚的“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科技氛圍,推進素質教育。
學生是獨特的、豐富的、具體的個體,小學科學拓展性教學評價體系應符合學生身心發展,形成動態的“教學—評價”循環體,促進“教”與“學”行為由“外顯”向“內涵”發展。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