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 隋萌萌 于昕 董家秀 趙曉旻
摘 要:本文從我國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出發,深入的討論了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即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存在教學方法單一、教學與實踐脫節、考核方式不科學和缺乏科學的貫穿教育制度等問題。之所以產生這些問題,既是高校教師群體“標準化”教學模式帶來的影響,也是市場經濟下價值取向差異導致的結果。“現代學徒制”作為職業教育培訓而被提出,其運作思路可以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借鑒。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 思政教育 實踐育人 雙師型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9-0-01
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給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改革的路徑不一而足。在我看來,有這樣一種路徑,會幫助當下思政教育走出困境,獲得健康發展,即對“現代學徒制”的創新應用。
“現代學徒制”作為職業教育培訓而提出,是通過學校、企業深度合作與教師、師傅聯合傳授,對學生以技能培養為主的現代人才培養模式,起源于聯邦德國職業培訓,二戰后逐步形成配套的國家制度。“現代學徒制”將課堂理論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師傅與徒弟建立起密切聯系,使得教育更具成效。
一、高效思政教育存在的問題
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四個。一是教學方法過于單一。在大學生受教育過程中,傳統“灌輸式”教學方法占據上風,教師更多充當“播音員”角色,只重“言傳”,不重“身教”,使得教學內容缺乏生命力。二是教學與實踐嚴重脫節。在大學生思政教育過程中長期存在這樣的思維定勢,即教師的任務是把理論和重點知識講給學生,對學生的要求往往只是背過,整個過程與社會實踐沒有任何關系。三是考核方式不科學。高校中,思政教育課程考核往往采用筆試答題的量化方式,要求學生做一套試卷或是對給出題目進行論述寫作,學生受教育成績的得出過程完全是“紙上得來”。四是缺乏一套科學的貫穿教育制度,使思政教育不能有效貫穿于整個大學期間乃至未來實習、工作中或繼續學習深造的學校中。
二、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現狀
我國現在正處于社會轉型的重要時期,唯有各項改革措施得當并順利實施,才更能保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想早日實現。進入新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改革自然而然擔負著重要使命。如果思政教育改革進展順利,會有助于提升整個高等教育質量,為我國培養出越來越多思政水平高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如果思政教育改革進展不順利,會嚴重影響高等教育質量,也會嚴重阻礙其他領域改革的順利推進。因此,我們應當對當前大學生思政教育弊端時刻保持清醒認識。
高校思政教師多以“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進行課程的講授,久而久之,學生會對這些課程提不起興趣,甚至產生厭煩心理,教師也疲于講述重復不變的理論知識。由此,思政教育便會陷入惡性循環當中,思政教育課程也會失去它原有作用與意義。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快速發展,越來越多人把興趣點轉向來錢較快、較易的“有用”領域,于是,金融、會計、工商管理等專業成為大家推崇的“香餑餑”。因此,當代大學生群體似乎更愿意學習理工科類的專業技能,對于文科一類的知識則不屑一顧,思政教育方面的知識也必然遭到學生冷待。
三、借鑒“現代學徒制”
學校教育誕生以前,“學徒制”一直是人類社會技術知識傳承的重要手段,18世紀工業革命以后,以傳授科學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學校教育逐漸取代“學徒制”。然而“學徒制”并沒有就此消亡,而是以不同形式被保留在現行教育體系中,進而升級為“現代學徒制”。在“現代學徒制”中,作為師傅的教師率先垂范,通過自己的一言一行對作為徒弟的學生進行全程指導,確保學生能夠掌握好所學本領,這是對早期“學徒制”的繼承與發展。與此同時,“現代學徒制”也會讓徒弟對師傅產生敬佩之情,易于發揚中華民族尊師重教傳統美德。正是基于這種理念,為當代大學生思政教育改革路徑找到突破口。
習近平在2016年全國思政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廣泛開展各類社會實踐”,這給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指明實踐方向,而“現代學徒制”中師傅在實踐中對徒弟實現教授的思路,可以成為大學生思政教育改革路徑的借鑒。在此基礎上建立“師傅負責制”,即作為師傅的教師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對學生負有責任,學生的受教育效果是評價教師能力、水平和態度的直接依據。這樣一來,對學生的考核也是對教師的間接評價。這正如當下我國研究生教育實行的“導師制”,導師對自己學生在校期間的日常學習、科研研究、社會實踐等進行全程指導,學生學習、科研、實踐的效果,直接反映出教師的能力、水平和態度。學生也應自覺養成主動學習、主動實踐意識,主動接受教師培養,在整個理論學習與社會實踐過程中,全程接受師傅指導,虛心接受師傅批評,真正領會思政教育精神實質。高校可以將一年作為一個階段,對學生進行教育考核,建立《思政教育考核檔案》,畢業時,該檔案隨著每個學生到他們各自所在就業單位或繼續學習深造的高校。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高校里,學生受教育質量高與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基本素質,特別是一些文科類重理論、輕實踐、重課上、輕課下的專業或領域。理論素養高、實踐能力強的教師,能夠把高深理論通過生動實踐深入淺出的讓學生理解并接受,往往更容易得到學生喜愛和擁護。只掌握高深理論、不具備將理論轉化為實踐能力的教師,則容易陷入單純說教,導致學生不僅無法感受到理論帶有的真理光芒,而且久而久之對教師產生厭惡情緒。這便對從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師提出更高素質要求,不僅要理論過硬,更要具備帶領學生實踐理論的能力,即成為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并重的“雙師型”教師。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也是天經地義,學生從心底信任教師,才能夠更好學習教師本領,正如《學記》所云:“親其師,則信其道;信其道,則循其步”。中國古代尊師受教的事例有很多,如程門立雪、魏昭拜郭林宗為師、明帝敬教師桓榮等,正是有這么多典范,中國人尊師重教的傳統美德一代又一代傳承下來。進入新時代,這一傳統美德應當繼續大力傳承下去,使新時代青年更有為、更有德。
結語
對現在的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進行了詳細闡述,文章指出了通過將“現代學徒制”作為思政教育提升教學效果的一種方式。因為基于“現代學徒制”的這種借鑒,可以使當下大學生思政教育著重在形成注重社會實踐的“三位一體”育人模式、建設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并重的高素質“雙師型”教師隊伍、教育學生養成尊師重教的美德、將新媒體融入教學與實踐四個方面下功夫。鑒于“現代學徒制”的借鑒效果,可以深入的研究并將其應用于思政教學過程中,切實提高高校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效果,為祖國培養心理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