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云
【摘要】:井岡山斗爭的實踐對毛澤東思想的形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井岡山斗爭時期是毛澤東思想創立過程中的奠基階段,毛澤東探索到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新道路、找出了政權建設新辦法、確立了黨的建設新途徑、解決了農民的根本利益訴求。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井岡山斗爭的實踐開始,充分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并結合中國革命的具體情況,在指導中國革命從逆境走向勝利的艱難斗爭中創立了毛澤東思想。
【關鍵詞】:井岡山斗爭 實踐 毛澤東思想
一、井岡山斗爭的實踐
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初心始發的地方。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的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在這里發生了許多意義重大的事件,老一輩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這里發生的事永遠不會忘卻。而在這形成的井岡山精神更是值得每一位中國共產黨人,每一位中國人學習、領悟、并牢記心中的偉大精神。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位于湘、贛兩省邊界的羅霄山脈中斷,包括江西的寧岡、永新、遂川、蓮花和湖南的酃縣、茶陵等六個縣,以及酃縣、遂川、永新、寧岡四縣之交的井岡山,面積有一萬三千多平方公里,人口有九十余萬。這里,山巒起伏,群峰連綿,具有可進可退的有利地形。政治上、經濟上也具備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的有利條件。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斗爭歷史,從一九二七年九月至一九三零年二月,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這是一部用鮮血流淌而寫成的歷史;是一部編織著無數革命志士美好理想的歷史;是一部充滿著革命家智慧的歷史;是一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者艱苦卓絕的歷史。
二、井岡山的斗爭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實踐根基
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大革命時期,毛澤東從中國的歷史和社會狀況出發,通過調查研究,論證了中國社會各階級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大革命的失敗,給了中國共產黨人深刻的教訓。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黨領導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等大小近百次武裝起義,開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斗爭,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期間,毛澤東對中國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原因與條件及其在革命中的作用,對土地革命路線,對新型人民軍隊的建設與紅軍作戰的戰略戰術原則,對農村與戰爭環境中的無產階級政黨建設等問題進行了科學闡述,成功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這是毛澤東思想開始形成的一個標志,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里程碑。
井岡山的斗爭促使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在井岡山的斗爭實踐中,毛澤東充分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并結合井岡山當地的實際情況,對井岡山斗爭經驗進行系統總結,從理論上闡述并回答了中國革命如何發展的問題,寫下了《井岡山的斗爭》《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對本本主義》等光輝著作,這幾篇著作標志著毛澤東思想的初步形成,成為指導中國革命的有力的理論武器。井岡山的斗爭是毛澤東思想形成的實踐根基,從以下四點說明:
第一,在井岡山斗爭的實踐中,毛澤東探索到了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新道路——從工農武裝割據開始,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之路。
毛澤東通過考察羅霄山脈區域后,得出結論說“廣東北部沿湖南江西兩省邊界至湖北南部,都屬羅霄山脈區域。整個羅霄山脈我們都走遍了,各部分比較起來,以寧岡為中心的羅霄山的中段,最利于我們的軍事割據。”毛澤東在中央臨時政治局第一次會議上,就湘南暴動后部隊的去向問題說“縱然失敗,也不用去廣東,而應上山。”打算做革命的山大王,正是通過不斷思索革命的發展方向,秉承實事求是的精神,敢闖新路的革命膽識,毛澤東率秋收起義部隊揮師上井岡。從此,走上了一條中國革命的新道路。有了引兵到敵人力量薄弱區的軍事割據思想和對寧岡地區的地理考察后,毛澤東建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戰略實施逐漸明晰起來,危急關頭,毛澤東審時度勢,果斷放棄會攻長沙的計劃,決定部隊,“以保存實力”,“向萍鄉退卻”。并向湖南省委建議立即停止毫無把握的省城暴動,他動員大家說,我們當力量還小,還不能去攻打敵人重點把守的大城市時,應當先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去保存力量,發動農民革命。他把“上山”和“割據”建立根據地結合起來,說“軍閥能割據,我們為什么不能割據”。蔣介石“占市為王”我們就“占山為王”,要到崇山峻嶺中當紅軍割據的山大王,做“革命的山大王”。從“攻打長沙”到“引兵井岡”,保存了和集中了秋收起義失利后的有生力量。
從此,我們黨探索到了中國國情的革命新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當時有人認為這是一種退卻,其實不然。鄧小平 1978 年在談到中共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時說道:列寧曾經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在帝國主義世界的薄弱環節俄國搞革命取得勝利,我們中國軍閥分割,先到敵人控制薄弱地區搞革命,這在原則上是相同的,不過,我們不是先搞城市而是先搞農村這是一種策略,既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也符合中國特殊的國情,事實也證明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偉大的創舉是正確的。
第二,在井岡山斗爭的實踐中,毛澤東找出了政權建設新辦法——建立工農兵政府。
2017年11月28日是茶陵縣工農兵政府成立90周年的日子,這是全國第一個紅色政權的誕生地。建立革命政權的偉大嘗試,是毛澤東關于中國紅色政權建設的一次大膽的實踐與探索,為今后武裝建政創造了光輝典范。中央電視臺1997年10月27日特別節目《井岡山》中介紹說“井岡山根據地的紅色政權、中央蘇區的紅色政權、乃至今天的中南海國務院都是從井岡山米水之濱的小屋里走出來的”。
茶陵縣建立第一個工農兵政府的實踐,一方面為把工農革命軍建設成為一支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提供了經驗,另一方面也為建立革命政權提供了經驗,所以后來遂川、永新等縣工農兵政府的建立都搞得比較順利和成功。
政府成立后立即發布布告,號召廣大工農群眾聯合在一起共同革命,建立工農武裝,打土豪分田地,懲治土豪劣紳。之后,各區、鄉陸續建立了蘇維埃政府,并且頒布了反映勞動群眾要求和愿望的政綱,保障工農兵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利。這種新型的工農兵政府深受工農群眾的擁護和歡迎,是在周邊白色恐怖下存在局部紅色工農兵政權的“局部人民執政”的新政權模式。這是“毛澤東對近代中國民眾心理的探索”,“為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和新中國的建立與發展準備了社會必要條件”, 也成為新中國政權建設的雛形。
“工農民主政權的建立,給井岡山地區帶來嶄新的面貌。首先是廣大勞動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擁有以前從未有過的政治權利。其次是開展土地革命,使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得了土地,及激發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第三是通過革命政權發動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支援了革命戰爭。”
第三,在井岡山斗爭的實踐中,毛澤東確立了黨的建設新途徑——思想建設要擺在首位。
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期創立時,各種不一致的思想涌現,比如盛行的軍閥作風、根深蒂固的封建家族觀念、地方主義(綠林軍內部的思想)、土客籍矛盾、雇傭思想、自由散漫、書記獨裁、“農民黨”傾向、“獨立國”現象等等。這些都是黨內無產階級思想與非無產階級思想的矛盾。對此,毛澤東明確指出:“邊界各縣的黨,幾乎完全是農民成分的黨,若不給以無產階級的思想領導,其趨向是會要錯誤的。”因此“無產階級思想領導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
當下的我們很清楚,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理論上的成熟,才能為政治上鑄造堅定的基礎,思想上的統一是全黨步調一致的重要保證。在井岡山斗爭的時期,毛澤東就認識到了這個問題。毛澤東和邊界特委特別重視解決黨內的非無產階級思想。湘贛邊界各縣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的決議特別指出:“在黨的改造當中,應完全站在無產階級的觀點上,極力注意討論和執行黨的新政策,堅決與過去黨的小資產階級、自由獨立、浪漫的分子,嚴密防止‘獨立國的傾向。”在此同時 , 毛澤東強調加強黨內教育,不斷學習無產階級思想,注重對軍隊的無產階級思想教育。毛澤東還親自給大家講政治課,講思想建設的重要性。
通過在實踐中的反復研究,毛澤東成功地解決了把處在農村游擊戰爭環境中的黨建設成為真正的無產階級政黨這一重大問題,探索出在落后國家馬克思主義政黨如何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的奧秘,初步形成了黨的建設的基本思想。
第四,在井岡山斗爭的實踐中,毛澤東解決了農民的根本利益訴求——土地問題。
毛澤東是一位用事實說話的馬克思主義者。來到井岡山后,通過對寧岡、永新等地仔細的調查研究發現:“邊界土地狀況 : 大體說來,土地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地主手里,百分之四十以下在農民手里。”這時,毛澤東清醒的認識到土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要想在井岡山扎穩腳根,黨和紅軍就必須要和當地百姓同心,就必須要滿足當地農民對土地的需要。
1928 年五六月間,毛澤東三次到永新領導分田運動,詳細總結塘邊村分田經驗,親自起草分田臨時綱領十七條,把深入割據地區的土地革命作為鞏固、擴大根據地的一項重要政策措施,拉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土地革命的序幕。此后,毛澤東在總結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一年來土地斗爭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井岡山《土地法》。這個土地法規定“沒收一切土地歸蘇維埃政府所有”,將以鄉為單位、以人口為標準平均分配土地作為主要辦法。這部土地法不僅直接指導了湘贛邊界的土地斗爭,也為后來中央蘇區大規模的土地斗爭提供了鮮活而寶貴的經驗。后來在中央蘇區,毛澤東對中國農村階級狀況的認識更加細致和切實,不僅進一步嚴格區分中農和富農、富農和地主 , 還提出“富裕中農”這個具有深遠意義的概念。
土地的普遍分配,使根據地的農業生產大幅度增產,為進行紅軍革命戰爭,提供了最可靠的物質基礎。邊界土地的全面分配,充分調動了邊界地區廣大農民群眾支持前線的積極性,有了眾多農民無私地支援,紅軍部隊有了充足的后備力量,邊界的武裝斗爭和根據地建設就獲得了身后的群眾基礎。
結語
現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進一步學習毛澤東思想的形成過程,對于科學把握其立場、觀點和方法,堅定每個中國人的馬克思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偉大的毛澤東思想在偉大的井岡山斗爭實踐中形成。雖然井岡山斗爭的實踐距離現時代越來越久遠,但是在井岡山時期開始形成的毛澤東思想仍然是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指導思想。我們要牢記井岡山斗爭的實踐,將毛澤東思想運用在當下的實踐中,繼續散發毛澤東思想的光和熱!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126-127
【2】李祥營.毛澤東民主革命時期的民心觀及其當代啟示[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 2013. 04
【3】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黨史》[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1:257-258
【4】中共中央黨校.《秋收起義》[M]( 資料選輯 ),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82:53
【5】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黨史資料征集編研協作小組等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M].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 ,1987:189
【6】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68
【7】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 (1893—1949) 上卷[M]. 200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