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濤
摘要:新課標要求高中地理課堂需進行生活化教學。生活化教學要求地理教學必須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立足于學生們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儲備,讓學生們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質量,讓高中地理課堂煥發新的活力。因此,在高中地理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合理的生活化教學實踐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動機,從而使地理課堂更加高效有趣。
關鍵詞: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改進策略
高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在新課改的推動下逐漸受到重視。教師們需要逐漸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斷改進與探索生活化教學的新模式,從以教師為主體,到以學生為主體,從填鴨式教學模式,到互助、參與、和諧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使得高中地理課堂有助于教與學兩方面的共同發展和進步。如何有效開展高中地理課堂中的生活化教學,如何真正做到教與學齊頭并進、共同進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對該問題的解答與探究就顯得十分重要了。因此,本文主要針對在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課堂中的生活化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我國目前高中地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單一,照本宣科,觀點片面
雖然新課改對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學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但在目前的地理教學中,大多數教師仍然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將地理作為一門需要記憶的學科來進行簡單化的教學。一些教師在教授地理知識時完全照本宣科,在學生沒有完全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背誦,這種單一守舊的模式對于地理教學無疑是一大阻礙。
(二)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不足
在目前的地理教學中,另一個影響較大的問題就是教師的專業化水平不足。在小學初中時,地理教學的教師資源較為缺乏,同時,學校對地理教學的重視程度也不夠。而到了高中,地理卻成了高考的主要部分,這使得基礎薄弱的學生無法很快適應難度較高的地理學習。
二、高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的改進策略
高中地理課堂生活化教學就是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和社會實際,以教材為基礎,而又高于教材,通過學生主動參與的探究方法,讓學生們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會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實踐應用的教學活動。在生活化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當引導者、幫助者的角色,讓學生們在生活實際與地理知識之間發現學習的樂趣,從而提升教學水平。
(一)在生活中選取素材,模擬情景教學
教育部頒布的新型地理教學要求中,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不能僅僅依靠課本及自己的表達去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情景的教學方式來拉近學生與相關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學生便于理解與體會知識內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研究的能力,并從中有所收獲。
如在學習交流季風氣候對人們生活的影響這章節時,教師為學生設計情境,引入關于南北方不同飲食習慣的問題,“為什么南方人愛吃米飯,北方人愛吃面食?”由此問題引發學生討論,最后得出是由于南北方氣候差異所導致的,南方氣候濕潤,降水多,土質較適合種植水稻,南方的主食自然就是米飯;而相反地,北方氣候干燥,雨水少,適合小麥的生長,因此北方以吃面食為主,對面食的研究較多。這種生活化教學方式不僅幫助學習理解并記憶新知識,還讓學生有一種生活中處處都有地理知識的意識,只是因為自己沒有發現的眼睛罷了。教師這樣的生活化教學促使學生較快的吸收新知識,還從新知識中學到了解釋生活自然現象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為以后學習的生活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巧用小模型小實驗的教學方式
教師可以根據當前地理教學內容制作一些相關的立體模型,有助于提升學生理解新知識的能力,對教師進一步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做鋪墊。在高一學習地質構造時就可以制作簡單模型,上課演示效果非常好。再如講熱力環流這節時正好是冬季,可以在教室門口放只點燃的蠟燭,當打開教室門時就可以清楚看見蠟燭火焰的變化,非常便于學生理解熱力環流原理。利用模型實驗可以將抽象、難想象的知識具象化,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應用知識的能力,由此可見生活化教學的力量。
(三)合理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
在現代化教學中,最行之有效的教學工具就是多媒體,多媒體可以幫助學生了解宇宙的形成與構造,可以通過查找視頻了解到全國各地的風俗地貌,通過動態的效果圖演示地球是如何公轉及自轉,這樣龐大的信息庫幫助教師在生活化教學中為學生與知識之間構建了一座零距離的橋梁,學生并不會覺得教學內容距離自己多遙遠,視頻的趣味性與視覺體驗讓學生認為教內容學十分有趣,并且能夠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思考,幫助學生在不斷地探索中獲得知識的內涵。在學習自然界的水循環中,教師可以尋找相關視頻,視頻描述水循環的整個過程,使學生對于水循環的原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學習過程則會更加有效率,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四)案例聯系生活實際
地理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學生在熟練掌握理論知識后,可以解釋生活中一些自然現象的形成,對生活有一定幫助。所以教學中素材實例的選取一定是學生身邊的例子。如學習地震知識的時候,08年的汶川大地震,地震發生后,無數人失聯,許多家庭妻離子散,到處都是悲劇,國家的損失巨大的。通過與學生討論地震帶給我們的消極影響來引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明白學習地震知識的必要性。如山區滑坡發生時的逃生。再如從“滴滴出行”引入學習地理3S技術,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是地理知識,學好地理處處有用。這樣的生活化教學增強課堂教學質量,對學生應用地理知識的能力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結束語
由以上分析可知,地理知識的學習絕不僅僅止于課本,生活中的許多實例都是好素材。在生活中感受地理知識與文化,用地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而這正是地理教學最終的目的,學以致用,將地理知識滲透到生活學習中,便利我們更好的生活。
參考文獻:
[1]凌艷.試論新時期高中地理課堂的生活化教學[J].赤子:上中旬,2015(7):337-337
[2]馬娟.淺析新時期高中地理課堂的生活化教學研究[J].考試周刊,2014(104):13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