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柏果
摘 要: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想取得永續發展,作為提升國魂、民魂的文化自信應擺在突出位置,它是這個國家、民族、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構成要素,它指引著這個民族走向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需要文化自信這個強有力的支持保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自信,在新時代這個大背景下,文化自信之所以能作為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這三個自信的基礎,這與它背后悠久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不可割裂的。它們作為文化自信的基石,無論從內容還是時代價值上,都彰顯著其獨特魅力,是文化自信的三個來源。
關鍵詞:文化自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8-0023-02
自古以來,在各個國家的綜合實力較量中,經濟實力是先決條件,但最終決定這個國家能否長期繁榮下去的是作為軟實力的文化,國家經濟實力的發展情況決定了這個國家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而文化自信與這個國家的經濟實力是緊密相連的。唯有國家不斷發展強大本民族文化,才能夠有足夠的底氣向世人展現出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文化自信,才能在這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永立潮頭。中華民族經過無數勞動人民長期艱苦奮斗、銳意進取、不斷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然進入了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對我國發展新定位的最精確的表達。在這個新時代下,文化自信的提出不僅是時代的要求,更是民族復興的需要。文化為什么自信,文化自信的來源是什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就是文化自信的三個來源。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了民族基因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文化自信最重要的來源,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1]文化自信意識的覺醒,需要駐足回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無論從內容還是時代價值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都有其獨特魅力,是培育和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
(一)從內容上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提升文化自信的豐富資源
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提升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有力支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包含豐富的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豐厚的精神文化遺產。中國經典文學著作四大名著體現的時代價值被國人繼承和發展,并被翻譯成外文深受西方人喜歡。儒家經典《論語》包含的治國、為人等思想影響著一代一代的中華兒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留給國人的精神文化遺產如三國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張載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濟世情懷,明朝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質。與西方人們追求權力、金錢至上的文化觀相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淡泊名利、“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義利觀更為人們所向往。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就講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求天下大同,講求中庸之道,仁人志士力圖構建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這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新時代要求建設一個富強、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相一致。這種追求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完美繼承與創新,這也正是我們中華文化自信的立足點。
(二)從影響上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世界的影響提升了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不僅僅是對本民族傳統文化內容的肯定,更是國際對其的認同和贊譽。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地球村已經形成,各國之間經濟貿易往來頻繁,文化交流也逐步深入,中國文化產品也源源不斷地輸向國際文化市場。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輝煌燦爛,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文化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持續發展至今的燦爛文明,它曾被傳教士、商人、留學生傳向西方國家,并長期影響其國家各方面發展態勢。自秦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封建王朝以來,周邊鄰國定期或不定期地朝拜并學習其文化,如朝鮮半島上的國家就深受儒家思想與漢字影響,推崇儒家文化,歷史上無論如何改朝換代、政權更替,其文化都以儒家文化為主。現如今的韓國也是如此,從韓國影視作品中包含的儒家道德思想可見一斑。與中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的鄰國日本在很早以前就已經深受中華文化的影響。日本曾多次派遣唐使學習中華文化,公元645年,日本發生的以學習中國唐朝律令制度為目的的大化改新至今對日本仍有影響,如日本的和服是仿照中國唐朝服飾改制的,儒家思想中的禮儀也被其很好地繼承了。日本商業之父澀澤榮一就曾十分推崇儒家《論語》,認為它“是經商必備書之一”[2]。1299年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的《馬可·波羅游記》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也引發了之后的新航路開辟。在歐洲思想運動時期,游歷中國的傳教士把中國文化經典帶回歐洲,對西方文化、思想、政治也產生了一定影響。如伏爾泰改編的《趙氏孤兒》等。
二、革命文化為文化自信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
革命文化,主要指的是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尋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所造就的文化。革命期間產生的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和強大的理想信念是我們文化自信的重要來源。
自1921年黨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與國內外各種反動勢力做斗爭,在中華民族遭受了嚴重苦難的同時也造就了史無前例的革命文化。雖然經歷滄桑,但卻鑄就輝煌。正如恩格斯所言“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的”[3],中國優秀革命文化由此產生。
(一)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為文化自信創造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在長達28年的艱苦奮斗、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路途中,中國共產黨人真正領悟了馬克思主義的精髓,而不只是拿來主義,為之后革命成功開創了新的道路。中國共產黨人憑借著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犧牲的精神完成了一個又一個奇跡。紅軍長征的勝利令世人驚嘆,飛奪瀘定橋、四渡赤水、爬雪山、過草地,在這樣一個個艱難險阻的面前,紅軍依然成功會師,這完美詮釋了共產黨人不怕苦、不畏難的革命文化精神。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共產黨為早日實現民族獨立、國家統一,把人民盡早從水深火熱的戰爭中解放出來,中國共產黨人冒險奔赴重慶談判。這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攻堅克難的革命精神。
(二)強大的理想信念為文化自信點燃了熱情
理想信念作為革命文化的核心,以獨特的精神氣質激勵著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理想信念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整個革命過程中,還對未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一定的激勵作用。理想信念是中國共產黨人培育創造的革命文化中的獨有精神,它為中國革命文化的勝利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之所以能夠經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奮起,歸根到底是因為我們黨有遠大理想和崇高追求”[4]。實現共產主義的偉大理想需要革命文化中的理想信念,中國步入新時代的實踐已經證明革命文化中的理想信念是今天中國不斷強大的精神支持,這種強大的背后點燃了國人文化自信的熱情。
三、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文化自信樹立旗幟
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創造的先進文化。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新形勢下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新的產物,是當代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以培養“有道德、有理想、有紀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為目標。作為文化自信的來源,根本上是由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容的真理性和價值性所決定的。
(一)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為指導思想的中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之魂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從此,中國的革命有了正確的方向、正確的理論方針,而馬克思主義文化也成為中國文化的主要思想,表明了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和社會主義文化未來的發展方向。作為文化自信來源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歸根結底在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有用性。
馬克思主義具有科學性。之所以稱為科學,那是因為它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科學的,認為生產力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并準確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矛盾,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為人類社會發展進步指明了正確方向。馬克思主義具有有用性。為建立一個全新的中國,無數仁人志士向西方尋求先進思想,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都在中國出現過,可最終只是過客,都不能真正解決中國的問題,唯有馬克思主義以其科學性和真理性使中國走向了全新的、正確的道路,開創了中國歷史發展的新紀元。
(二)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本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為解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中遇到的問題尋找到了正確的方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進步。在此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開創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毛澤東同志于1956年提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使文化多樣化、大眾化,真正做到了文化來源于人民、服務于人民,社會主義文化也空前繁榮。對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和社會主義影響力的擴大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5]中國文化也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要豐富,我們要擁有充足的文化自信,相信中國文化之力量,大力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文化自信的指引下,創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希望。
參考文獻:
[1]錢念孫.君子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N].光明日報,2014-06-13.
[2]澀澤榮一.日本人讀《論語》[M].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2010.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140.
[4]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中共黨史研究,2016(7).
[5]習近平.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2-1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