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適 金鈞澤
摘要:工匠精神,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技藝創新的精神理念。以“工匠精神”為核心,培養高職學生的職業素養,是目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本文以中興通訊管理模式為例,從“雙主體”管理模式、MIMPS教學法、工程師自主教學法以及職業管理等方面,探討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實踐和創新。
關鍵詞:工匠精神;高職教育;職業管理
一、工匠精神的內涵
李克強總理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這就要求企業提升產品質量,滿足多樣化高層次的需求,要求員工愛崗敬業、一絲不茍、專注于產品質量,生產更多更好的精品。[1]
工匠精神,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技藝創新的精神理念。2015年央視熱播的紀錄片《大國工匠》講述了工匠們數十年如一日地追求著職業技能的極致化,靠著傳承和鉆研,憑著專注和堅守,詮釋了什么是工匠精神。
二、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問題
在《中國制造 2025》新形勢下,我國正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邁進,迫切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且技術過硬的高技能人才。但是,受傳統觀念“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影響,使得“工匠精神”的傳承遇到了很大的阻力。我國高職院校現階段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也就是學生的生存技能,但是缺乏培養學生對于職業執著的堅守、對于工作的熱愛、對于產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對于團隊合作的重視,學生大多從事基礎性工作,職業認同感較低,往往缺少了工匠精神,這也偏離了職業教育的本質。[2]
三、新時期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途徑
(一)實行“雙主體”管理模式,實現深度產教融合
“雙主體”是指高職院校在校企合作辦學中,學校和企業均為辦學的主體,均參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全過程。2014年,中興通訊與我校開展校企合作,成立“中興通訊電信學院”,(以下稱為中興學院),融合校企雙方優勢,在專業教學、素質培養、學生管理、學生就業等方面開展深層次校企“雙主體”合作辦學。中興學院由中興通訊技術人員與學院骨干教師組成“混編”教學團隊,實施理論與實踐教學,引入中興通訊的實訓設備、技術資源、課程資源、學習平臺、企業培訓方案等企業資源,實現深度產教融合。為學生提供了企業文化和理念的影響,促進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
(二)采用MIMPS教學法,學生在任務中培養工匠精神
中興學院采用MIMPS教學法,也稱項目教學法,以分組—布置任務—小組實施—完成任務—成果評價—自我評價的任務驅動的授課方式來組織教學。目標是為學生創造出類似工作崗位的學習環境,學生扮演著員工的角色,改變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任務驅動作用下,自己動手去找答案,解決問題。由于是分組任務,學生非常注重組隊合作的形式,建立互評、自評意識的培養。在此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激活,充分發揮主體能動性,既完成了學習任務,掌握了職業技能,又激發了追求精益求精的品質以及鍛煉創造性的思維,學生對團隊合作非常重視,優化教學效果。
(三)工程師自主教學模式,發揮榜樣力量
為了彌補高校教師實踐經驗不足,充分發揮企業工程師的經驗優勢,中興學院所有課程中均要求專業教師采用工程師自主教學模式,利用教師在行業內累積的經驗和知識,形成個人授課的特長,在完成現行教材和大綱的基礎上,利用其中20%-40%的課時進行相關經驗和知識的傳授。[3]在教學中,教師將踏實的治學精神、規范的行業操作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產生精益求精、盡善盡美的工作追求,以及對工作的熱愛和崇敬。教師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營造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學習環境,發揮榜樣力量。
(四)從學生管理到職業管理的轉變,培養“準職業人”工匠精神
中興學院把學生稱為“準職業人”,就是按照企業對員工的標準要求學生,使學生初步具備職業人的基本素質,能夠適應在企業的發展。學院把輔導員、就業指導教師和職業素質教師共同定義為職業素質導師,將學生管理、職業素質教育和就業指導三者合一,實現從學生管理到職業管理的轉變。
1、職業素質課和職業素質拓展活動相結合
中興學院開設職業素質課程,根據企業對員工職業素質能力需求設置課程內容。同時,借鑒企業培訓新員工模式,聘請有從業經驗的企業人員擔任講師。課程體系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準職業人導向訓練,以準職業人的素質要求為目標,培養學生的職場禮儀、表達與溝通、目標與計劃能力。在導向訓練中,學生的責任心、執行力等也得到大幅提升。
第二、職業發展與定位,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物聯網行業,規劃自己的職業生涯。在此階段,學生對自己未來所從事的崗位產生向往與認同。
第三、求職能力訓練,幫助學生順利通過面試關,具備良好的職業心態,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作為職業素質課的補充,職業素質拓展活動充分鍛煉了學生實踐及應用能力。通過ICT行業基地參觀、各行業社會調研活動及企業講座、職業禮儀大賽、職業生涯規劃大賽、專業技能競賽、模擬招聘面試等活動,培養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組織紀律性、溝通表達、團隊合作、職業意識與技能以及創新能力。
2、職業素質KPI考核管理
為了促進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更好地了解企業運作方式,中興學院采用ICT行業最常用的KPI考核法,結合大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建立一套適合我院學生的KPI職業管理制度。制度包含準職業人個人(職業)道德、學習(工作)態度、團隊協作、學習(工作)紀律、責任、創新測評等九項考核,全面包含了學生在校期間的一切行為表現,結合學生的學習成績,形成了學生在校的綜合成績。該測評結果關系到學生頂崗實習就業安置。此種對學生全方位的考核,把學生的在校表現量化,使學生能夠更直觀的、更清晰的看到同學之間的差距。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工匠精神”,提早適應企業管理制度,提高職業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曉漪.“工匠精神”視域下的高職院校職業素質教育[J]職教論壇.2016(32)
[2]石博.“工匠精神”視域下高職人才培養機制的創新[J]清遠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04)
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重點課題,《新時代高職院校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途徑研究》,編號GZD1317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