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安
【摘 要】長期奮斗在一線的數學教育工作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全局意識和長遠眼光,始終堅持著以生為本、因材施教原則,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啟發學生的競爭精神,誘導學生主動投身于知識的海洋,在合作中思考、在思考中進步、在進步中圓滿完成階段性的學習任務,繼而走上一條全面發展的創新之路。數學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會充分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與強烈的求知欲望,為學生開拓出更為廣闊的進步空間,揭開當代素質教育的一個嶄新篇章。本文針對小組合作學習法在小學數學課堂具體的應用情況進行了探究性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 小組合作學習 課堂教學 有效性 研究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它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經驗,打破了傳統以教師為主導的固化局面,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并在潛移默化、循序漸進中提高了學生的人才價值,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根據學生實際的理解能力布置合理的探究任務,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組間合作中溝通與交流,保證學習質量的同時活躍數學思維,最終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筆者憑借自身多年的實踐經驗,對數學課堂的小組合作學習發表幾點新的看法,希望能夠為其他教師教學方案的優化設計提供一些有效參考和借鑒。
一、指導學生積極探索
小組合作學習是提升學生學科素養與學習能力的最佳途徑,同時培養學生勤于思考、敢于進取的好習慣。生生之間相互鼓勵,共同進步,既能夠優質完成學習任務,也可以為深層數學知識的系統性探究奠定下堅固的基礎。在學生合作學習時,教師要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糾正學生的不規范操作,重點發散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掌握了合作學習的要點,理解了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再去解決相關的數學問題就會顯得非常簡單了。例如,講《年月日》章節時,我讓學生分別查閱年份不同的日歷,定在某年、月、日進行對比討論分析,把他們有問題的地方提出來,這種小組合作式學習對學生發散思維能力的培養有特殊的意義。教育觀念現代化的主要標志之一是強調學生的參與,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動參與實踐活動,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有意識的行動,需要有激勵和推動他們去學習的內部動力,達到實踐活動的目的。
二、制定小組合作目標
教師對班級內的學生分好組后,要給小組布置不同的隨堂任務,或者隔幾個小組布置相同的任務,這樣學生在討論的時候就會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如講與分數相關的內容時,可以讓一個小組在課本上找分數的概念,并讓他們把自己的理解講給同學們聽;讓另一個小組思考:把一張餅分成四塊,小明吃了一塊,小明吃了整張餅的幾分之幾?等等。總之,教師必須讓每個小組都有任務去做,讓每個學生都有問題去探索。
三、建立組間評比機制
為了增強小組之間的凝聚力和小組間的競爭精神,建立健全小組的評比機制是十分必要的,老師通過小組間評比的方式來調動學生學習,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2]。例如,在學習《三視圖》時,老師就可以讓小組派出代表進行組間競賽,組員可以在下面為參加比賽的同學出謀劃策,這可以提高小組內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間的合作交流能力,同時老師在進行授課時可以帶上具體的實物來讓學生進行觀察,這樣學生可以更加直觀明了地看出圖形的三視圖究竟是如何得到的,因為在課堂上讓每一名同學上前參觀圖形的時間是有限的,所以小組中選出代表來進行觀察再給組員進行講解,這樣每組的同學都可以對圖形有一個直觀的感受,這有利于促進小組的合作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建立健全小組間的評比機制,關鍵在于對小組內每個成員的評比和小組之間的評比,老師可以對上課積極發言,完成作業等的小組個人進行獎勵,每次可以加1到2分,對沒完成作業的學生可以進行1至2分的減分,同時老師可以在上課對贏得競賽的小組進行加分的獎勵,并且老師要做到每天對小組情況進行簡單的總結,每周對小組的整體表現進行大的總結,并且對表現好的小組進行表揚,在期末綜合小組的總成績對前三名的小組進行不同程度的獎勵,這可以激勵小組內成員的學習熱情和提升小組的凝聚力,并能確保能夠真正地落實小組合作學習這一教學方式,而不是只是對學習進行了小組分配,走一個形式而已。
四、學會解決實際問題
用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為學生創設應用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機會,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現實生活緊密結合起來,可以順利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例如,教學《平均數》一課時,我會設計一道這樣的表格題目:學生自己選擇內容,經過小組討論、調查,最后求出它們的平均數。課堂頓時熱鬧起來,有的小組在討論每人的身高,有的小組在討論上一次的數學成績,有的小組在討論每人的體重,還有的小組在討論每天寫作業所用的時間等等。通過這樣的學習與運用,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了他們熱愛數學、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也提高了他們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整理歸納數學知識
對于學生已學過的知識,在進行整理復習時,應該有別于新授課和復習課,如果教師像上新課一樣,重新講一遍,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不想聽。所以,教學中教師要把握要領,進行生生、師生合作,引導學生采用表格、提綱等形式,把有關的知識、規律整理出來,以達到融會貫通的目的。如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后,我會這樣問學生:通過這一單元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做題時哪些方面可以提醒大家注意的?這幾個問題的提出,幫助學生回憶如:面積的意義,面積單位的作用,單位換算,面積單位的進率,單位統一,面積大小的比較,周長和面積的區別,組合圖形的計算等。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把這些有聯系的知識點整理成一張有關聯的結構圖。在知識整理過程中,每個學生在小組內敢想、敢做、敢說,與同學一起交流、研討,實現了群體的多向交流,構建了新的知識結構。
總之,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組合作學習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之一。作為改革的實踐者,我們應該大膽探究、努力實踐,讓合作學習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參考文獻
[1]鄭少芳.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J].新課程學習:上,2015(0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