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清梅
【摘 要】初中物理的內容較為抽象,在知識傳遞的過程中,一些學生始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難以結合物理的基礎內容分析實際問題,做課堂的無用功,現階段的素質教育更加關注學生的個體學習能力,物理教學中教師應基于學生本身的思維水平導入新鮮的元素,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創設輕松的氛圍,調動學生的好奇心,在物理課堂上指引學生不斷思考與質疑,從不同的視角感知物理的真知灼見,提高物理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 初中物理 教學 應用
探究式教學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推動學生走上主動探究的舞臺,引導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形成內心的滿足,樹立求知的信心,探究從學生的視角出發,以熟知的物理內容著手,讓學生感知物理的多樣性,通過探究過程中的觀察思考,集思廣益互動討論,不斷感受探究帶來的樂趣,予以學生暢所欲言的表述機會,引導學生以不同的思辨視角分析物理,碰撞智慧的火花,提高物理的創新與想象能力。
一、創設良好的探究氛圍
研究表明,越是在輕松的環境中,學生的探究欲望越強烈,反而在照本宣科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思維受到束縛,思考方式較為單一,整個互動流程較為死板,難以實現預期的探究效果,教師應結合物理的知識點,在課堂上創設輕松的氛圍,誘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對學生進行充分的鼓勵,肯定學生對物理獨立的表達,由淺入深逐漸摸索物理內涵,比如在講《凸透鏡成像》一節后,有些同學對凸透鏡成像是否還有其他規律提出了疑問,我不禁贊同這個想法,而且還鼓勵他們大膽探索,教師要放手、“放權”給學生,這樣,學生才能被廣泛調動起來,才能暴露其思維過程,教師在此基礎上因勢利導,當一名好導師,使學生的思維在廣泛的交流中被激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班學生的共同研討。我在進行“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這個教學內容時,大多數同學回答“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壓力的大小有關”,也有一部分同學認為“與接觸面積有關”。我當時并沒有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導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實驗得出結論。所以教師一定要尊重學生,不能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而要因勢利導,培養其通過探究抓住矛盾、深入分析尋找原因得出結論的習慣,盡可能使每一位學生在自由的探究中都能獲得不同程度的成功體驗。現代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應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應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產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的過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形成獨特個性與創新成果的過程。因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它對學生的學習、發展、創造卻可能產生不可量化的“長效”,這也正是“探究式教學”要達到的最終目標。
二、恰當的實驗操作
物理中的實驗內容較多,難以用口頭陳述的形式來代替,教師應直觀地呈現出物理中的實驗細節,短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全體學生都參與實驗的過程,并引發一輪探究思考。例如,在教學《大氣壓強》一課時,先給學生做了一個瓶吞雞蛋的小實驗。當雞蛋從瓶口進入瓶子時,學生們都驚呆了,發出了不可思議的驚嘆聲。此時,適時拋出了問題:小小的瓶口,為什么可以吞進雞蛋?學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被調動了起來。這節課也上得無比順利,他們太想通過學習知道答案了。這充分說明,恰當的實驗,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獲得知識的快樂。
三、引出一系列的問題猜想
初中生的認知淺薄,在物理教學中,學生容易在基礎不夠夯實的情況下,造成認知的混淆,教師應以探究活動,及時幫助學生排憂解惑,拓展認知空間,只有當問題情境與初中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緊密相聯并相互作用時,實驗現象、探索規律,才能轉化為知識和能力。如“浮力”教學,來自生活中的經驗往往成為初中生思維的障礙。初中生常誤認為浮力跟物體的質量、體積、密度有關,跟物體浸入液體中的深度,跟物體的運動狀態、空實心以及物體形狀有關,跟液體的密度有關等等。為了使初中生建立正確的概念,可提出一系列的問題,讓初中生進行猜想并展開探究:為什么有時候浮力大到可以托起一艘萬噸巨輪,而有時候又小到托不起一片薄薄的鐵片?一艘船從海里駛向河里,浮力有什么變化?浮力的大小究竟跟哪些因素有關?用彈簧秤分別掛起同體積的鐵塊和鋁塊浸入水中,彈簧秤示數說明了什么?要想說明物體的體積跟浮力無關應該設計什么實驗?要想說明上述提出的其他觀點,又應該設計哪些實驗?正是隨著問題這樣一層一層地循序漸進,初中生在探究實驗問題過程中得到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在實驗的設計中提高了探究能力,從而使初中生對物理的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四、注重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僅僅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待舊的問題都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探究式學習是通過發現問題、研究探索,從而獲取知識和技能的一種學習形式。例如,在進行“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展開討論、放手讓學生自主思考的方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首先,教師通過多媒體片段展示:人用力推小車,小車運動起來;人停止用力后,小車運動一段距離,自然停了下來。提出“力與運動之間存在某種關系”,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日常生活經驗,分析討論得出力與運動到底是什么關系?學生在分析過程中會有多種多樣的答案,集思廣益碰撞智慧的火花,獲得多角度的物理感悟,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反饋調節課堂疏導方案,幫助學生排憂解惑,提高其創新思維。
探究式學習,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為目標。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學,應根據學科特點和具體教學內容,努力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
參考文獻
[1]高亞飛. 探究式教學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2]李紅,劉喜貴.淺談探究式教學在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3(34):172-172.
[3]孫勇. 淺析探究式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赤子上中旬,2015(7):223-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