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多輝
【關鍵詞】 小學數學;問題情境;應用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8—0059—01
小學數學是一門高度抽象的學科,除了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外,還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關。數學課程標準中有關于計算教學用問題情境引入,從而提升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質量的要求,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中三位數的連續退位減法,運用的是 “美麗的云南”為情境,提出旅游中的一個行程問題,引出減法計算。但這種情境引入是否有助于教學呢?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對情境引入的效果進行反思。
一、“情境引入”的價值探討
先從“情”的角度來分析。第一,學生對這樣的情境比較陌生。課前調查發現,三年級學生對昆明、大理、麗江等地了解不多,對石林、大理三塔、玉龍雪山等景點知道更少,教學中通過情境教學介紹了地名及景點,但是學生對此處情境表現得比較冷漠。看來,“旅游熱”,尤其是對景點的熱,只是相對于成人而言,對兒童來說,并不感興趣。教材創設這樣的情境,并不符合兒童的心理需求。第二,這樣的情境不可能真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前面說到,學生對教材中的情境沒有興趣,即使有興趣,也只是旅游方面的興趣,而不是對本節課學習的筆算連續退位減法感興趣。總之,教材創設的情境不可能起到“情”的作用——即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再從“境”的角度來分析。第一,情境與知識缺乏內在聯系。連續退位減法的核心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教材的情境“美麗的云南”。只是牽強附會地引出了例1的減法算式“517-348”,至于連續退位減法的算法算理,與情境是“八竿子打不著”,沒有任何聯系。第二,情境對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有效達成教學目標沒有作用。本節課的核心目標是使學生學會三位數連續退位減法的計算(估算、筆算)方法,其中的筆算,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教材創設的情境應該為學生學習這一知識提供支撐,應該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供服務,但令人遺憾的是,由于情境與知識缺乏實質性聯系,在這些方面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最后分析一下教材的編寫意圖。《標準》在教材編寫建議中提出,要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將應用問題與計算有機結合,使學生感受計算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
二、“復習鋪墊”替代“情境引入”
既然“情境引入”不但占用課堂教學時間而且價值作用不突出,那么,能否用“復習鋪墊”替代“情境引入”呢?如教學伊始,可以先讓學生筆算83-26和557-348,然后交流計算過程及結果,接著提問:“筆算減法時應該注意什么?”讓學生回顧筆算減法的計算法則: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個位不夠減,向十位退1。最后,將復習題557-348的被減數只改動十位上的數字,變成567,引出教材例1的減法算式567-348,同時激發學生的興趣:“老師雖然只改變了一個數字,但是難度卻大大增加了,同學們有沒有信心啃掉這塊硬骨頭呢?”這樣的引入,與教材的“情境引入”相比,有三個好處:
首先是激活了學生的認知基礎。在本單元教學前學生已經學過了用豎式計算加、減法,基本掌握了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在此基礎上,本單元教學可采用嘗試、討論等方式學習新的內容,充分發揮知識的遷移效力,又可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其次是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面對這樣的引入,學生會想:為什么改變一個數字難度就增加了?這道題到底有多難?如果我能算出這道題,一定會很高興,很自豪。這樣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不服輸的心理,極大地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再次是節約了教學時間,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鞏固練習等提供了時間保障。
三、計算教學的特點分析
現行各種版本的小學數學教材,在《標準》統一要求下其計算教學由具體情境引入,這種做法的合理性有待商榷。
首先是數學知識的來源具有多樣性。除了源于廣泛的現實世界,由實際問題抽象出來之外,還源于數學內部的矛盾或數學研究的需要,由數學自身純邏輯地提出。其次是情境引入是一把“雙刃劍”,有時會帶來負面影響。如果使用不當,產生的負面效果顯而易見,前面已有分析。即使使用恰如其分,也并非十全十美。再次是教學方法不能絕對化。“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計算教學的引入方式與其他教學方法一樣,不宜簡單化、絕對化、教條化,應該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學情等教學實際靈活選擇。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