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卉
摘 要:語言學習的規律和性質決定了少數民族的漢語教學教學既要重視語言知識的學習,同時又要重視交際能力的訓練。“以學生為中心”的互動教學模式就能夠很好地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在平時的漢語教學過程中,應當如何有效的開展和利用這一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完成教學目標是本文所要探討的話題。
關鍵詞:MHK考試 少數民族預科 互動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8)05(c)-0171-02
MKH漢語水平測試從多方面來綜合考察學生語言能力,因此給就給漢語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夠針對不同的學情設計課堂,運用多層次、多點位、多樣性的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啟發學生發揮內在的潛能來進行課堂教學,那么勢必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互動”教學模式也就更加適合。下面就以精讀漢語教學課文講解及詞匯講解為例,總結教學過程中的互動教學模式。
1 在實際的漢語教學中互動教學模式是否能夠成功地開展需要教師具備以下幾點
首先,需要教師聯系本班實際學情和課堂教學創造性的設計課堂。因此要求教師課前對教學對象及教學目標了然于心,根據具體學情創造性的設計課堂因材施教。教師引導啟發學生,學生在情景中學習和運用語言。在互動教學中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的興趣及獲取語言的能力,幫助學生將苦學變為樂學,充分發揮師生的互動作用。
其次,堅持貫徹交際性原則。語言交際能力主要通過語言交際活動才能實現。因此使教學過程交際化就顯得非常重要,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圖片、多媒體課件、簡筆畫、對話造句表演等方式努力給學生創造漢語交際的氛圍, ,讓學生在預設的情景中進行交際,使課堂教學模式真正成為動態化。
再次,要求教師對課堂有良好的把控能力。需要教師隨時觀察學生課堂上的意志狀態和情緒狀況,按照教學目標和計劃把控好教學次序和節奏,從而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
最后,教師應有足夠的激情。要求教師課前準備細致創新,課堂活動設計和組織認真投入充滿激情。教師要想方設法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發學生發揮其內在的學習潛能,在和諧愉快的情境中實現教與學的共振。
2 在實際課文講解和詞匯講解中的互動模式
2.1 課文講解中的“互動”模式
在漢語教學中應注重引導學生理解消化漢語教學所包含的語言要素和文化要素,組織學生運用課文提供的語言材料進行聽、說、讀、寫技能訓練,進而突破句本位的局限,擴展為語段、篇章教學,使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了解詞語的組合和句子的構成,掌握句型、句義和句調,了解句子是怎樣銜接成段,段落是如何連綴成篇的,以及對各樣文體的掌握,從而達到會讀、會聽、學說和會寫的目的。這些是漢語教學中及其重要的部分,因此對于教學中課文的講解及學生的掌握情況至關重要。下面就漢語精讀中級班和初級班的課程《地球的主人》及《羅文教授的實驗課》課文講解為例來討論采取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的互動教學模式。
首先在進入課文講解前應當根據本班具體學情來制定教學目標及教學計劃,尤其是在課文講解中筆者認為可以從“課文語段理解及中心思想提煉”“傳統段落式講解”“文體結構”“文體知識”等這樣幾個層次來根據學生具體學情制定適合本班本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才能有的放矢的運用互動教學模式。以《劍橋下》第十七課“地球的主人”這篇課文為例,它是漢語中級階段的學生使用的教材課文,本篇課文為議論文,文章一共八個自然段,語言點八個。對于中級班的學生來說對本課課文基本的語段了解也不是教學難點,而這篇課文的教學難點是學生習得議論文文體得相關知識掌握議論文的寫作方式。議論文是MHK寫作考試中必考文體,那么對其掌握是非常重要的。課堂中將語言點講精講透是學生下來寫作練習及考試的前提,但是就議論文文體本身來說,學生日常接觸較少應用不多,平時所學課文也以記敘文為主,那么要讓學生對文體知識理解到位理解透徹,就需要在教學中來加以完成,所以首先要明確本課的教學目標才能進一步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由于議論文文體的特點,理論知識相對較復雜,如果我們采取滿堂教師講學生聽的方式,很可能由于知識點復雜乏味學生注意力不集中,從而無法達到預期教學效果。所以在課程中能夠讓學生主觀能動的學習是不可缺少的,這節課的教學中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動教學模式能夠更好的到達教學目標。所以在課堂的導入部分筆者采用的是視頻導入的多媒體教學方式,運用與課文內容相關電影《猩球崛起》預告片來進行導入,引起興趣讓學生愿意積極參與到討論中來,說一說劇情等來引起話題,教師引導學生一步步將問題回歸到課文論點“人類真的是地球等唯一主人么”上來,圍繞此話題學生中間會有不同的看法,先讓學生自由回答發言之后引導學生,將持不同觀念的同學分為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在此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展開教學活動。此時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如何闡述自己的觀點,并適時提出評價提醒學生注意發言同學所用論述方法,如道理論據,數字論據等,將文體知識點的講授穿插進入討論中,在此過程中學生一邊說一邊聽,讓學生在整個過程中整合復習和理解記憶。最后在課堂小結中教師再次總結議論文文體特點及知識點,釋舉MHK測試中閱讀理解中議論文進行分析和學習,之后選取議論文的作文題目及優秀作文學習,指導學生進行寫作練習。就此在課堂中真正貫徹了交際原則的同時將語言的輸出和輸入結合起來,由于本課采用正反兩方的辯論方法本身就是一種議論的形式切合文體,在學生說、聽、寫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議論的特點和方法,不但讓他們參與到課堂中來,讓教師主導轉變為學生主導教師輔助引導的互動模式,同時還能夠訓練到學生的語言表達輸出的能力。因為在漢語教學的環境中, 漢語輸出的主要途徑是在課堂教學中的,那么學生應當始終是語言輸出的主要傳遞者而非教師。
對于初級班互動教學筆者釋舉《中級漢語教程上》中第十課《羅文教授第實驗課》的課文講解,來看初級班課文講解中的互動教學模式。對于初級班的學生來說語段的理解和詞匯的掌握都有所欠缺,那么在制定教學計劃和目標時就當適合他們的具體學情,本篇課文為傳統的記敘文沒有過多的語言點和文體知識,針對本篇課文只需要學生能找到并明白記敘文的六要素及課文的中心思想即可,又由于文章的內容多為對話和場景同時涉及的人物較多,因此筆者在課堂教學中采用分角色扮演的形式來演繹課文,力圖最大限度的讓班級同學參與進來,當學生自主演繹課文內容時不自覺地就對文章的內容加以理解,從而達到第一層教學目標,這時教師在適時引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的人物時間地點等記敘文六要素,之后啟發學生總結中心思想達到預計教學目標,就此課文就在以學生為主的互動教學模式中講授完畢,在此過程中同樣將交際原則、學生為主體互動模式貫穿始終。不但訓練了學生語言交際能力,同時充分的將聽說讀寫在課程中有效的結合起來到達預期教學目標。
2.2 詞匯講解中的“互動”模式
字詞的教學對漢語教學質量起到決定性的作用。但對于詞匯的學習和講解是漢語教學中會讓很多老師感到頭疼的,其中的方法有時很難拿捏。要講清詞語的意思,需要耗費很多的時間 ,而學生的反應多是一頭霧水,等老師講授之后學生基本沒有掌握也很難記憶。因此課堂上要特別注意層次和對象,形式要多樣避免教學程序固定化或重復化,做到不斷的變換教學形式,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如果能很好的運用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互動”教學模式來進行詞匯教學勢必會將學生從單調、沉悶的詞匯學習中釋放出來。在詞匯教學使用互動模式時,教師應當在課前備課階段先將詞匯分類,哪些是學生已掌握的詞語,哪些是學生可以借助已學詞匯加以引導就能理解的,哪些是學生自己很難理解的,將其分類之后,進行分級教學。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在已學詞匯的基礎上繼續學習,讓更多的學生能夠參與進教學活動中,而不是“滿堂灌”。例如針對那些學生以掌握的詞匯,可以直接提問讓學生自由發言說出其意義后加以明確之后擴展。對于那些可以借助已學的詞匯掌握的,教師先不闡明意思,讓學生正確發音后,將主動權交給學生,此時學生會說出一些近義詞、同音詞或自己組織語言來進行解釋,這時課堂氣氛也較為活躍大部分學生愿意參與其中,教師可以借此在學生以掌握的詞匯上進行講解或意義辨析教學,這樣做一方面避免了教師先入為主的教學,能夠讓學生參與進來調動已學習的知識來學習新的詞匯,同時進行詞語辨析的時候有適當的環境進行展開。除此之外還可以組織一些有趣的活動,如列出幾個重點詞語、學生難以理解和容易用錯的詞語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課堂討論、把詞語的意思編成故事來讓學生講述或是讓學生用動作將詞語理解程度表演出來或用學唱漢語歌、做游戲等形式來完成,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活動中掌握詞語,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能夠參與到課堂中來,做到“寓教學于娛樂之中”,讓學生能夠積極到參與到課堂中,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掌握詞匯。
3 結語
當然在漢語教學中其語言能力的培養并非一蹴而就的,學生漢語水平的提高僅僅靠教師的努力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利用一切可能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到漢語的活動和練習中來,讓學生做漢語操練的主角,教師才能將一堂漢語教學課導演成功。只有將學生自身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真正調動起來,才能使漢語教學走上事半功倍、高效成功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鄧婕.試論民族院校預科漢語教學的特點及對策[J].民族教育研究,2008(6):31-37.
[2] 鞠文雁,魯新民.從H SK到MH K——漢語水平考試在新疆[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9(3):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