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通過問卷調查和課堂錄音的方法,對大學英語讀寫課堂教師負反饋的類型和特征進行系統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大學英語讀寫課堂教師負反饋類型因教師不同差異較大,部分教師對負反饋的語言輸入功能認知不足。
【關鍵詞】二語習得;負反饋;語言輸出
【作者簡介】劉紅輝(1976.6-),女,漢族,碩士,現任職于湖北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應用語言學和英美文學。
一、負反饋的定義和分類
互動假說理論強調互動對二語習得的重要作用,認為二語學習者和本族語者或水平較高的對話者之間的對話互動,使二語習得過程中的輸入、反饋和輸出與學習者內在能力有機結合,從而有效促進二語習得(Long,1996)。負反饋作為輸入的一個重要部分越來越受到學者的關注。國外學者Chaudron, Long, Nassaji, McDonough等對負反饋給出了定義。國內學者汪清在總結和參考了各種定義后,對負反饋的定義是:負反饋產生于師生互動或高水平目標語者和學習者之間的互動;它是教師/高水平目標語對學習者口語產出中語言形式錯誤或內容表達不當等問題的回答;負反饋以不同程度的顯性和隱形形式體現。(汪清,2016)不少學者對負反饋進行了分類,目前最廣泛被使用的是Lyster&Ranta;(1997)提出的分類。Lyster&Ranta;(1997) 將語料中教師的負反饋分為六種類型:顯性糾錯、重鑄、澄清要求、元語言反饋、引導和重復。
依據《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將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定為“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大學英語教學以英語的實際使用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為重點。大學英語讀寫課堂教學理念體現為“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更加注重培養語言運用能力。大學英語讀寫課堂中,教師組織課堂活動來創造英語輸入和輸出的機會,語言活動注重思維訓練,激發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語言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試圖對大學英語讀寫課堂互動中教師負反饋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期發現大學英語讀寫課堂教師負反饋的類型和特征。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實證研究方法,通過問卷調查和課堂錄音,對大學英語讀寫課堂教師負反饋進行歸類,分析不同教師課堂負反饋的類型和特征。
三、大學英語讀寫課堂的負反饋類型分析
通過對10位教師20節英語讀寫課堂話語的轉寫語料進行分析和對100名師生進行問卷調查,筆者發現大學英語讀寫課堂師生互動體現在教師提問;采用的方式主要是教師點學生回答問題,小組討論和全班自由發言討論;提問主要涉及針對課文理解和與課文相關話題的思考;問題帶有思辨性。在教師的課堂話語中出現了7種類型的負反饋,分別是顯性糾錯、重鑄、澄清要求、元語言反饋、引導、重復和擴展。其中重鑄和擴展使用的頻率最高。重鑄又被界定為“提供輸入型反饋”。 Lyster&Ranta;(1997)認為重鑄是教師對學生話語除去錯誤后全部或部分內容的重復。部分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發展不均衡,聽說能力較弱,回答問題會出現各種錯誤,而且往往是書面語中他們不會犯的錯誤。還有一些學生在較短時間內無法用英語完整表述個人觀點。80%的教師認為學生就某個問題發表觀點后,對其錯誤采用重鑄的辦法最值得推崇,它使學生很容易注意到錯誤表述和正確表述的差別,并對兩者進行認知比較,從而促進對二語的發展。大量研究顯示重鑄對學習者第二語言習得是有積極作用的。擴展是教師對學生話語增加新的信息,這種方式能為學生提供語言輸入,并且增加課堂互動。澄清要求指針對學生的錯誤,教師通過反問等方式請求學生對先前的搭與加以澄清,這也是給學生進行再思考的機會。重復是教師重復學生的語言錯誤,提醒學生更正。研究顯示,部分教師擅長用引導反饋語來激發學生的思維和師生互動。引導是指學生回答問題失敗后,教師換種方式提問,引導學生自己找到正確答案。這種負反饋促使學生獨立思考也能提升學生的自信心。顯性糾錯和元語言反饋使用頻率偏低。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6%的師生都認為顯性糾錯會降低學生的自信心,應該盡量避免。
四、結語
本研究表明,在大學英語讀寫課堂中,教師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語言的輸入和輸出。大部分教師深刻的認識到負反饋的重要性,能靈活采用不同的負反饋方式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交流討論,提供更多的英語雙向交流的機會,這使得他們有更多的語言輸出的同時也能獲得更多可理解輸入。但本研究也顯示部分教師對負反饋認知不足,未能正確理解“以學生為中心的含義”;忽略的負反饋的對二語習得的重要性,對學生回答錯誤不做任何的糾正,這樣學生就失去了很好的語言輸入機會。
參考文獻:
[1]Long,M.The role of the linguistic environ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In W. Ritchie & T.Bhatia(eds.).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an Diego: Academic Press,1996:413-468.
[2]Lyster,R. & Ranta, L. Corrective feedback and learner uptake: Negotiation of form in communicative classroom[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7(19):37-66.
[3]汪清.負反饋的定義與分類[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6(3):7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