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課堂上,課堂意外的發生就在所難免。當這種“意外”出現時,教師應該敏捷地發現亮點資源,抓住契機,因勢利導、果斷機智地處理,從而不斷生成創新的思維火花,讓課堂呈現意料之外的驚喜。此時,教師是否具有這種觀察、思考和發現的教學機智,實現課堂有效生成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教學機智;思考;觀察
一、 捕捉稍縱即逝的生成資源,使課堂意外的價值最大化
(一) 恰當運用幽默,化干戈為玉帛
上《走月亮》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通過“沉甸甸地,稻穗低垂著頭”來理解豐收,我展示了圖片:成熟的稻穗。此時,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你看他正在睡覺!”沒想到這一句話將全班同學的注意力全吸引了過來。打瞌睡的學生,耷拉著的腦袋不時晃動著,看來睡得正香,全然不覺同學們正看著他,如此不認真的行為使我心生反感。
我想如果發一頓雷霆大怒,不但浪費寶貴時間,還會使師生關系陷入僵局。于是我平靜地走到他面前,將他叫起來說:“謝謝這位同學用行動為我們解釋了什么樣的稻穗會沉甸甸地低垂著,這是一句擬人句。”打瞌睡的同學也慚愧地低下了頭。接下來學生學習興致很高,沒有人開小差了。
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要及時創造條件,巧妙誘導,使之感悟并糾正自己的錯誤。如果能恰當運用幽默,就能神奇地化干戈為玉帛,取得意想不到的課堂效果。
(二) 巧妙處理,將“無心”變成“有意”
在執教《暮江吟》這一課時,我因大意將最后一句詩的“真珠”板書成“珍珠”,這時學生紛紛提出:“老師寫錯了,是‘真珠才對。”有個學生還說:“老師自己都寫錯了!”面對學生興奮的表情,我知道應該抓住這個機會。于是我指著板書說:“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還幫助老師指出來,真是勇氣可嘉。發現了嗎?這句詩中有一個詞語是我們現在的寫法,而古代不這樣寫。”學生們紛紛回答:“是‘珍珠。”“沒錯,所以我們應尊重作者的寫法,改為‘真珠,希望同學們以后不要犯錯。”說完,我用紅色粉筆在板書上將“珍”標識出來,改為“真”。
學生當場指出老師的錯誤,對教師來說近乎丟了面子。面對學生的質疑,身為教師不能惱羞成怒,遷怒學生,而應和顏悅色地進行引導,肯定學生的細心觀察和大膽質疑。然后再給自己“辯護”。面對課堂上的這些小插曲、小意外,機智地做出相應變動,其重要性顯而易見。
(三) 順水推舟,為我所用
教學《海底世界》,討論到“竊竊私語”的意思時,校外傳來一陣哀樂聲,是村里有人辦喪事。待哀樂過后,我以為同學們也將注意力重新集中過來了,便準備繼續按原先的設計教學。此時,我發現同桌兩位同學正在偷偷地討論著:“今天是XX同學的爺爺出殯,難怪他沒來上課。”這不就是“竊竊私語”嗎?于是我說:“我們班現在就有人在‘竊竊私語,他們兩個在說什么我也聽不清楚,總之很小聲,但是我們聽到。”同學們一聽我這樣說,全都四處張望著,想找到聲音的來源。說悄悄話的同學意識到錯誤停止討論。我又說:“‘竊竊私話的聲音已經沒有了。那么文中是誰在‘竊竊私語呢?”一生說:“是海底的小動物。”我說:“動物像人一樣說悄悄話,你感受到了什么?”學生說:“我感受到了海底世界的聲音很奇特。”教學效果可見一斑。
突發事件常常是不可多得的教育時機,順水推舟便可為我所用。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善用自己的智慧,捕捉稍縱即逝的教學資源,使課堂意外的價值最大化。
二、 充分預設,為課堂生成搭建階梯
(一) 鉆研教材,設計開放性的教學板塊
教材是落實課程標準,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載體。生成性的預設應該引導學生感悟文章語言,領會文章的表達方法;更多關注學生的獨特體驗。采用多維開放性的教學板塊,可以促進課堂的精彩生成。
《草原》的教學設計中,我設計了這樣的環節:(1)畫出最打動你的詞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樣的畫面?(2)有什么感受?(3)給你看到的鏡頭取一個標題。由于引領時的多向性,給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了想象和讀寫的空間,讓學生盡可能地發表自己的看法,理解別人的看法,從而使思維更廣闊,認識更深刻。學生之間的互議和交流不僅促進了全員參與,也使得理解更全面。在匯報中,學生沒有漏掉一個知識點,蒙古族人民的熱情好客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這一難點自然突破。
(二) 從學情出發,預設學習困難,鼓勵學生質疑
教師在上課前必須了解現在學生的知識能力,學習興趣方式、心理特點、情感體驗等,并充分考慮到各種細微的情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因此,在備課過程中,應多從學生方面考慮,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并納入臨場設計之中,巧妙運用于整個教學活動,會有利于提高教師對課堂突發情況的應變能力,從而促進課堂有效生成。
執教《田忌賽馬》,先確定主問題后,以獨立或合作探究作為解決問題的主要形式,鼓勵學生在創造性質疑中獲得真正屬于自己的知識。
師:我們圍繞“孫臏是一個怎樣的人?”這個問題,請仔細默讀課文,如果書上有答案,就請你把他圈起來。
學生匯報:胸有成竹、有辦法。
師:是的,看來你們已經讀出來孫臏是怎樣的人,那么請你從課文中找出依據來證明,好,拿起你們的筆。
學生自己畫句理解。
師:我想你們自己有自己的想法,同學們又給了你啟發。那么我們先一起來研究學習。課文中的孫臏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們用什么詞可以把你們的體會涵蓋起來。
如果說“孫臏是一個怎樣的人”是讓學生帶著主問題去自主感悟課文,那么“從課文中找出依據來證明”則是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與深刻性。而“我們用什么詞可以把你們的體會涵蓋起來”則是從散到聚的轉折,既保證了學生個體感情的時間,又可以共同交流總結,將課文的學習引向更深的層次。教師應樂于為學生質疑問難搭建平臺,使得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體。
總之,現代課堂是一個變幻多端的小世界,有和風細雨也有激流澎湃。我們一定要保持樂觀寬容的心態,不斷提高綜合知識面,努力加深對教材對學生的充分了解,積極反思并總結教學中的經驗,學習和借鑒他人豐富的教學經驗,眼觀全局,靈活多變,才能適應現代教學的需求,靈活自如地駕馭課堂教學,創造融洽和諧的課堂環境,使學生在愉悅、輕松的環境中汲取知識,茁壯成長。富有機智的教育,對孩子來說,一定是非常幸運的。
作者簡介:
鮑麗真,福建省晉江市,晉江市安海鎮五埭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