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四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學校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創新教學方法給予了充分的重視,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使用游戲化教學法。根據游戲化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就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游戲化教學法提出了有關策略,希望對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能夠有所幫助。
關鍵詞:游戲化教學法;小學數學;創新思維
一、游戲化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意義
1.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重要途徑,可以說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師教學有效性的捷徑,但是大多數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沒有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為開展教學活動的重要內容,這樣就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出現對教師教學內容不感興趣的問題,這樣不僅會影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久而久之,還會疏遠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但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有效地使用游戲教學法能夠改變這樣的問題,游戲教學法就是讓學生在游戲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內容,這樣能夠使教學內容更加符合學生的發展特點。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使用游戲教學法,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當中。
2.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對知識掌握不牢固的問題,這樣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這樣的問題不利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構建高效課堂,出現這樣問題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采用的教學方法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但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使用游戲教學法能夠改善這樣的問題,教師采用游戲教學法能夠給學生營造一個更適合學生發展的氛圍,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地參與到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當中,實現提高自身認識能力的目的。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將游戲教學法作為提高學生認識能力的重要方式。
二、游戲化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的策略
1.利用故事游戲教學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故事能夠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學生在閱讀故事的過程中能夠更加積極地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利用故事游戲教學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融入教師營造的良好的數學氛圍當中。例如,教師在教學“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對學生說:“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和三個小和尚。小和尚最喜歡吃老和尚烙的餅了。有一天,老和尚做了三塊一樣大小的餅,想給小和尚吃,還沒給,小和尚就叫開了。矮和尚說:‘我要一塊!高和尚說:‘我要兩塊!胖和尚說:‘我不多要,只要四塊!老和尚聽了二話沒說,立刻把一塊餅平均分成四塊,取其中的一塊給了矮和尚;把第二塊餅平均分成八塊,取其中的兩塊給了高和尚;把第三塊餅平均分成十六塊,取其中的四塊給了胖和尚”,學生認真聆聽教師講述的小故事,這時教師對學生說:“同學們仔細想一下故事中每個小和尚分得的餅是一樣的嗎”,學生積極就故事中的內容進行探究,這時學生一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三個小和尚分得的餅應該是一樣大小的”,這樣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了解到了分數的性質和意義。教師通過讓學生了解故事內容并進行探究的方式充分使用故事游戲教學法,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教師開展的教學活動當中。
2.積極使用競賽游戲,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隨著素質教育的全面開展,社會對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給予了充分的重視,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積極創新教學方法。針對這樣的情況,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時候應該充分使用競賽游戲的教學方法,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還能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例如,教師在教學“植樹問題”的時候就可以采用這樣的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將學生進行有效的分組,分別為一組和二組,然后教師對學生說:“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聆聽下面的問題,能夠最快給出答案的小組即為獲勝,一個正方形魚塘的周長是1200米,在4條邊上都種上樹后每邊都種了16棵樹,求每棵樹之間相距多少米”,學生積極在小組內對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一組學生說出最終的答案是20米,教師笑了笑說“那你們是怎么算出來的呢”,學生一說“我們是用1200÷4÷(16-1)=20(米)進行計算的”,這時教師對學生說:“我們還可以用其他的什么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學生二思考之后積極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我覺得應該用1200÷(16×4-4)=20(米)求出最后的結果”,這樣學生在競賽游戲的過程中提高對知識的認識。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利用故事游戲教學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積極使用競賽游戲,鍛煉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方式,充分使用游戲教學法,這樣不僅能夠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寧.陪學生一起做研究: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探索[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2]朱旭平,徐旭琴.小學數學教學中基于問題情境的建模范式解讀[J].新課程研究(教師教育),2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