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 要:就閱讀教學而言,要夯實基礎知識、提升學生能力,就要緊緊圍繞問題設計來做文章。就小學語文閱讀課來說,教師要提升其效果,可從文本特點、學生實際和學生體驗等方面做起。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質量;問題設計
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比較能夠全面地反映課堂經歷者的綜合素養的。這一點,無論是從教師的角度來說,還是從學生的側面而言,都應該是這樣的。為此,我們要認識到閱讀教學的重要性,并且能夠在教學實踐當中進行強化。筆者認為,要想真正地實現閱讀教學的高效,設計具有引爆性能的問題,就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發他們的深度思維。下面,筆者就小學語文教學這一話題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實踐。
一、針對文本特點,設計有價值的問題
課堂教學總要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在閱讀教學當中,相關問題的設計,也應該是為完成閱讀教學服務的。為此,我們在設計問題時,既要考慮到整篇課文教學的目標,同時還要結合具體的課堂情境。這樣才能激發學生高亢的閱讀情緒。為此,我們在設計問題時,一定要結合這些方面,選準一定的角度來設計問題。比如,從文本的中心內容、語言特點以及寫作手法等方面進行設計。總之,怎么去設計問題,設計什么樣的問題,都要緊緊圍繞文本的特點來進行。
《花瓣飄香》這篇課文,主要是通過一個小女孩的故事,來對學生敬父愛母的美德進行培養。為此,這就要引導學生弄清楚都做了什么樣的事。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從這位小女孩所做的事情當中體悟到更深層次的東西。為此,從全篇課文這條主線上看,我們不妨設計這樣的問題:這篇課文當中,有哪些地方可以讓我們看出這位小女孩是個“好孩子”?這樣的設計,既考慮到文章的內容,也考慮到了文章的寫作手法等方面。
當然,教學的時候,我們還要考慮到這篇課文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這就是這篇課文的主體是人物的對話。所以,我們在教學時,不妨仿照課文的這一顯著特點進行人物對話方面的練習。為此,這方面的練習,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同學們,假如換成是你把一盆月季花送給小女孩,你會對這位小女孩說些什么呢?而小女孩又會說些什么呢?請你們做出大膽的猜想。這樣的設計,就能很好地引導學生根據所設計的問題,充分地展開想象。在這種問題的引導下,通過對話練習訓練了學生的口語,同時又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的內涵。
二、把握學生實際,設計貼切性問題
閱讀教學,設計問題,要遵循文本的特點,這是一個方面。但是,我們要知道,我們所設計的問題是讓學生來解決的。因此,在具體設計問題時,我們還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們知道,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其實也就是說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對學情的尊重。這是我們設計問題必須要遵循的一個重要依據。具體來說,作為教師,我們在設計問題的時候,首先要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儲備情況以及相關能力基礎。實踐證明,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貼近學生的思維水平。
教學《廬山的云霧》這一課,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二自然段時,筆者無論是安排活動還是設計問題,都是緊緊圍繞學生來做的。具體教學,筆者設計如下:先要求學生進行默讀。通過默讀弄明白課文用什么樣的方法描寫了廬山云霧的特點。然后,再引導學生抓住課文中的一些關鍵句子,認真品讀并想象。這樣做就達到了入情和入境的效果。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筆者又認真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朗讀。這樣,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就更進一步地體悟到了廬山云霧的形態之美。同時,學生對該篇課文的語言之美也有了進一步的體味。
這時,為了引導學生理解閱讀課文的寫作特點,筆者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同學們,這篇課文是如何具體而又形象地寫出廬山云霧的特點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揣摩一下。這樣的問題設計,就是在充分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基礎上進行設計的。換句話來講,這樣的問題設計是在學生已經有了相關底子之后,才安排學生進行分析進而解決的。由此可見,要想讓課堂順利得到展開,那么我們的設計就一定要貼合學生的實際。
三、照顧學生體驗,設計實踐性問題
與數學等學科一樣,語文這門學科的實踐性也是非常強的。從這一點來說,我們語文課堂教學,不能過分追求知識層面的內容。既然不能過分地追求這一方面,那么,我們又該怎樣去做呢?筆者認為,我們必須引導學生經歷實踐過程。為此,作為教師,我們就要不斷地引入生活情境,選取靈活的方式,引導學生走出課堂。這樣才能讓學生在經歷實踐之中提升他們的實踐水平。
教學《廬山的云霧》這一篇課文之后,筆者安排了一個社會實踐活動。考慮到我們家鄉有山有水,于是筆者就安排學生在課外做一名小導游。讓他們向自己身邊的人介紹一下廬山的云霧。當然,介紹時,一定要和我們家鄉的山之云霧進行比較。同時,筆者又安排學生搜集一些關于家鄉山景的圖片資料。比如古今詩文等,在班內進行交流。這樣的設計,就可以讓學生通過他們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跳出狹小的課堂時空,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綜上所述,要想真正提高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效,問題設計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但如何去設計問題、去呈現問題,這對于我們而言,又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挑戰。為此,這需要我們教師做到智慧把握和善于整合各種教學方面的資源。
參考文獻:
[1]孟夏.如何讓語文教學充滿“語文味”[J].當代教育,2016(3):63.
[2]楊輝暇.潤物于無聲處[J].師資建設,2016(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