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勁曄 盧煒
摘 要:自2012年互聯網+概念得到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互聯網+應用到我國經濟建設新常態中去。高職院校,作為我國經濟實用型人才培養的主要教育機構,在互聯網+視域下,必然要適應國家經濟建設的發展需求。由此,互聯網+職業教育得到了教育界的高度重視。基于此,本文以互聯網+視域下,探討了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策略研究,通過對互聯網+視域下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分析,提出了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優化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職業教育;高職院校;教學改革
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以來,政府大力推行各項穩定經濟增長、優化經濟增長結構的政策措施,這對不同行業、不同層次的技能型人才均呈現出了極為迫切的需求。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給各行各業帶來極大變化的現實也對高職院校職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是職業人才教育和培養的關鍵因素,只有搞好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才能夠讓院校學生更好地獲得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因此,在互聯網+視域下,進行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策略研究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 互聯網+視域下高職院校教學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 教育資源得不到優化利用
在互聯網+視域下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突出的問題表現為教育資源得不到優化利用,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在信息發達的時代下,高職院校教學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向學生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提高學生對于豐富教育資源的利用程度以發展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由于我國高職院校的信息化建設正處在初始階段,教育網絡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導致了教育網絡的平臺、連接等方面的建設相對短缺,使得豐富的網絡教育資源得不到優化配置。
(二) 教學理念有待進一步的變革
雖然在互利網+時代,各種先進的教育技術應用以及學生自由民主意識的增強,使得教學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但是仍然存在著教師教學理念傳統滯后的問題。具體表現在,一方面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能力培養;另一方面,教學過程中師生地位的不平等和關系不民主,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和能力的地位限制了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同時也不利于良好和諧師生關系的發展。
(三) 當前對于學生主體地位的錯誤認識
在我國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是為了改變當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絕對權威的地位和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理念,要注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有的教師對于這種“學生主體地位”的認識還不夠深刻,是片面的。在互聯網+視域下,教育資源尤其是網絡教育資源學生觸手可及,但是并不是放任學生去紛繁復雜的教育資源中去自主學習。教師應該積極的改善自身的知識結構和提高自己的能力素養,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弊端,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知識觀念和自我學習的能力,轉變觀念,變為學生的指導者、合作者。
(四) 教師的信息素養有待進一步的提高
互聯網+視域下,高職院校的教學改革很重要的一方面是針對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升的改革,通過現代教育技術的改善,使教師能夠具備足夠的信息知識和現代教育技術的操作能力,從而達到教學理念、教學方式的更新,節省教師的教學準備時間。但是由于教師對于先進教學工具缺乏理性的認識,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教學問題,比如,教師教學過程程序化,“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缺乏感情注入。過分追求數據分析結果,沒有從學生的發展動態進行教學評估。
二、 互聯網+視域下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優化策略
(一) 加強對于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程度
在互聯網+視域下,能否最大化的實現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實現高職院校教學改革成功關鍵。在當前紛繁雜亂的網絡教育資源中,只有優化整合教育資源,避免低水平的重復建設,才能夠實現高職院校教學變革的意義和作用。具體來說,首先,科學合理地進行網絡教育資源分類。在網絡教育資源分類的過程中注重科學性和合理性能夠提高教育資源的組織管理能力和提高對于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率。遵循全面、科學以及實用的分類原則,按照《教育資源建設技術規范》相關的分類方法進行教育教學素材的分類。其次,量身而定選擇合適的教育資源。在遵循整體規劃、分類指導和多元途徑的開發利用原則下,從學校的實際需求和教學規劃發展出發,找到適合自己的教育資源。比如對于網絡教育資源規模小、個性化明顯以及專業應用范圍小的可以通過組織學校專業領域的教師進行自我建設,對于規模大,應用范圍廣而且通用性較高的可以引入優質教育資源加以內化或者采取校際間合作共建的方式進行教育資源建設,避免盲目性和重復性低水平建設。最后,加快高職院校信息化水平,建立和完善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教育資源共享平臺是實現教育資源優化配置和提高高職院校教學水平的重要舉措,它通過向師生或者其他特定用戶群體提供教育服務,滿足用戶群體的學習工作以及教學需求。因此,高職院校要加快自身信息化建設水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展校際之間的教育資源共享平臺建設。
(二) 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
教師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關鍵因素,針對前面提到的關于教師信息素養有待進一步提高的問題,提出幾點關于提高教師信息素養的策略。具體如下:
第一,高職院校要加強對于教師信息素養的教育培訓。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不光是基礎硬件的提升,同時也是教師信息素養“軟件”方面的能力提升。因此,首先要加強重視,完善相關的考核制度和激勵機制,對教師具體信息素養有一個全面的認識,然后針對問題開展信息素養能力提升的培訓,同時鼓勵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新教學模式,比如把慕課融入教學中來,通過新媒體與學生開展學習交流和心靈溝通,對于有作為的教師給予物質和精神獎勵等等。第二,教師自身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方面。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意識,特別是信息化教學意識。加快變革自身不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傳統教學觀念、方式,盡快更新自己的教學意識,轉變教學方式、教學思維。同時要具備現代教育技術的操作能力。在互利網+時代,教師離不開網絡教育資源的檢索、加工以及教學過程的計算機運用。因此與其被動接受,不如自身加強這些方面的知識儲備和提高操作能力,以適應現實教學的發展需要。另外,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教師自覺反思教學過程是教學觀念、教學方式進步的最有效方法,既能夠把自身的信息素養轉變成教學的“生產力”,同時也能夠促進師生之間形成合作和諧的關系。
(三) 完善教學評價體系
對于教學評價體系的改革是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了確保教學過程的合理性。教學改革是教育評價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它是對教學過程以及教學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由于當前我國優質高等應用型高校的教育資源相對較為缺乏,應試教育依然大肆盛行,這難免使教師陷入物化的悲慘境地。因此,要全面構建多元化的評價方案,確保評價方案構建的全面和客觀性,學校應該尊重師生,認真聽取師生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征求社會人士特別是權威專家的建議,與此同時,建立學科之間評價指標的差異待遇機制。從學科的特點以及所處的具體發展階段的不同,量體而定。在此基礎上注重指標體系的時效性,注重教學過程的評價,教學結果評價要注重科學性和客觀性,不能夠盲目地崇拜教學結果,它只是教師教學行為以及學生學習行為的一種靜態表現,只能起到對教學起到一定的認知作用和指導作用,在對學生行為的評估過程中也要注重人性化。另外,教學評價體系改革還要確保教學評價結果的及時反饋和及時利用。通過教學有效性的分析,把課堂教學評價報告直接反饋給教師,能夠讓教師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反思和改進,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 結語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高職院校教學改革總體上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果,但是在看到發展成果的時候,我們依然要緊緊把握住社會經濟需求這個核心不能動搖,高度關注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形勢以及中國對于世界經濟形勢推行的經濟政策,搭乘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的科技快車,利用好互聯網+職業教育的高職院校發展契機。在深入理解和高度重視的基礎上,從高職院校自身情況出發,科學規劃高職院校自身的教學改革,才能夠促進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才能夠開創職業教育與社會經濟互補發展的和諧局面。
參考文獻:
[1]王建軍.“互聯網+教育”教學方式改革的思考[J].教育現代化,2016,3(34):60-62.
[2]南旭光,張培.“互聯網+”教育:現實爭論與實踐邏輯[J].電化教育研究,2016,37(09):55-60+75.
[3]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02):70-73.
[4]胡樂樂.論“互聯網+”給我國教育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現代教育技術,2015,25(12):26-32.
作者簡介:
盧勁曄,盧煒,江蘇省泰州市,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