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旭青
【摘 要】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間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慢阻肺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n=45)與對照組(n=45)。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比較兩組肺功能相關指標[氧分壓(PaO2)、二氧化碳分壓(PaCO2)]、心理狀態以及護理滿意度。結果:干預后,兩組PaO2均明顯上升,而兩組PaCO2、SAS評分、SDS評分均明顯下降,其中觀察組變化幅度更大;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更高,上述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老年慢阻肺患者肺功能與心理狀態,并提高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心理護理;老年;慢阻肺;心理狀態;護理滿意度
慢阻肺為一種內科常見病,多發于老年群體,主要表現為長期、反復且逐漸加重的咳嗽、喘息與胸悶,對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嚴重影響[1]。目前,臨床對慢阻肺主要采用藥物治療,但由于此疾病久治不愈,易使老年患者產生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影響治療效果。因此,給予老年慢阻肺患者積極有效的心理護理是很有必要的。本研究觀察了心理護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間我院收治的90例老年慢阻肺患者,按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n=45)與對照組(n=45)。觀察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62-77歲,平均年齡(71.6±5.0)歲;病程6個月-8年,平均病程(4.3±1.6)年。對照組男26例,女19例;年齡61-79歲,平均年齡(71.2±5.6)歲;病程8個月-7年,平均病程(4.2±1.5)年。兩組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即日常宣教、飲食指導、用藥指導以及出院指導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具體方法如下:①住院環境:由于陌生的住院環境會使患者產生緊張、恐懼等不良情緒,因此護理人員需為患者布置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讓患者在入院后可感受到家的溫暖與歸屬感;②注意力轉移:由于大部分患者情緒均較為低落,護理人員可為患者播放一些其感興趣的視頻、音樂,如京劇、黃梅戲、小品等,以轉移患者注意力,降低其對病情的關注度,從而緩解其不良情緒;③心理疏導:由于慢阻肺久治不愈,易使老年患者產生悲觀、失望、暴躁甚至絕望等不良情緒,導致其治療依從性下降,因此護理人員需積極地與患者進行溝通,耐心地傾聽患者訴說,首先對患者所表達的委屈與難過表示理解,然后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對其進行心理疏導,疏導過程中要給予患者充分的尊重與鼓勵,告知患者此疾病的多發性與可治愈性,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患者不良情緒。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肺功能相關指標(PaO2、PaCO2)、心理狀態以及護理滿意度。①心理狀態: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分)、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對干預前后兩組患者的心理狀態進行評定,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焦慮、抑郁情況越嚴重;②護理滿意度:采用自擬滿意度調查表對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進行評定,包括滿意、一般、不滿意3個方面,護理滿意度為滿意率與一般率之和。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數據,PaO2、PaCO2、SAS評分、SDS評分用 表示,以t檢驗;護理總滿意率用百分率表示,以χ2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肺功能相關指標 干預后,兩組PaO2明顯上升,而兩組PaCO2明顯下降,其中觀察組變化幅度更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心理狀態 干預后,兩組SAS評分、SDS評分均明顯下降,其中觀察組下降幅度更大,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滿意28例、一般16例、不滿意1例;對照組滿意17例、一般18例、不滿意10例,兩組護理總滿意率相比(97.8%VS77.8%),觀察組相對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 =8.389,P<0.05)。
3 討論
慢阻肺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等特點,其伴有持續并反復加重的氣促、咳痰、喘息等臨床癥狀不僅會直接損傷氣道、肺泡以及肺血管,同時還會對一些肺外組織造成一定損傷,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2]。目前,臨床對慢阻肺主要采用藥物治療以改善患者肺功能、降低發作次數與時間,但由于一些老年慢阻肺患者長期受疾病折磨,加之基礎疾病較多、缺少子女陪伴等原因,容易產生煩躁、易怒、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對治療與護理工作的開展造成一定影響[3]。因此,針對老年慢阻肺患者的心理狀態給予針對性心理護理是很有必要的。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PaO2均明顯上升,而兩組PaCO2、SAS評分、SDS評分均明顯下降,其中觀察組變化幅度更大;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滿意度更高。表明對老年慢阻肺患者開展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其肺功能與心理狀態,同時提高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分析原因如下:首先為患者營造良好的住院環境可有效減輕患者對于陌生環境的緊張與恐懼,從而讓患者感受到家的溫暖與歸屬感,對穩定患者情緒具有積極性意義;為患者播放一些其感興趣的音樂、視頻等以轉移患者注意力,可有效減少患者對病情的關注度,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其不良情緒;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可有效提高其治療與護理依從性,重新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4]。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可有效改善老年慢阻肺患者肺功能與心理狀態,并提高護理滿意度。
參考文獻
[1]陸影,須玉紅,高新.護理管理干預對減少COPD患者住院費用的效果及影響因素[J].新疆醫科大學學報,2017,40(4):548-551.
[2]李軍華,楊永靜.優質護理干預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響[J].中華肺部疾病雜志(電子版),2017,10(2):209-210.
[3]祝玲,沈琴,劉傳泉,等.優質護理對COPD合并自發性氣胸手術患者心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6(27):3064-3066.
[4]齊瑩.心理護理在合并焦慮和抑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人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6,30(36):4599-4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