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士幸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需要打破過去效率低、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局面,創新教學模式。如今,社會對人才的創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養創新人才成為教師的職責和使命。語文教學中,寫作是一個創造的過程,學生在寫作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師生應從過去單一、落后的寫作教學模式中跳脫出來,開創作文教學的新局面。立足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對如何體現出作文教學的創新性提出了幾點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創新性
在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下,傳統作文教學方法的弊端正在不斷顯現,其顯然已經無法滿足教學的要求和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師必須及時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將作文教學作為學生創新能力發展的墊腳石,同時不斷創新教法,提高作文教學質量,推動教育改革的進一步發展。對于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的創新性體現,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給學生自由發揮的空間
由于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認知能力有限,且他們在三年級時剛剛接觸寫作,還沒有掌握方法和技巧,教師為了學生能夠盡快獲得寫作能力,對他們進行了全面的指導。因此我們常常可以看到,在布置寫作任務時,從寫作題目到體裁,甚至是寫作內容,教師都做了硬性規定,讓學生按照教師規定的固有模式去寫,這種方法確實可以讓學生快速地完成一篇作品,但他們的創新思維也被扼殺了,逐漸形成了思維定式。如今,教師必須改變這樣的教學模式,給學生更多的自由發揮空間,培養他們的創新力和想象力。在布置寫作任務時,教師可以給出一些開放性的半命題題目,如“我希望……”“我想回到……”,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想象和想要表達的內容將題目補充完整,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出寫作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激發作用,推動學生的素質發展[1]。
二、將寫作教學和活動相結合
小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閱歷都不足,在日常生活中也缺乏搜集素材、積累素材的意識,因此在寫作的過程中常常會無從下筆。想要讓作品真正表現出學生的真情實感,僅憑學生的想象力去編纂是遠遠不夠的,對此,教師可以在寫作前組織學生開展與寫作內容相關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寫作的素材,也讓他們明白,身邊的每一件事都是值得被記錄的,增強他們觀察生活,并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素材的意識[2]。例如,在寫“記一次活動”的作文前,我組織班級學生進行了一次拔河比賽。拔河比賽是最能增強學生團結意識的一種有益活動,在比賽中,學生們一個個使出了渾身解數,最后一名學生將繩子綁在了自己的腰上,站在第一位的學生用腳牢牢地抓住地面,不肯向前一步。活動結束后,獲勝方和戰敗方的學生都有話想說,此時我沒有給他們說話的機會,而是讓他們將想說的寫下來,一篇作品就這樣輕松地誕生了,學生們甚至還覺得教師規定的字數太少,沒有將自己想說的完全表達出來,可見,過去學生不知有何可寫的局面已經被打破。
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小學生的想象力大大強于成年人,這為他們寫作提供了良好的契機,教師應充分利用學生的想象力,在教學中著重培養并增強他們的發散思維。當學生對一件事物有了不同的看法后,他們的寫作思路也會變得多樣化。如,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我問學生:“想一想烏鴉還有其他方法能夠喝到瓶子里的水嗎?”有一位學生說:“它可以用草桿當作吸管把水吸上來喝。”另一名學生補充道:“還可以把瓶子斜靠在石頭上,這樣就能喝到瓶口的水了。”其他學生還有不同意見想要說,此時我靈機一動,何不讓學生將這些新奇的想法寫下來,作為一篇篇豐富有趣的佳作呢?于是我提出要求:想出烏鴉喝水的更多方法,并改寫《烏鴉喝水》,由于學生的思維已經被激發,一個個都寫作興趣高漲,有的學生甚至想出了三四種烏鴉喝水的新方法,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充分發揮了他們的想象力和發散性思維。
四、結合熱點時事
寫作除了要培養學生的創新力、想象力和發散思維外,還應結合實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教師應常為學生提供一些社會中發生的熱點時事,讓他們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如:公交車上年輕人不讓座,老年人打人事件,可以讓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發表自己的看法,也可讓學生分為兩組,分別以年輕人和老人的身份展開一場辯論。在辯論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漸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對社會事件產生自己獨到的看法。在辯論結束后,教師再讓學生以此次辯論的題目為題寫一篇作文,就很好地彌補了小學生生活閱歷不足的問題,使他們寫出的內容能夠更加貼合實際,真實且飽滿。
總之,寫作教學是提升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重要途徑,在語文教學中占據了重要地位,對學生的素質發展也發揮著重要作用。新課程改革下的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必須要走出一條創新道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加強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語言、思維、能力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張平.小學作文的創造性教學策略淺析[J].關愛明天,2015(6).
[2]李明霞.淺議小學作文創造性教學芻議[J].科學中國人,201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