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化學教學過程中,把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不僅能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社會實踐能力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促使學生養成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從小就產生熱愛社會主義新農村,積極服務于“三農”的思想品質,為將來升入高一級學校深造或奔向廣闊的農村打下理論基礎和思想基礎。
關鍵詞:化學教學;資源開發;實際應用
我在多年的化學教學中,反復作過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教育相結合的嘗試,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 做好化學實驗,為綜合實踐活動作準備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學生親自動手做實驗,可以幫助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可以提高學生的動腦動手能力,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嚴肅認真的工作作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無不與化學實驗有關。譬如要了解某地區的水土以及某工廠排放的廢水呈酸性、堿性還是中性,那么就必須熟練地掌握用pH試紙測定溶液酸堿性的方法;要鑒定一種失去標簽練地掌握用pH試紙測定溶液酸堿性的方法;要鑒定一種失去標簽的化肥是硫酸銨、碳酸氫銨、氯化銨和硝酸銨的哪一種,則要掌握銨根離子、硫酸根離子、碳酸根離子、氯離子的檢驗方法;銨鹽氮肥與草木灰混合使用時,放出一種刺激性氣味的氣體,該氣體是什么氣體?只要學生學會了常見氣體的檢驗方法,即可檢驗出來,等等。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確規范地做好每一給學生以示范作用,其次是指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學生實驗,讓他們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親自動手操作,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科學結論,填寫實驗報告。在化學實驗中,不拘泥于教材的內容,凡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都可以帶進實驗室,大膽地作出假設,進行實驗探究,通過實驗得出科學結論,然后寫出探究小論文。對于優秀的實驗成果,老師在校園的公眾場所予以表揚,激勵他們不斷創新。創新是教學活動的主流,只有創新,才有希望。學生的實踐技能提高以后,綜合實踐活動就有了堅實的基礎。
2 廣泛開展社會調查,運用化學服務“三農”
鄉鎮中學學生來自于農村,他們對農村情況比較了解。組織學生進一步地深入農村開展社會調查,與農民了解在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有關問題。如畝產量偏底的問題,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問題,農藥的不正確配制問題等等。獲取許多問題后,帶著問題去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為什么有的稻田畝產量只有伍百斤左右,盡管農民勤耕細作,產量始終上不去。針對這一問題,我們派學生前往抽取土樣,測定其pH,發現該地區的土壤pH<4,呈酸性,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師生共同分析土壤呈酸性的主客觀原因,提出改良土壤結構的方法和措施,撰寫報告材料送呈當地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贏得他們在工作上的支持,經濟的的資助,使得改良土壤工作順利進行。個人演示實驗,起初把學生分成兩個小組,各取三畝典型的低產田作為改良試點。在犁田時,撒入適量的生石灰,中和土壤里的酸性,控制pH至8范圍之內,同時指導農民伯伯在生產的各個環節中合理地施用化肥和農家肥,合理地掌握田水的深淺度,培訓農民學會正確配制農藥的方法,有效地防治病蟲害。學生利用雙休日和節假日跟蹤服務,隨時發現問題,及時改進工作方法。到秋收季節,學生和田主一起收割,共同核實產量的提高幅度,經改良土壤結構后,畝產由原來的500多斤提高到超千斤。通過田主和當地領導的有聲宣傳,由點到面,普遍認可。由兩家輻射到一個村,由一個村幅射到一個鎮,大家都積極行動起來,信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大面積取得豐收。稻田的土壤改良成功以后,我們又轉向山地,學生從全縣各鄉村抽取土樣,測其pH,得到確切的數據以后,又回到各鄉村,跟群眾面對面的宣傳,當地的土壤呈什么性,適宜種什么植物,不適宜種什么植物,什么植物適宜施什么肥料,不宜施什么肥料,避免盲目生產,防止走高投入低收入的彎路。同學們用化學知識活躍在廣闊的農村,一方面培養了他們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和為人民服務的高尚品質,另一方面為農村經濟建設做出一定的貢獻,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受到群眾和領導的一致好評。
3 認真發現不科學的生產問題,為綜合實踐活動提供內容
農村中有很多農民仍延續傳統的生產方式,違背了科學原理,得不到應有的效果。在調查中發現,有的農民把銨鹽氮肥與草木灰混合使用導致肥效損失;有的農民把大尿素攪拌草木灰后使用,同樣造成肥效損失,其原因與上述基本相同;有的農民連年使用硫酸銨化肥,致使土壤酸化,產量一度下降,有的農民用氮肥給豆科農作物施肥,雖然植物的莖葉生長茂盛,葉色濃綠,但穗粒不多,籽粒不飽滿,應施用磷肥、鉀肥及農家肥料為宜;有的農民配制農藥時帶有隨意性,因過濃而傷害農作物,因過稀而起不到殺蟲效果,勞民傷財,等等。
綜合實踐活動與科學教育相結合,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它既能使學生扎實地掌握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又能使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勉勵學生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嚴先元.教師怎樣作教育行動研究[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朱永新.過一種完整的教育生活[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嚴先元.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是什么樣子[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葉羽永(1968- ),男,中學一級教師,長期從事初中化學教學,有豐富教學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