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容
摘要:針對我國現階段產業發展中“三農”問題突出,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并提出重點實施策略。山東省農業基礎良好,但整體發展緩慢,尤其在依托互聯網+的農業發展中相對滯后,沒有充分利用資源稟賦優勢,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文章以政府精準扶貧為出發點,以“互聯網+農業”的電商產業周期理論,探討農村電商在集群化發展的不同階段給出具體發展路徑建議。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outstanding problem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in China's curren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ut forward important instructions for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 adapting to local conditions, classifying guidance, and precisio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posing key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The agricultural foundation of Shandong Province is good, bu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is slow,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relying on Internet +, and the advantages of resource endowment are not fully utilized, and the industry lacks core competitiveness. The article takes the government's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discusses the specific development path of rural e-commerce in different stages of cluster development with the "Internet + Agriculture" e-commerce industry cycle theory.
關鍵詞:精準扶貧;農村電商;產業周期;發展路徑
Key words: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rural e-commerce;industrial cycle;development path
中圖分類號:F3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31-0091-03
0 引言
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 “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2018年7月,李克強總理作出重要批示:依托“互聯網+”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大力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拓展農民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渠道[1]。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現代高效農業專項規劃(2018-2022年)中也強調:重點部署“培育跨界融合新動能”項目,穩步推進農村電商發展。
1 山東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背景和意義
山東省作為農業大省,有非常好的農業基礎,山東省農林牧漁業位居全國之首,糧食總產量占全國的7.6%。全省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3.27%,高出全國5個百分點;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3%,土地經營規模化率達到40%以上;全省農產品出口額達到170.1億美元,占全國的近1/4,連續19年保持全國第一位。這些輝煌的數字背后不能忽視的是:2017年山東省農業GDP增速3.9%發展速度滯后于二、三產業,更低于全國。
與此同時,依托互聯網技術的電子商務已經日趨成熟和完善,它極大提高了生產經營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減少了流通環節,為現代產業發展插上了翅膀,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的著力點。作為電子商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電子商務是我國農村優化產業結構,繁榮實體經濟,促進農民增收,實現精準扶貧的有效途徑[2]。
農村電子商務,既能做大做強當地特色產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形成集群效應;又能擴大特色農產品銷售路徑,突破農業生產運營的時空限制,解決農產品流通不暢問題,降低生產營銷成本;還有利于優化農村資源配置,激發農村經濟活力,實現農業產業的資源回流,注入新的血液。推動農村地區電子商務發展,可以實現精準扶貧戰略,更是一條促進農村地區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通道。
2 山東省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現狀
農村電子商務主要是以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為支撐,圍繞農產品(加工品)和銷售開展的一系列電子化的交易活動[3]。互聯網的應用是農村電子商務運作的基本前提,它將傳統的農業生產、銷售和運輸信息化,讓農村市場與農產品網絡市場實現全球對接,為原本苦無銷路的農產品提供了更大的銷售平臺。
2.1 農村電商環境趨于優化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電子商務發展的意見》中提出7大舉措,深化電子商務在農村、制造業、傳統商貿等領域的應用,鼓勵模式創新,完善相關配套的網絡基礎設施、網絡安全、網絡支付、物流協調、服務商培育和電商人才培養等,加大財政、資金和用地等方面的支持政策,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截止到2017年,山東省所有鄉鎮基本都具備了寬帶接入能力。互聯網在農村日益普及,農村開展電商的硬件條件已經完善。國家商務部2006年啟動的“農村商務信息服務工程”為農民搭建了一條了解和開拓市場的信息有效渠道,解決農民難買難賣的問題,指導農民借助互聯網技術開展商務活動取得較好成效。此外,倉儲、物流、金融、運營服務等產業鏈服務商已將目光投向廣大農村地區,將渠道下沉至鎮(村),積極開設服務站點,也為農村電商發展提供了流通渠道。
2.2 農民電商創業脫貧作用明顯
隨著全國電子商務的井噴式發展,我國大量農村農民也加入到電商中來。據阿里研究院《2017年淘寶村發展報告統計》,中國淘寶村從2009年的3個發展到2017年已有2118個,山東省有245個,位列全國第四;擁有168個淘寶村的菏澤市位居全省榜首。曹縣作為省級貧困縣,大集鎮就有32個淘寶村,覆蓋所有村。該鎮2.4多萬家網店,2017年銷售額近40億,近20家物流公司,直接帶動2萬多人線上線下就業,返鄉創業5000多人。這樣的創富神話對農村農民是最好的催化劑,農民們對電子商務由最初的好奇、觀望、興趣濃厚已經發展至趨之若鶩。
2.3 農村電商產業聚集效應初顯
農村電商通常以一個或幾個村落作為一個產業聚集群,形成一定集群效應。從山東省淘寶村來看,通常是一個縣或鎮好幾個甚至幾十個淘寶村,如曹縣大集鎮、博興縣錦秋街道,其中大集鎮丁樓村2017年網絡銷售額近3.5億,有7家服飾加工企業銷售額超過500萬元,全村300戶家庭中有280余戶開有網店,開店率高達93%,幾乎都是圍繞演出服飾的小型加工、銷售和物流企業。在丁樓村的帶動下,周圍的其他村莊村也加入兒童演出服飾加工的產業大軍,最后形成了全鎮都是淘寶村的局面。而這一景象也再次吸引了更多的參與者進來,有近萬名村民從事服飾加工和網絡營銷及配套業務。有不少在外打工的農民、大學畢業生,放棄在外工作,回鄉創業。通過互聯網推進小型服飾加工銷售的發展,形成帶動效應,進而形成產業集群效應是大多數淘寶村的發展模式。通過這一模式,大量經濟欠發達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借助電子商務實現脫貧。
3 農村電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3.1 產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容易產生轉移
由于農村電商銷售的產品通常集中于兩類:一類是田間地頭的農作物產品,另一類是簡單加工制造品,通常技術含量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主要以農村廉價勞動力和土地、廠房等低成本取勝。而一旦某個淘寶村形成產業聚集后,隨之而來的成本上漲、競爭加劇的壓力就會顯現。而農村電商模式又不具有排他性,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一旦該地區低成本優勢不再,很容易就被轉移至其他成本更低、資源更豐富地區。
3.2 產品同質化嚴重,凈利潤趨于下滑
農村聚集區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往往靠的復制模式,經營者相互模仿、產品高度同質化,從而引發內部惡性競爭。同時,由于第三方平臺門檻逐步提高,網商經營成本上升,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如大集鎮丁樓村的兒童演出服的整體利潤就從最開始的賣一件衣服可以賺3塊錢到現在只能賺1塊錢。雖然銷售額仍然很高,但利潤率卻直線下滑,正是源于本村以及鄰村的嚴重同質化競爭。
3.3 忽視資源稟賦,發展空間受限
調查發現,農村電商以農業產品為主營業務的并不多,稍有規模的都是加工制造業。這一方面源于第一、二產業天然的利潤率差異性,同時也反映出農村、農民對于自身資源稟賦的忽視。農村的加工制造業和城市相比不具有技術、研發、產能方面的優勢,同時農村農業用地受限,隨著網商加工制造規模擴大,場地資源約束日益明顯,企業規模難以擴大,倉儲能力也難以提升,發展空間受限,最終難以形成規模效應。
3.4 地區差異明顯,發展不均衡
雖然農村電商整體發展勢頭良好,但在不同地區差異非常大,從全國范圍來看,全國2118個淘寶村,排在前四位的東部沿海省份浙江、廣東、江蘇、山東就有1695個,占全國80%以上。而山東省內243個淘寶村的分布也非常不平衡,菏澤以168個的數量遙遙領先、濱州24個,其他淘寶村以個位數分落于青島、煙臺、濰坊、德州等地。省內經濟發達尤其是貿易發達的山東半島在對接農村電商,進行產業融合上顯然還有較長的路要走。
4 基于產業周期的農村電商產業發展路徑
產業生命周期是每個產業都要經歷的一個由成長到衰退的演變過程,是指從產業出現到完全退出社會經濟活動所經歷的時間。一般分為初創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和衰退階段四個階段[3]。
4.1 農村電商產業周期及特點
4.1.1 農村電商產業初創期
這是農村電子商務產業從無到有的一個時期,農民剛剛意識到傳統農業也能插上互聯網的翅膀,往往是村里的“能人”或見過世面的返鄉人員率先充當“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開始注冊網店,借助第三方平臺,利用本土地方特色創業。此時產業剛剛形成,企業數量還不多,人力、物力、財力、信息等各投入要素不完善。技術水平尚低,市場需求尚不明確,利潤空間較大的同時風險也較大。
4.1.2 農村電商產業成長期
隨著個別農村電商企業通過創業積累了財務和市場,此時產業開始成長,表現為:數量的增加,村里的其他農戶開始效仿,全村甚至全鎮從事完全相同的產業活動;質量有所提高,如生產技術逐漸成熟,網店運營逐漸專業,管理效率區域提高;同時市場需求擴大,產業規模逐漸形成,市場仍然分散,生產集中度較低,農村電商數量增多;資源流入增加,如大量農民工返鄉,大學生畢業后回家想就業等,金融資本進入,流通企業增多等等,產業內部呈現同質化現象。
4.1.3 農村電商產業成熟期
當農村電商發展進入成熟期時,也是電子商務產業進入相對平衡和穩定的時期。農村電商企業經過成長期的快速擴張,企業數量逐漸平穩,市場趨于飽和,對農產品的需求逐漸放緩。行業利潤進一步降低,企業出現優勝劣汰。有些農村地區通過前期積累,形成一定產業聚集,要么通過向上向下產業鏈的延伸,走多元化道路,要么通過更細化的專業分工,走專業化道路。
4.1.4 農村電商產業衰退期
衰退期也叫調整期。這個階段意味著行業發展已經完全成熟,經過一段時期的快速發展,產業發展陷于停滯,產品升級空間不大,市場幾乎飽和,利潤增長下降低低點。此時農村電商企業必須積極調整戰略目標,實現產業轉型,或者通過收縮或擴張的方式進行業務調整,以適應新的產業環境[4]。
4.2 政府在農村電商不同周期實現精準扶貧的路徑
4.2.1 產業初期積極扶持
電子商務作為新興產業,借助現代化的技術手段,承載著銷售的使命。成熟的電商平臺通常流量大,客源穩定,服務專業,物流快捷,直接注冊登記使用,投入資金少、創業門檻低,能夠較好解決農產品銷路不暢、信息不通等難題。但是農村居民整體學歷層次偏低,對新技術新事物接受較慢,此時就需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采取一定手段積極扶持,鼓勵農民利用農村自然資源稟賦,借助電商平臺創業,解決銷售問題。如開社農村電商精準培訓班、主動對接第三方平臺、打造電商創業示范區等等。
4.2.2 產業成長期完善環境
伴隨農村電商的快速發展階段,相關配套是否完善是政府首先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如產業壯大必須的融資,人才引進、技術升級、產業鏈優化等等。此時政府應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完善行業外部環境,使企業發展壯大,形成產業群。具體可以鼓勵民間資金進入農村電商產業,出臺鄉村人才引進政策,積極鼓勵民間發明創造和專利申報等,以保障農村電商產業快速發展。
4.2.3 產業成熟期間接引導
此時農村電商產業發展已經相當完善,產業集群效應也形成,但隨著其他產業的快速發展,外部環境發生的新變化,產業本身要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同質化和利潤率下降的問題。此時政府已經不適于直接干預,應間接引導企業走差異化道路,通過向上下游產業鏈的衍生,擴大規模的同時既避免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也可以避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4.2.4 產業調整期助力轉型
由于市場飽和,技術落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優勝劣汰,農村電商企業已經迫切需要轉型,此時政府可以通過稅收優惠、財政補貼、保護價格等手段,助力企業積極轉型。
參考文獻:
[1]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擺在優先位置 讓鄉村振興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N].人民日報,2018-07-06.
[2]任鵬.江蘇省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研究[D].江蘇南京:東南大學碩士論文,2015:1.
[3]郭承龍.農村電子商務模式探析——基于淘寶村的調研[J].經濟體制改革,2015,5:110-115.
[4]蘇春靜.基于產業周期視角的政府干預與企業融資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