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濤 張培
摘 要:水梓是甘肅教育近代化發展的重要推動者,他親歷了甘肅教育近代化的轉型過程,在科舉改革時,對傳統教育的批判;在西學東漸時,對教育工作的改進;在中西合璧時,對教育思想的融匯,通過這一系列教育的實踐,從而有力地推動了甘肅教育思想和體系的近代化步伐。
關鍵詞:水梓;甘肅教育;近代化
中圖分類號:G52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5-0138-02
“中國教育的近代化是指與幾千年來自給自足的封建農業經濟基礎和封建專制,整體相適應的傳統教育,從而逐步走向與近代大工業生產和資本主義發展,相適應的近代新式教育,轉化演變的這樣一個歷史過程。”[1]依據這種歷史邏輯,中國教育的近代化首先起步于對傳統教育的改革,然后是對西方教育模式的學習,第三步是對東西教育觀念的融合。甘肅教育近代化同樣歷經了科舉改革、西學東漸、中西合璧三個重要階段,這種發展過程包含了對傳統教育的批判,對西方教育的嘗試,對多元模式融合的思考。
在這樣的大變革階段,甘肅從事教育的先進分子,在這些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工作,為了研究當時教育工作者的具體情況,鑒于此選擇水梓先生為例,探析他在甘肅教育近代化中的實踐過程。
一、科舉改革時對傳統教育加以批判
水梓生于1884年,祖籍甘肅河州,9歲就讀于南山楊辛伯私塾,18歲考取秀才進入蘭山書院讀書,1905年順利畢業[2]。他從南山私塾準備進入蘭山書院求學時,恰逢科舉考試制度停止,各省開始籌辦大學堂,此時的水梓是舊考試制度下的一位秀才,他認識到傳統教育的不足,但是還沒有科學的審視角度。
當他在大學堂求學時,劉曉蘭先生給他們講授朱熹、黃宗羲等傳統教育思想家的道德人格和文章觀點之后,時常與同學展開討論。但是面對現實的困惑,使他對這樣的新式大學堂有幾許的失落,由于這些傳統思想教育家的觀點,在過去的科舉考試制度下是學習的主要內容,可是這種觀念的思維邏輯并沒有改變國家落后的處境,此時他的批判不僅是對學習知識層面的疑問,而且有逐漸敢于質疑傳統的思想模式。
隨著社會的上新思潮的涌起,水梓有幸接觸到章太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的著述,讓他開始對時政的批判有了思想武器,主張傾向于行動。他第一次對實事的公開針砭是在畢業考試的時候,大膽的修改當時陜甘總督升允出的考題,將原題目“國無游民,朝無幸位”改為“朝有幸位,國有游民”[3]11,這是對當時實事的公開論辯,雖然思想還不是很成熟,但是展露出一位教育工作者敢于質疑的基本素養。
二、西學東漸時對教育工作的改進
水梓從蘭山書院畢業之后,1908年進入北京法政學堂學習,1912年經同盟會老會員王耕山介紹,加入中山先生領導的國民黨,1915年畢業回到蘭州,從事教育工作[2]。這時他接觸到的西學思想,正是來源于北京求學與工作的經歷。
(一)籌辦甘肅省教育會
1916年水梓在甘肅省立一中擔任經濟教員,教育部指派由他來籌辦甘肅省教育會。民國時期的教育會,是學習歐美的教育聯會,對全國的教育工作進行督導和改革,“如各省要設立教育廳;改每年三學期為兩學期;優待小學教育”[3]25等。
水梓在籌辦甘肅省教育會的過程中,方法科學合理,內容安排得當。他多次在北京參加籌備會,認識了一大批教育界的思想大家和著名學者,不斷向他們學習交流,成為懂教育理論的行家。第二開展廣泛調研。水梓得到恩師嘉許,先后對南京、杭州等地的模范學校進行調研。第三宣傳甘肅教育工作。民國時期對甘肅了解的人士不多,水梓借助參加全國教育聯會和各地調研的機會,向甘外教育界人士,積極介紹甘肅的情況。在水梓長期的精心準備下,甘肅省教育會從剛成立起就位于高水平的起點上。
(二)對省立一中的改造
1917年水梓擔任省立一中校長,他履職伊始即借鑒東南沿海先進學校的經驗,對學校做了三方面改造。
第一確立辦學興教目標,開宗明義的提出學校的辦學目標是,“本校遵部令,以完足普通教育為主旨,并輔以職業教育、預備教育、造成健全國民。”[4]105
第二確定“弘毅”校訓,強化校風學風建設[4]107。水梓擔任校長期間,對一中最大的貢獻就是校訓校風和學風建設,這是他融匯傳統教育思想和西方現代教育理念的創舉,這一方面來源他自己的教育經歷,另一方面依靠他調研和與教育思想大家交流學習經驗的總結。
他結合省立一中的學校的特點,繼承前身甘肅省立高等學堂的精神,訂立出弘毅為學校的校訓。他還制定了實踐校訓精神的方法,歷史教員要舉出歷史模范人物以資敬仰,修身教員需要按照校訓解說其精神,注重實踐不斷強化效果,還有邀請教育名家來校演講等。
第三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水梓在學校開設多種興趣小組。主要有,“以鍛煉身體養成尚武精神,為宗旨的運動部;以實驗植物生理形態,養成農業之常識為宗旨的園藝部;以實踐商業養成生活必要之常識為宗旨的販賣部;以陶冶性情增進完美德育標準為宗旨的音樂部等”[4]109。
(三)歐美教育的親自考察
由于清末以來的西式教育,大部分都是向日本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為直接去歐美參觀學習提供了可能,水梓參加的這個歐美考察團是民國成立以來的第一次,這可以說是水梓的幸運,更是甘肅教育的幸運。
1919年11月25日,考察團由上海吳淞出發,11月26日到日本的長崎,對東京進行為期一周的考察后,于12月17日到達舊金山,開始對美國游學考察[3]27。首先是對各類重點學校的集中參觀。其次考察工廠和社會福利機構,并與美國民眾深度交流,深感美國社會教育和國民教育之發達。
美國之行結束之后,又對英國和法國進行調研。歐洲文化的豐富多彩,讓中國這些教育家門獲益良多。在考察回國之后,水梓及時整理寫成了《歐美教育考察報告》,融入很多新的觀點,使他對美英法日等國家,在教育上的成就有了深刻理解,特別是法國大革命時期,提出以自由、平等、博愛作為公民道德教育的理念,構成了他美育理論的基本框架[5]。
三、中西合璧時教育思想的融匯
隨著年齡閱歷的成熟,水梓開始把更多的工作投入到教育思想的融匯踐行上,尤其是在他擔任甘肅省教育廳廳長時,逐漸開始探索辦教育的特色方法,從而初步形成甘肅的辦教理念。
第一對甘肅省整個教育情況進行了實地的調研,對各地沿襲科舉制度下的教育模式進行了改革,比如選拔一批有先進思想的學者,進入當地的教師隊伍中,對舊的教學內容進行了統一編排。第二加大學校的基礎建設。最有成效的是建起了甘肅省第一個,也是整個西北地區第一個符合規格的田徑場和足球場。第三倡導豐富的學校文化生活,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較有影響的是發起了省垣中等以上學校聯合運動會,后來發展為每年一屆的全省運動會[4]28。
水梓的教育思想啟蒙,大多源于恩師范源濂,當時在教育思想上除蔡元培外,就屬范源濂的教育思想影響較大[5]。水梓受到恩師的教誨,是甘肅最早派出國外留學的一批學者,回國之后積極地推動甘肅的留學生工作,先后參與修訂了《甘肅省國外留學章程》和《甘肅省選送留學歐美學生暫行規定》等,并詳細規定了省費留學生的人數等細則[6]。在他對留學生工作的助推下,許多人得到了出國留學的機會。
四、水梓在甘肅教育近代化實踐的意義
水梓從參加科舉考試到助擁共和,從推進憲政到供職于地方和中樞,他長期從事關心教育事業的發展[7]。在他的助推下教育思想觀念趨于成熟、學習體系逐漸完善、教育制度和方法得到改善等等。
(一)近代化教育思想的形成
水梓是一位從事教育工作的幸運者,在每次教育轉型中都能抓住時機,成為每個階段的弄潮兒,關鍵的原因是對教育近代化思想發展規律的思考。這里面有對傳統儒家思想的批判繼承,在為省立一中設定“弘毅”為校訓,沒有運用西方自由平等博愛之類的理念,而是一種中國氣派的教育觀念。在校園內開設各類興趣小組,這是對蔡元培先生“五美教育”觀的踐行,以發展健全人格為要旨,而不是培養忠心于封建統治階段的工具。在校園他還重視學生實際技能的提高,很好地彌補傳統教育重說理,輕視自然科學的短板,這也是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初步實踐。他更重視學生身體的鍛煉,專門開設了豐富多彩的體育課程,以增強學生的體質。
(二)近代化學校的開辦
水梓先生親力親為主持省立一中的學校建設,使其成為甘肅近代化學校的模范,這種帶動效應無可置疑,在學校的開辦方面實踐了許多有先河性質的舉措,比如重視平民學校和鄉村學校的開辦,力推建起了職業類學校還有規范化的女子學校以及幼稚園等。
(三)近代化教學制度的建立
水梓的近代化教學制度,內容豐富體系科學,教育觀念新穎,能夠使用誘導式的先進教育理念。在課程內容的設置方面,門類齊全涉及面多。他還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在社會與自然的大教室里學習求知。對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鼓勵出國留學親歷國外教育,兼修東西文化的長處,為推動國家教育事業的近代化發展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田正平.留學生與中國教育近代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6:7.
[2]楊重琦.百年甘肅[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1:307.
[3]水中天.煦園春秋水梓和他的家世[M].北京:中國藝苑出版社,2006.
[4]張啟明.清末民國時期的蘭州一中[M].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2013.
[5]田正平,楊曉.辛亥革命與中國教育近代化[J].杭州:浙江大學學報,2002(1).
[6]張克飛,王勁.西北近代社會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375.
[7]張建魁.甘肅歷代名人研究[M].蘭州:甘肅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