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靜
摘 要:提問是教師最常用的方法,通過提問,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掌握學情,調整教學進度,從而更好的提高教學效果。反之,一系列不科學、不嚴謹、表達不清晰的問題,會讓學生感到茫然。因此,課堂有效提問越來越被教育學家重視。本文通過分析當前初中化學課堂提問現狀,并提出了理論課有效提問的設計策略,目的是使師生更有效地互動,在學習中提升學生化學素養,培養探究能力。
關鍵詞:有效提問;提升學生化學素養;培養探究能力
一、一次賽教課引起的思考
賽教課為教師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臺,在一次大學區優質化學聽評課上出現了這樣一個情景,剛上課時學生表現的很有興趣,回答問題聲音洪亮,但是隨著課程的延續,教師提出問題后,學生毫無反應甚至表現出極度焦慮。
在同一節課中,為什么學生會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狀態呢?針對這一問題,課后我對這節課的教學過程進行了細心揣摩,發現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問題在于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不高,表現為:
1.頻繁簡單的課堂提問。比如,課堂上教師總提出“是不是”或“對不對”這樣的沒有任何懸念的問題。
2.教師提出的有些問題太過于抽象,缺乏明確目的。
3.教師提出的一些問題缺乏基礎知識的鋪墊。
4.學生的課堂反饋得不到教師的及時回應,當堂生成的問題教師沒有預設。
二、初中化學課堂有效提問的特點及原則
1.有效提問的特點。什才是有效問題?毋庸置疑,清楚明白地、有目的、有規劃地,并能引發學生思考后積極回答的問題才算是有效提問。本人認為有效提問具有以下特點:
(1)清楚。教師提出問題時不僅語言表述清晰,還要思路清楚,讓學生明確地知道老師的提問意圖。
(2)有目的。任何一個有效的問題都應該具有針對性,對于提出的問題,教師心理要清楚的知道提問的目的是什么?
(3)問題盡量簡短。用最簡潔、明了的話語提出問題,另外,不要把幾個問題集中在一起問,一次最好只問一個問題。
(4)有序。即問題的設計和呈現得有組織、有順序。教師應精心地組織教學設計,提出有層次感的問題,在學生的頭腦中能形成知識的發展過程,并與原有的知識建立新的聯系。
(5)發人深思。提問能引起學生思考,使學生的思維撞擊。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和成就感。
(6)問題提出后,應能引起全體學生有適度緊張感。該特點由問題本身難易程度及其呈現方式來決定。問題呈現后,教師有意識的進行一定時間的停頓、隨機讓學生回答的方式、靈活而及時的追問等,都是引起學生有緊張感的方法。
2.有效提問的原則。
(1)客觀性原則。是指問題的設計要緊密結合所帶班級的學情,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班級特點等設計合理的、能引發學生思考的各種問題。
(2)最近發展區原則。維果茨基倡導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將學生的認知區域分為:已知區、最近發展區以及未知區三個區域。在授課時,新知識的切入,要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給出一定的問題情境,從而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著。
(3)明確性原則。是指教師必須懂得該問什么,問到什么程度,如何借提問激發學生思考。對教學目標做到心中有數,進而對不同問題科學、合理地分配時間。
(4)層次性原則。教師在一節課中設計的問題,要心中有數,根據學生的差異,設計有梯度的問題。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課堂上學到知識,激發其潛能,使之不斷進步。
(5)啟發性原則。課堂提問最大的價值在于通過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理解,使學生的思維得到訓練。
三、初中化學理論課問題設計策略
化學是初三才開設的課程,該階段學生的理解能力還不是很成熟,而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是后期學好化學的重要保證。結合文獻學習和本人的教學經驗,我認為化學理論課的問題設計包括四點:①設計出理論知識所需的載體問題;②設計抽象理論知識本質的認知性提示語;③設計出定義概念的元認知提示語;④設計深入反復認識理論的多角度問題。
1.活動階段。活動是學習者從所要學習的知識有關的現象中來逐步變換方式,可以通過實驗、討論等方式進行,在大腦中不斷構造出新的化學理論的過程,教師從學生熟悉的問題情景出發,用問題驅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從學生原有認知結構中相關聯的知識出發,即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來進行問題鋪墊,激活新知識的生長點,找出二者的聯系,逐步形成對新理論的認識。
2.程序階段。也叫做過程階段,學習者已經在第一階段積累了一定的外顯經驗,大腦中已經有一定的思考,可以抽象壓縮出事物的特征,運用啟發性提示語中的認知性提示語,在頭腦中對活動進行描述和反思,抽象出理論知識的特點。
3.對象階段。這一階段,理論就更加精確化,清晰化。這是理論課學習的核心階段,這一階段將一起呈現出該理論的本質屬性,它所依據的化學基本原理是什么。學習者在大腦中會有一個深刻、直觀的認識理解,理論的本質更加凸顯出來。
4.應用階段。是指要給學生提供訓練的機會,讓學生在新的情境下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以此來加深對新理論的理解。應用階段要求學生在使用新理論時,必須要對需要解決的問題進行思考,所做的活動與需要理解的理論直接相關。通過一系列活動的實施,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學中做,從而對新知識有一定的理解和掌握。這一階段重在全面認識理論,聯系其他所學知識,多角度認識新理論,在學習者的大腦中,有個非局部的認識。
以上4步由活動、程序到對象、應用的學習過程,體現了化學知識形成的規律性。為教師提供了一種建構主義理論課的課堂問題設計策略。初中化學課中“燃燒條件與滅火”、“質量守恒定律”“溶解與乳化”、“物質溶解的量”、“溶液濃稀的表示”以及“構成物質的微粒”等都可參照該模式來設計課堂問題。
四、結語
總之,初中化學理論課問題設計要和教材及學情相結合,只有從多方面考慮才能提高課堂參與度。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對中學化學教育帶來幫助。
參考文獻
[1]付衣平.初中化學課堂中教師提問有效性的實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
[2]高佳.有效課堂提問的策略與反思[J].教育探索,2010(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