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華
【關鍵詞】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 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8—0106—01
在小學語文中,最基本的知識就是語言文字知識,而最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立德樹人,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言語感、語文情趣和思維的創新能力,而這一切的培養都離不開語文教學中閱讀的幫助,而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還有待加強。
一、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
從核心素養的角度來審視小學語文這一學科時,研究者可發現,在過去的傳統語文教學模式下,語文教學注重傳授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注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而現在,語文教學中更注重學生自身素質的培養,樹立合理的、利于學生健康發展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1.語言知識的累積和運用。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實際上是其自身對語言知識的不斷內化和不斷累積的過程,學生能根據具體的實際情況,發現語境的不同之處,結合實際的語境和任務要求,通過口頭語言或是書面表達的形式試著將自己掌握和累積的語言知識加以運用,結合自己的學習和運用的經驗,順暢的交流,或是通過流利的文字加以表達。2.思維能力的培養和提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或是表達等語言的活動,對自身學到的語言知識和文學形象產生直覺的體驗,并在現實生活中或是閱讀和寫作過程中,對文學形象進行比較、分析和概括,從而能夠有條理、流利地表達出自己對作品內容的觀點和看法;學生能在審視語言作品時,運用批判的思維或是獨特的思維,從而形成自身對語言或是文學獨特的認識和理解;學生還能自覺地對自身的語言活動進行反思和分析,從而提升其語言的掌握和運用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語言的思維能力。3.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升。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學生情感的培養,使學生的情感健康發展,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接受美的陶冶,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在閱讀過程中,學生能夠自覺地培養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
二、閱讀中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方式
核心素養,即最基礎、最本質和最主要的素養,它是一種種子素養,具有一定的生長力。語文核心素養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具有在動態中加以改變和完善的特征。而語文的學習不僅在教學過程中,而且貫穿于人的一生,從人出生到生命完結的漫長過程中都充斥著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改變和完善,而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主要通過閱讀這一途徑。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重視對學生的閱讀教學,從而培養學生合理的、正確的語文核心素養。1.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注重學生情感的培養。語文這門學科其實質是語言的掌握和運用,而中國的漢語這一語言,若單純地學習和記憶,對學生來說,往往會覺得枯燥無味,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要著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情感。如,在小學人教版二年級的《找春天》一課中,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講述春天的美麗,教師在講授過程中,若是簡簡單單地對閱讀內容朗誦,自然是一節很失敗的課,但是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技術展現春天的春意盎然和生機勃勃,讓學生在享受美的同時,結合課文內容,感受和體會課文內容,享受語文的教學過程。2.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朗讀訓練對于語文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助于學生表達技巧的提升,促使學生向開朗、勇敢的方向發展;在語文教學中,學生大聲朗讀是有其必要的,在能夠培養學生情感的同時,熟悉知識內容,即熟能生巧就是這一道理。大聲朗讀能夠促進學生的大腦發育,對于小學生的智力發育有重要意義,還能促進學生理解文章,并觸發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使其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提升學生對閱讀乃至語文的學習興趣。如,教師在講授《兩小兒辯日》一文時,教師通過訓練學生的朗讀能力,使學生在對讀的過程中不僅學會了文言文的表達方式和美感,還能深入地理解其中蘊含的科學道理,通過學生之間的情景對話,加深學生對情感的把握,發展朗讀的魅力,從而對學習產生興趣。3.開闊學生閱讀思路。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可以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讓學生進行討論,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在交流中拓展思維空間,開闊閱讀思路,學生能夠在互相肯定或是質疑中對文章有新的認識。
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是一個既漫長又復雜的過程,但良好的閱讀能力和個性化的閱讀水平無疑是快速通道。讓學生在學習并提升綜合能力的同時,擁有良好的語文核心素養吧。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