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成
摘 要:小學數學是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導學生認識數學,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重要時期。新課改明確指出,小學數學教學不能只教學生簡單的數學知識,而是要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角度去看問題,用數學的方式解決問題,要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構建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成為當前教育教學對學生的重要要求之一。在這種新的形勢下,如何提高學生素質,建立以學生為主的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教學效率,構建高效課堂,成為當前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利用生活中的數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是一項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它來源于生活,也應用與生活,所以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行課堂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用數學的思維解決現實問題的習慣。比如,在教授四年級下冊“四則運算”的時候,舉一個生活的例子,亮亮想和同學去動物園玩,但是動物園里觀看各種動物的價格不一樣,觀看獅子是10元,老虎是獅子的2倍,鴕鳥是獅子的4倍,而猴子則是鴕鳥的一半,亮亮現在有30元錢,如果亮亮想將所有的動物都看完,那么還需要多少錢?這樣的例子很貼近生活,學生們也不感覺到陌生,反而感覺很親切,仿佛自己就是例子中的亮亮一樣,在這樣的心態下,學生們很快就算出了答案,為“亮亮”解決了問題。這樣的例題設計,不僅符合實際,還促進了學生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明白了學習數學的真正含義。
二、采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拓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網絡的普及,信息化技術已經成為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教學手段之一。它可以將一些難以理解的圖形變化,通過模擬的方式用直觀地圖像進行演示,還可以將一些難以理解的數學概念具象化,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比如,在教授四年級下冊“觀察物體”的時候,教師可以將需要觀察的物體做一個三維立體的模型,然后通過旋轉模型,讓學生可以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去觀察這個物體的形狀和構成,幫助他們在腦中形成立體的圖像,為培養他們形成完整的數學思維打下基礎。
三、進行分組學習,促使學生進行自主探究
分組學習法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幫助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有效教學方式之一,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形成獨立思考的意識,還能促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加強學生之間的同學情誼,培養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比如,在學習四年級數學下冊“運算定律”的時候,我把學生分成可幾個小組,讓學生們在小組內討論運算定律的含義以及運算定律的意義和運用。聽到我的“任務”后,學生們開始熱烈地討論起來,不一會兒就將答案給了出來。
四、因材施教,培養學生“成就感”
素質教育時期,教師應該正視學生之間的差異,尊重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提倡“開放式”的教學方式。教師要根據學生本身的特點和學習能力進行分層要求和評價,形成多樣的評價機制,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培養他們的“成就感”。對于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學生,教師要積極鼓勵他們進行自學,并且鼓勵他們在學會基礎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練習和拓展;對于那些學習能力平常的同學,教師要求他們將課本知識學會,并且可以運用;對于那些“后進生”,教師要勤加指導,循循善誘,幫助他們學會基礎知識,讓他們學會簡單的運算。對于不同學生,教師對于他們的評價也不相同,比如一些成績好的同學,教師要積極肯定他們的學習能力,激發他們的學習潛力,而對于那些“后進生”,教師要積極肯定他們的努力,相信他們的堅持一定會成功,幫他們樹立自信心,從多個方面肯定他們的努力和學習成果,讓他們感受到“成功”得喜悅,加深他們的“成就感。
五、組織“數學游戲”,讓學生可以學以致用
學生還處于教學的初級階段,他們對于游戲有著無與倫比的喜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一些“游戲”的元素加進日常的數學教學中,讓他們在“數學游戲”里,學到數學知識,并學會簡單的運用。比如,在學習四年級下冊“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時候,在講解完基礎的數學知識之后,我讓學生將提前搜集好的超市購物小票拿了出來,接著讓他們將手中的小票數字逐個相加,直到將所有小票數字的總和都計算出來,接著開展“比大小”的游戲,讓學生們將手中的小票都集中起來,交到每個小組長手中,再由小組內的學生將所有小票由大到小進行排列,組內排列完畢后,可以進行班內排列,看看哪個組搜集到的小票數字最大,大多少。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讓學生明白了小數加減法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為學生學以致用做好了榜樣。
總之,要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教師一定要懂得以學生為中心,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利用多變的教學手段,加強他們的學習能力,鼓勵他們進行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幫他們養成用數學思維的看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習慣,為提升他們的素質,促進他們全面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靜.新課改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中華少年,2017(36).
[2]吳秀梅.如何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J].西部素質教育,20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