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致虹
摘要:實驗教學的主要原則,實驗教學的感悟。
關鍵詞:探究性;漸進性;靈活性;創設情景;探究內容和容量;有效指導;整合
實驗教學是實施化學科學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化學實驗所創設的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能迅速誘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內在動力,幫助內化化學知識、掌握實驗技能;同時啟迪學生思維,體驗科學探究,培養探究意識。化學實驗改革是化學課程與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站在新一輪教育改革前沿的一線教師,我積極溶入化學實驗教學改革之中。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感悟如下:
一、實驗教學的主要原則
1、探究性原則:立足于學生的現時發展和終身學習而倡導探究實驗,是新課程實驗教學的本質價值取向。
2、漸進性原則:學生剛開始做實驗進行探究很茫然,教學中實驗教學設計應循序漸進、有計劃地進行。
3、靈活性原則:對探究實驗,則采取在教室由學生自帶實驗替代品分組試驗或學生代表上講臺操作等靈活多樣的形式進行。而對探究過程中的關鍵幾個環節:發現問題,大膽猜測;設計方案,實驗驗證;解釋結論,質疑反思;評價交流,新的發現,則根據實驗內容不同,有針對性的讓學生重點探。
二、實驗教學中得到的感悟:
1、創設新穎的問題情景,激發學生質疑探究的欲望。
根據教學內容用實驗故事或創設促使學生提出問題的情景等,誘發探究欲望,激發學生興趣。當學生有了想親自探究實驗現象的原因或規律的興趣時,教師的課已成功了一半。如何用實驗證明?學生用了很多方法,如探究對比實驗:取兩瓶內盛等量水的塑料瓶,一個中充入二氧化碳,一個中是空氣,充分振蕩,觀察兩瓶中的現象,從而得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的性質。這時我又問:為什么一些飲料商標上寫碳酸飲料而不寫二氧化碳飲料?”很自然激起又一輪探究高潮。
2、精心設計,有效指導,確保實驗探究有序進行。
探究學習強調學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視教師的指導;而應更強調教師適時的、必要的、有效的指導,由學生指明探究方向和傳授方法,從而使學生的探究實踐得到不斷提高和完善。教師如何指導學生的探究,即:探究的進度能否由教師預先確定或設計;是否應該先給學生一段時間讓他們自主地開展非指導性的探究;探究過程中學生自主活動的重點是什么,教師重點指導探究的哪些方面;如何引導,何時介入,介入多少;哪些指導是必要的,怎樣指導才算充分了;否則,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常常介入得過早(學生還沒有充分地自主探究多長時間),以致阻礙了學生本可以自主發現的機會,使探究流于形式,有時則介入過晚以致讓學生過久地處于無助狀態甚至陷入危險之中。有時指導又不夠充分,以致學生感到手足無措。這些都須教師課前精心準備和設計。比如“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質”一節,鑒于學生在第二單元已經學過氧氣的制法,已具備一些制備氣體的簡單知識,可讓學生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地探究。
3、引導學生對課本的實驗進行整合、拓展或完善,深一步實驗探究,培養創新能力。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如都是按書本“照方抓藥”,簡單機械的重復,沒有積極的思維和創新,不利于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豐富的想像力、獨立動手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讓學生的思維回歸到知識點上,將該性質與趣味實驗的猜想相結合,即拓展和鞏固了對知識的理解,又啟迪了學生的思維經過點拔,學生的思維空間迅速打開,通過自己學習,查閱資料,互相商討后,不少同學將自己的設計方案交了上來。如(1)用蠟燭在空氣中燃燒測定空氣中O2的含量,但原集氣瓶中的水用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鈣溶液代替。(2)用注射器和白磷測定空氣中O2的含量。(3)用鎂條在空氣中燃燒測定空氣中O2的含量。而教師此時并不評定方案的優劣是否可行,而是為學生準備實驗藥品和儀器,然后就“袖手旁觀”實驗小組成員的“杰作”,通過實驗驗證自己方案的可行性,我們發現,實驗的學生個個躍躍欲試,都迫切希望自己的方案是最佳的,所以做實驗時個個迫不及待、一絲不茍,仔細觀察每一個實驗現象,認真記錄每一個實驗數據。雖然他們探究的實驗早有定論,但他們樂此不疲地去探究、去發現,真正體驗和領悟到的是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這是以往教學中很難有的。所以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性的實驗,自圓了課本書刊上的缺憾,自悟難辯知識的真諦,自尋擺脫挫折達到成功的蹊徑
4、提高實驗成功率,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過程,但是不是結論就可忽略呢?不可,因重過程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理解和獲得更好的結果,而不是不要結果。重過程輕結論的教學只會使學生對問題懸而未決,難以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提高學生實驗成功率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不管是演示實驗還是學生實驗,如果實驗有偏差,都及時引導分析原因,并改進實驗方案。這時我及時激發學生設計試驗的改進方案,很快的學生想到:先向試管內加稀鹽酸,再把試管傾斜,將NaHCO3或Na2CO3放在試管口,塞緊橡皮塞,并將導管通到澄清的石灰水中,一切準備好后,再將試管豎直。通過觀察分析順利寫出了它們反應的化學方程式。這時我又及時激發學生如何鑒別都是白色粉末狀的Na2CO3和NaHCO3,學生積極討論,很快設計出簡單的鑒別方法:兩只試管中加等量的稀HCl,再在試管口套兩個分別加足量的要鑒別的兩種固體的氣球,充分反應后氣球脹的最大是NaHCO3,接著,我又問,焙制糕點所用發酵粉的主要成份為何是NaHCO3,治療胃酸過多為何可用NaHCO3,且是否病人都適合用?從而啟發學生將所學知識遷移,實現由化學走向社會,使學生真正體驗知識的價值,體會科學的學習方法。實驗證明,這樣教學不僅實驗成功率高,讓學生的潛能得以充分發揮,積極的去思考、去探索,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實事求實、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我感悟到了實驗教學有助于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以后我會更加積極投入實驗教學的實踐,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精心設計實驗教學,加強研究和探索。對牽涉到化學理論教學的其它方方面面,尤其是教學方法及學習方法,更要摸索配套調整,力求教學的日益完美,提高化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