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亞杰
摘要:當下是一個網絡快速發展的時代,許多電視節目逐漸取代報紙、書刊等紙質信息,更多的是通過信號的傳輸給世界每一個角落,一個消息的發出瞬間即能夠給全世界人民帶來影響。傳統文化要想在這個時代的背景下得到更大的發展,就必須要現代節目與文化內涵相結合才能夠將傳統發揚光大。
關鍵詞:電視;節目;傳統文化;文化傳播
近些年,社會發展不斷強大,人們的生活水平穩步上升,不僅要求生活質量提高,也要求精神世界的追求提升,因此現代人對文化內涵重視度也越來越高。電視節目作為一種現代的傳播工具,人們生活越來越離不開它。傳統文化如果能夠與電視節目良好的結合必將會為傳統文化傳播事業帶來新的進步。
一、電視節目對傳統文化傳播的作用
(一)提升全國人民的情感世界
自古以來,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共存的國家,民族的眾多也產生了眾多不用的文化體驗,產生很多文化的差異,才成就了我們這個多姿多彩的國家。很多事實表明,一個國家能夠做到長遠發展的關鍵是“求同存異”,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將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保留特點共同存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進行有機的結合。電視機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經成為家用電器四大件之一,每家每戶都能夠通過電視機來了解大千世界的形形色色的新聞事實,傳播領域以及包容信息含量非常之廣。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電視節目來展示我們國家優秀的傳統文化,將文化融入情懷之中,增進各個民族情感,提升人民的精神世界。
(二)提升傳統文化包容性
中國的領土十分廣闊,有23個省、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5個自治區,每個地區有每個地區成百上千年形成的文化,文化的差異,會帶來異樣的眼光、民族之間的矛盾,電視節目將各個民族、各個地區的文化傳播開來,讓大家了解文化的由來,以及理解不同的差異,將誤會解開,這樣才能漸漸接受傳統文化的特色,提升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才能確保有效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播,提升電視臺節目的質量[3]。例如,現在中央電視臺新出的節目《中國詩詞大會》,中國的古詩詞有著很久遠的歷史,是我們國家特有的,古詩詞運用寥寥數描繪深遠的意境,或慷慨激昂,或淺唱低吟,一直被世人所追捧,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漸漸開始放棄手中的書本,一直盯著電視屏幕,追求一些新奇刺激的東西,倡導個性的發揮,忽略傳統文化的傳承。廣電總局為了迎合新世紀傳統文化發展的需求,開辦了這臺節目,弘揚文化特色,讓更多的人們了解中華傳統文化,了解詩詞歌賦為宗旨的特色節目,廣受好評。也有《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和中央一套播出,這也是一臺自主研發的大型益智教育頻道,主持人在上面念出漢字讓學生寫出,多數是一些生僻的字,多音字等。通過這檔節目,帶動全國人民了解中華文字的奧妙,領略文字的內涵與歷史,這種形式別開生面,別具一格,充分展現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化。央視策劃文案對傳統語言方面進行深入挖掘與推廣,將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比較穩定的形態全面的展示給全國人民[1]。
二、提升電視節目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力度措施
(一)電視節目主題明確
明確電視節目建立的意義,才能夠更好掌握電視節目的效果和水平。樹立一個健康的意識和中心思想,創辦一個積極向上的節目氛圍。根據自身的發展情況,制定相應的制度和方案,真真正正的了解人們內心的需求,演人民想看的,播人們想要了解的內容,盡可能創辦出非常精彩觀賞價值高、內容豐富的電視節目吸引人們的眼球,抓住觀眾,文化傳播的事業才能更好地進行[2]。例如,每一個年齡段有著不一樣的個性發展需求,我們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適應觀眾年齡段的知識需求,進一步提升電視節目水平。
(二)電視節目內涵豐富
無論對于一個人來說,還是對于一個電視節目來說,具有豐富的內涵是十分重要的。外表再華麗也只是一個美麗的軀殼,一些只講求流量,而不注重品質的節目,對每一個觀看的人來說都只是浪費時間的娛樂品,無法在人們心中留下痕跡。那么創辦的這個電視節目將會是沒有一絲一毫的意義。節目制作人在制作電視節目時應該考慮利用科學的方式,加強民族文化的展示。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有著不可言語的深厚,漢字、古詩、美食、繪畫、歷史、風俗等等都是人們智慧的結晶。從任何一方面入手,深入探究都是一種文化的享受,視覺的盛宴。借鑒一些宣傳文化節目優秀的案例,采取適當的宣傳形式,打造屬于我們自己國家的特色電視節目,進而讓我國的瑰寶走向世界人民[1]。
三、結束語
傳統文化是我國上千年歷史所形成的藝術瑰寶,將它繼續發揚、傳承下去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該承擔起的責任。在文化傳播過程中,電視節目是一種不可忽視的傳播工具,它的作用不可忽視。就目前來看,觀看電視節目已經成為人們休閑生活不可忽視的娛樂項目,文化通過電視節目的健康傳播可以增進各族人民友好相處。本文通過對傳統文化和電視節目的聯系以及作用進行分析,進一步提出構想,希望對相關專業人員有所幫助和借鑒,也希望對弘揚傳統文化,對國家的長遠發展起到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參考文獻:
[1]羅琦,唐苗.淺析電視節目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以《中國詩詞大會》為例[J].新聞知識,2016,38 (10):27-29.
[2]潘懌晗.原創傳統文化電視節目的“文化表達”及其空間拓展探析[J].當代文壇,2015,35 (4):142-145.
[3]劉時容.傳統文化電視節目運作形式在高校閱讀推廣中的應用研究[J].圖書館建設,2017,19 (1):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