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張恨水被譽為“通俗文學大師”。他的作品大多是社會言情小說,以低姿態的創作方式迎合市民階層的審美趣味。本文主要以其代表作《金粉世家》為例,從語言的平民化、對“才子佳人”模式的沿用與創新及其作品對廣大市民意識形態的引領三個層面探討張恨水的創作姿態對中國現代通俗文學發展的貢獻。
關鍵詞:張恨水;《金粉世家》;平民化;才子佳人;意識形態
作者簡介:劉雨潔(1997.8-),女,漢族,江蘇連云港人,河南大學文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3-0-02
一、平民化的書寫
張恨水的作品始終站在小市民階層的立場上,將社會言情小說的選材尺度基本都定為廣大市民樂于接受的題材,以當時的社會現實為背景,從讀者接受的角度描寫世俗生活,并代表他們發聲,表達出對當時社會現狀的看法。正如他自己所說:“中國的小說還很難脫掉消閑的作用,除了極少數的作家一篇之出,自有他的用意,此外大多數的人,都是打腫了臉裝胖子”。這種認識和創作定位,決定了張恨水對創作題材的選擇必須要符合大眾的審美趣味,也要求他拋棄精英寫作,用低姿態的寫作方式接近讀者,靠攏市民階層的文化選擇,滿足其文化需求。
以他較具有代表性的社會言情小說《金粉世家》為例,在多情才子金燕西攻勢強大的物質刺激下,加上內心隱秘的虛榮心作祟,冷清秋不顧“齊大非偶”的家庭差距,與燕西在荷爾蒙沖動下結合,最終以婚姻的悲劇和家族的落敗為收場。盡管作者在言情的帷幕下也對大官僚家庭奢華糜爛的生活進行了揭露和貶斥,但是他并沒有像當時的新文學作家們那樣對丑惡的勢力進行無情的鞭笞和疾呼,在滿足了讀者的政治閱讀需要的同時,順應其心理要求和道德邏輯,讓小說中的人物在因果報應中尋求到心理平衡,這樣對人物命運的安排既符合情節,又符合大眾預期,更為重要的是,如此安排能在相對溫和的書寫中對民眾起到啟示作用。
小說的趣味性足以讓晦澀的理性文藝作品暫時拱手退讓。很多讀者看社會言情小說,并非是為了藝術,而是想讀到一些新鮮有趣的事實,作為茶余飯后的談資而已。因此,平民化的語言便理所應當地成為作家實現趣味性創作的重要手段。例如燕西在初春與傭人一同騎馬游玩去頤和園游玩的途中初見清秋,“不知不覺地”就向清秋那邊看去,金榮覺得少爺又是在打糊涂主意,便故意在騎馬途中頻頻擋住燕西的視線,燕西便向金榮喊道:“好好的,耍什么滑頭?”。此外,小說中還常用“喝冬瓜湯”比喻和事佬。這些語言素材不僅俏皮生動,符合語境,而且是市民生活中常見的口頭用語,讀來十分親切。因此,這部作品相當生動地描繪了中國現代城市市民的生活,呈現出了在新舊交替的“過渡時代”中國市民的精神面貌、心理狀態以及社會現實。
這種低姿態的創作實質上是一種高姿態的文化品位或是文化心態。張恨水樂于體察并深切理解、同情普通市民的生活困境與生活需求,善于洞察他們的心理變化,完全站在廣大平民立場上去體味生活。因此及創作的故事往往能貼合小人物的生活真相和人生悲劇,并且在意社會規范,注重人倫道德。因此,拋棄單純的寫實,把握住那個時代廣大讀者的閱讀能力和趣味性的閱讀傾向,是張恨水的小說能夠持續散發出時代氣息與精神魅力重要因素。
二、“才子佳人”題材的延續與創新
言情小說作為張恨水創作的主體,被“以社會為經,言情為維”的創作思路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它的創新之處在于對早期鴛鴦蝴蝶派“才子佳人”的言情模式進行了重構,打破了 “社會小說”與“言情小說”相互分離的關系,創造性地把二者相結合,有意識地將人物命運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緊密結合,并聚焦當時重大的社會事件,表現出了較為強烈的時代意識。因此,這種創作思路應用于文學創作便使得張恨水的作品擺脫了傳統才子佳人的窠臼,新時代的才子佳人小說也可以像新文學那樣,洋溢著新的時代氣息。
《金粉世家》雖然具有鴛鴦蝴蝶派的遺傳基因,走的是才子佳人的舊愛情敘事模式,但作者以金冷的婚姻悲劇為主線,用大量的筆墨描寫金宅的富麗豪華及里面人物生活起居的豪奢鋪張、浪費,并透過平民女子的眼光去旁觀侯門巨族的腐敗荒唐及人與人之間的虛偽無情,這讓普通市民讀者們在對這種生活望洋興嘆的同時也看到了上流社會的腐朽。紅顏女子在經歷了由灰姑娘到公主的戲劇性轉變后,又注定再走回薄命的路途上來。張恨水不僅對冷清秋這一形象進行了深刻的人生敘述,而且難能可貴的是他一改傳統小說中的“大團圓”結局的審美處理方式,有意識地通過“紅顏薄命”的故事情節去挖掘社會現實生活中的悲劇蘊味,也是其對于通俗小說創作的大膽創新。
張恨水的作品相較于前期的通俗小說之所以是進步的,就在于它能適應社會和時代的需要,并保持著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將個人情感用一種自然的敘述方式統統融入到他的作品中,并站在時代的高度上,表達對人生命運、民族生存的關注。顯而易見,這種與時代同呼吸,和人民共命運的社會言情小說,比那些單為愛情而寫愛情的小說更適合于讀者的欣賞口味,引起他們的興致,也更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
三、對市民意識形態的積極引領
張恨水的創作往往將市民階層的價值觀置于小說中刻畫的人物身上,意在通過講述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去提醒、開導民眾,對作品中偏離了道德或正確價值觀主線的人物進行懲戒來引起讀者的共鳴,同時也給他們敲響了警鐘,引以為戒,這種對大眾溫婉的低姿態的啟蒙在他的作品中時時可見。
《金粉世家》中,金錢是燕西得以接近和追求清秋的工具,婚后愛情在他們之間逐漸演變為物質關系的副產品。燕西甚至在一次與清秋的爭吵中道出“你照一照鏡子,由頭上到腳下為止,哪些東西是姓金的,哪些東西是姓冷的,請你自己檢點一下”這樣傷人的話。當燕西對清秋的新鮮感消失殆盡時,便去尋找另一個新的目標來滿足揮霍欲望。清秋反省自己是“終乖鸚鵡貪香稻,博得鲇魚上竹竿。”在整個愛情和婚姻中,冷清秋尚金的婚戀觀,致使愛情、道德和幸福的商品化,也使她走向了人生異化的墮落之途。小妾翠姨、晚香,坤伶她們這類具有曖昧而香艷的形象基本上成為男人們向往或者說是他們在艷福上的夢想企及、女人們羨慕的對象,作者通過對她們的悲劇命運的書寫引領讀者選擇正確的婚戀觀。
除此之外,張恨水的小說雖然是舊形式,卻充斥著新觀念,擴展了社會言情小說表現社會人生的廣度。貴為總理同時又是大官僚富貴家庭的家長金銓及其夫人游歷過歐洲,思想開明,對于婚姻愛情,尊重子女的選擇,反對兒子朝三暮四,主張夫妻之間應當忠誠。在教育方面,金家有不少后生都是留過洋的,沒留過洋的也都受過西式教育。因此,除了三嫂為了維護自己的表妹白秀珠而故意刁難清秋外,其余人都很樂于接納這個雖家境貧寒但知書達理、恬靜大氣而又才質出眾的女子。金家人愿意拋開門第之見接受金冷兩人的結合的種種舉措,也是在對讀者進行新思想、新觀念的啟蒙。
清秋勸誡燕西要自力更生,勤儉節約,不要一味一張金家的權貴,可燕西不管不顧,依舊繼續驕奢淫逸的生活。從此,清秋的獨立人格意識開始覺醒:“我為尊重我的人格起見,我再也不去向他妥協,成為一個寄生蟲。”如果說冷清秋與金燕西的結合是拋棄門第之見、具有現代意識的進步婚姻,那么在金燕西再婚后依然無法擺脫少爺習性,揮金如土,全然不顧家庭倫理道德與白秀珠重歸于好時,清秋明白自己唯一的出路便是“出走”,尋求新生活,這充分表現了新時代女性的獨立與自尊。
參考文獻:
[1]張恨水.寫作生涯回憶[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
[2]張恨水.金粉世家[M].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