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武
摘 要:在我國素質教育不斷推進的過程中,教學的側重點也發生了變化。從傳統的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轉變為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由于受到過去教學的影響,在目前的教學現狀中,仍然采用的是落后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不能與當前素質教育適應,這就是小學教師需要重點研究的一個問題。而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由于體育教學的特殊性,決定了它的實踐性非常強,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之一。只有這樣才能夠使體育教學獲得突破,使學生能夠全方面發展。結合目前小學教學的現狀,提出一些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對體育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
關鍵詞:小學體育;興趣培養;教學策略
一、小學體育教學的現狀
小學體育目前在我國的教學體系中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它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以及綜合能力方面提升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體育教師肩負著十分重大的責任,所采用的教學方法也就十分關鍵。在目前的教學過程中,如何才能夠使學生通過學習掌握體育知識、提高身體素質、培養綜合能力,是目前小學體育教師面臨的主要問題。尤其是在素質教育推行的大背景下,更加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下面筆者就提出一些教學策略為一線小學體育教師提供教學參考。
二、利用體育游戲,打開學生學習的大門
由于小學階段正是學生貪玩的時期,因此教師在體育課堂上就需要充分地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來開展教學。通過開展體育游戲,能夠有效地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出來。比如在開展跑步時,教師就可以利用一些游戲環節來引入課堂教學。在教學之前,可以為學生設置一些變速跑的游戲,這樣就能夠使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在變速跑的訓練中,教師可以發號施令,要求學生慢跑或者快跑,進行速度的變化。這樣能夠使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并且能夠對于教學的內容有初步的熟悉和了解。對于培養學生的體育素養具有一定的作用,能夠發揮一定的教學效果。
三、利用體育競賽,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
由于小學生的好勝心較強,爭強好勝,因此教師就可以充分地利用這一心理來開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設置一些體育比賽或者體育競賽,使學生能夠在競賽中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提升自己的體育素養,進行體育知識的學習。例如教師在開展籃球課程時,就可以利用競賽的形式來開展教學,把學生分組,按照小組的形式進行比賽;或者小組內進行投籃的比賽;或者可以開展三足賽跑活動,每兩個人為一個小組,兩個人并排站立,把兩個人相鄰的兩條腿綁在一起,形成兩人三足的狀態進行賽跑。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同時也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勝心理,使他們能夠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提升能力。培養他們的合作和競爭意識,并且使教師和學生之間,以及學生相互之間的情感得到增強,建立起深厚的友誼。
四、利用獎勵的形式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在小學體育教學課堂上,教師可以采用一些適當的獎勵措施來對學生進行激勵,使學生能夠獲得成就感和自我認同感,從而能夠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體育學習過程中,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一些學生能夠理解的方式來開展教學。例如在講授跳遠的基本動作和基本要領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語言激勵的教學方法,充分地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教師可以首先用簡單易懂的語言進行基本動作的講解,然后可以進行動作的示范,讓學生進行模仿和學習。對于能夠掌握基本正確姿勢的學生,要對其進行獎勵;對于動作錯誤的學生也不要進行批評,而要對他們進行指導,幫助他們改正錯誤的姿勢。
五、轉變教學觀念,進行活動創新
小學體育教師應當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學業務能力。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開展教學,使全體學生都能夠通過體育學習提高身體素質,培養體育素養,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因此,教師應當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培養。除此之外,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應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在完成基礎的教學內容后,開展創新體育教學活動。例如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組織定向越野活動,定向越野是目前在我國新興的一種活動,通過參與定向越野活動,能夠使學生的智力得到發展、體力得到鍛煉。同時這種形式對于空間區域的要求較小,無論是在公園或者校園中都能夠開展。這樣的活動能夠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總而言之,作為小學體育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使學生能夠在體育學習中快樂成長,并且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提升,體育素養得到培養。教師在這一過程中需要適當地引導和幫助,通過創新教學方法,為學生營造出相應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輕松愉快地學習,輕松愉快地成長。
參考文獻:
[1]孫超.小學體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2(44).
[2]鄭愛萍.淺論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體育興趣的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7(36).
[3]張文峰.探討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J].校園英語,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