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彩云 潘永河
摘 要:乘法分配律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中,安排在四年級下冊,本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掌握了加法交換律、加法結合律、乘法交換律、結合律,并能初步應用這些定律進行一些簡便計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也是學生學習的難點,在今后的學習中更是頻繁出現,可以說是小學階段學生計算上的一個難關。
關鍵詞:小學數學;“乘法分配律”;概念
那如何使學生更容易接受這部分知識呢?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自己的一點見解。
一、 概念的透徹理解
乘法分配律中特別要注意“兩個數的和與一個數相乘,可以先把它們與這個數分別相乘,再相加”中的“它們”指的是誰跟誰,“這個數”又指的是哪個數,特別是“分別”兩個字的理解上,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分別”就是分配的意思,是平均分配,你有我也有。在教學時課堂中大屏幕上呈現乘法分配律的算式和字母表達式,讓學生上臺自己動手指一指“它們”“這個數”“分別”指什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對這段話的領悟。透徹的理解概念是學好乘法分配律的前提,為下一步進行簡便計算打下基礎。
二、 類型的巧妙掌握
(一) 類型一:也就是把(a+b)×c或a×(b+c)的形式變成a×c+b×c或a×b+a×c后再計算。例如:(40+8)×25和125×(8+80)的簡便計算(注意:一定要括號外的數分別乘括號里的兩個數,再把積相加)。(二) 類型二:也就是把a×c+b×c變成a×(b+c)的形式。例如:36×34+36×66和325×113-325×13的簡便計算(加減通用),這種類型的題比類型一又有難度,在練習時讓學生先找出兩個乘法當中相同的因數,并且只能寫一次,然后不相同的數該加的加,該減的減。(三) 類型三:就是把接近整十整百的數,轉化成算式里面有整十整百的數再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例如:在計算78×102和125×81時,把102看作100+2,81看作80+1,再用乘法分配律;在計算31×99和25×39時,把99看作100-1,39看作40-1,再用乘法分配律來解決。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種類型的計算,可以進行加減分類練習。(四) 類型四:在計算83×99+83時,引導學生不急于埋頭苦算,先認真觀察題目,理解題目、精心剝繭,有99呀,怎樣想辦法得個1,使它能湊成整十整百的數。這時候根據一個數乘以1等于它本身,把83看作83×1,所以可以把83×99+83演變成83×99+83×1,再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
三、 錯誤的比較剖析
知識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己已經掌握的,一類是自己還沒有掌握的。已經掌握的,這一次做題會做,下一次做題還是會做。而自己沒有掌握的,這一次不會做,下一次還可能犯同樣的錯誤。學生在用乘法分配律進行計算時,也出現了幾種比較常見的錯誤。例如:
錯例1:56×36+36×44
=(56+44)×36
=56×36+44×36(原模原樣,典型的繞)
=6336+86
錯例2:75×23+23×25
=75+25×23(沒有添加括號)
錯例3:176×36+36×24
=176×24×36(和乘法結合律混淆)
=4224×36
在課堂教學中,在作業訓練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老師意想不到錯誤。我們將巧抓學生生成性的錯誤,與學生一起來質凝、探討、反思,在課堂上展開辯論。如“你認為這位同學的做法是對還是錯?為什么錯,你的依據是什么?如果你認為對,那又是為什么?”從給別人找錯誤的形式開始,來自主分析錯誤原因,改正錯誤。通過一個個的對照比較剖析,引導學生明白,乘法分配律目的就是為了簡便。不要把自己困死,兜不出去。
四、 科學的練習方法
要想熟能生巧,形成相應的數學思維,就需要科學合理的練習方法。
(一) 練習的內容要求活,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練習的內容要有趣的。備課時,教師要充分挖掘知識的內涵,設計鮮活有趣的練習,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意識。小學生有很強的好奇心,有趣的練習能讓他們耳目一新,能穩定學生的注意力,深化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中,要充分挖掘習題本身的內在力量,設計游戲活動,開展形式多樣的練習。習題要富有開放性和靈活性,做到讓每一個學生都動起來,讓思維活躍起來。只有讓學生都參與到學習活動中,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教師的教學活動也就事半功倍了。
(二) 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注重練習的實踐性。數學也是來源于生活的,是要服務于生活的。教學中我們就從學生的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尋找富有生活味的習題,設計富有情趣和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切實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使數學不再那么抽象,反倒讓學生感到有意思。在練習的設計上,盡量貼近生活,符合學生心智,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懸念。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是在意識地用,揭示著知識的應用價值,正好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因此練習設計要重視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多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別光是紙上談兵。
(三) 易混知識類比練習,提高思維準確性。針對教學中形式相似、容易混淆的概念,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用對比的方法來認識知識間的聯系與區別。雖然相似,實質不同,差之毫厘,可能會失之千里,解法可能完全不同。這是可以讓學生自己辨析,讓學生發現知識間的相同點與不同之處,在對比練習中,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通過訓練,在以后的學習中,學生碰到類似的問題便會仔細推敲,這會大大提高解題的準確性。
(四) 教師在講解新的知識點的同時,可把與此相關的舊知識結合在一起進行練習。把新舊知識連成一起,形成知識網絡,減少單一知識點的練習時間,增加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練習時間。
(五) 每位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主體,在整體中是一個個的個體,要想使有差異的學生在在學習中得到相同的發展并不現實,因此練習設計也要順應分層教學的理念。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師可設計有層次性的練習,即比較優秀的學生可設計較難的練習,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設計比較基礎的練習。
“乘法分配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數學運算規律,若我們透徹理解它的概念,巧妙掌握它的類型,避免錯誤的運用,加之科學的練習方法,在數學運算中我們是不是更加得心應手呢?
作者簡介:
祁彩云,潘永河,甘肅省武威市,天祝縣賽什斯鎮拉干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