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儉
摘 要: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中的重要內容,在數學教學中占據重要地位。結合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分析了小學數學概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了概念教學中的實施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概念教學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在數學學習中起著基礎性作用。根據相關統計,小學階段需要掌握500多個數學概念,涉及的知識內容很多,在整個數學學習中十分關鍵。從現階段教學實踐來看,課堂教學是學生牢固掌握數學概念、構建數學知識結構的重要途徑。因此概念教學承擔著奠定學生數學基礎、發展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多項教學任務。對于數學教師來說,要正確分析和認識當前概念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實際情境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建立牢固的概念認知,為更深層次的數學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小學數學概念教學存在的問題
數學概念是數學知識的基礎,在小學數學中,概念知識貫穿于整個教學體系之中。從最基礎的加法、減法到各種圖形以及面積等定義,無不包含著概念的教學。根據當前的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概念教學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學方法,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影響教學效果的問題,具體來說有三個方面。一是概念教學沒有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聯系。很多教師在講授概念時只注重知識灌輸,但沒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講解知識點,學生對于概念的理解還停留在較淺層次,沒有形成深刻的理解。二是概念教學沒有建立系統的知識結構。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只針對單個知識點進行講解,但忽視了不同概念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無法發現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形成較為全面、系統的知識結構。三是概念教學沒有引導學生去發現概念形成的過程。數學概念較為抽象,但數學教師在講解概念時往往忽略了學生的主動性,而是讓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沒有引導學生去探究概念的形成過程,學生也無法對概念本質進行準確的自我建構。
二、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實施策略
(一)結合現實生活來講解概念,引導學生感知數學概念
數學概念較為抽象,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照本宣科很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難懂。針對小學生的思維和學習特點,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來導入和講解數學概念,搭建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橋梁,從而使學習過程變得豐富而具體。一方面教師可以由學生熟悉的具體形象入手,將抽象的概念知識直觀化,使學生能夠通過感官去接觸數學概念,進而明確數學概念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應用,從而深刻感知知識;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尋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通過認真觀察、仔細分析,總結歸納出概念知識,從而感知概念核心。
(二)建立已知知識和概念的聯系,促進學生加深理解
數學概念并不是單一、孤立的知識,不同的數學概念之間相互聯系、互為前提,共同構成了數學知識體系。針對這一學科特點,教師在概念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經由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來有效轉化和過渡,使學生能夠主動發現新舊知識間的聯系,不斷簡化學習過程。首先,教師可以以新知識為核心,圍繞新知識綜合所學知識,讓學生在邏輯化的知識體系中理解新知識,其次,針對新概念的學習,可以運用舊知識來推導出新知識,使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和發生。第三,教師要引導學生針對新舊知識進行對比分析,通過識別和判斷不同的概念內涵進一步強化認知。
(三)開展自主探究活動,在主動參與中形成自我建構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階段,數學學習活動的開展應該貼合兒童的最近發展區來進行。針對概念教學,通過開展自主探究活動能夠讓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之中,通過充分發揮學習主動性來感知概念的形成過程,在動手與動腦相結合中獲得第一手學習經驗。同時教師應積極組織學生通過具體操作和真正探究概念的內涵,直觀感受數學概念的真正意義。例如,在學習長方形、三角形、菱形等不同圖形的定義時,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實物教具,通過親自操作感受不同圖像的特點,深刻理解圖形的概念。
(四)運用概念解決問題,提高知識的掌握程度
數學概念是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的,學習數學知識最終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概念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指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踐之中,通過結合學習的概念來解決實際問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教師應鼓勵學生開動腦筋,充分發散思維,活學活用概念知識來牢固掌握知識。例如在學習分數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物品分裝的問題,讓學生思考一定數量的物體如何通過合理的方式實現平均分配,按照概念原理去分割物品,真正理解等分的概念和內涵,實現對知識的靈活運用。
總之,概念教學是數學教學的基礎所在,在整個數學體系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作為數學教師,應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搭建數學知識與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實現對概念知識的充分感知,并積極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通過主動探究、靈活運用實現對于概念的深刻理解。
參考文獻:
[1]單方.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的實踐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4.
[2]閆天靈.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策略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