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孩子有孩子的世界,用兒童的視角去觀察、理解他們的愿望、愛好、行動、感受與體驗,才能真正讀懂孩子內心的世界。讓我們“看見”孩子的心之所向、心之所想,給予孩子愛的教育,真正實現教育的本義。
關鍵詞:兒童的視角;愛的教育;教育的本義
柴靜的《看見》有一章寫去采訪那個來中國旅游從此留在山村支教的德國人——盧安克。在采訪過程中,盧克安的小男孩學生,察覺到柴靜為了拍攝效果而引導他“添柴火”,態度頓時由真誠地劈柴為客人取暖轉為排斥,讓柴靜感到挫敗。而盧安克,他和孩子們在木棉樹下觀察馬蜂窩,有兩個孩子因為一句“大馬蜂會不會蜇人”拉扯著扭打在一起,盧安克沒有干涉,繼續和剩下的孩子們談論馬蜂的事。柴靜覺得不理解,質疑盧安克不去教育孩子。盧安克說:“如果自己作為老師,想象學生應該怎么樣,總是把孩子的樣子和你覺得他應該怎么樣比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礙。”“孩子的行為,是學習的方式。”盧安克這樣說,他和孩子們一起畫畫唱歌、生火做飯、在下過雨的泥地里玩泥巴、在小山澗里捉螃蟹,陪伴孩子做他們想做的所有事。
教育志士夏丏尊先生曾說過:“教育之間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們應當怎樣去看待身邊的孩子,才能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從而給予孩子他們所需要的,而不是自以為是地去“引導”“教育”孩子呢?
一、 “看見”孩子的心之所向、心之所想
(一) 蜘蛛俠的啟示
曾有一個小實驗,研究者通過實驗發現一只有蜘蛛俠圖案的球造成不愉快的爭搶導致這個游戲區域成為孩子不喜歡的地方。這個例子引起了我的共鳴,每逢雨天在室內走廊組織孩子們進行晨間鍛煉活動時,保育員阿姨會把裝著體育玩具的兩個大筐子放在一邊,由老師請孩子們分組先后去選擇體育玩具。而雖然每次老師對孩子們進行了分組,并會事先強調按序拿取的規則,但孩子們仍經常出現整個身體趴在筐子上阻擋同伴或幾個孩子爭搶同一個玩具的情況。爭搶的理由在成人看來或許很難成立,可能這個玩具上印著某部孩子熱愛的動畫片中的一個形象,可能那個玩具的彩虹顏色最漂亮,可能某個玩具在上次游戲中曾被好朋友選中過……
回想自己童年時,一群小伙伴一起玩踢毽子,毽子是每家自己做的,心靈手巧的父母幫著做出來的毽子羽毛顏色最鮮亮,毽子的底部用漂亮花布包裹住銅錢。在小伙伴中,精巧的毽子總是最吸引人眼球,毽子的擁有者在孩子們艷羨的眼神中洋洋得意,仿佛成了國王或公主。
我們老師和保育員阿姨在為孩子們準備體育玩具時,會考慮到提供不同的玩具種類,然后保證充裕的玩具數量,往往我們不會注意到這些玩具里,有一些是屬于孩子們渴望擁有的“蜘蛛俠”般的“神器”。而這些不同尋常的存在,對孩子們來說,有著其他玩具不可替代的價值,是孩子們精彩世界里的“重要角色”!
(二) 做“壞事”的孩子們
自主性游戲時,我們為孩子們創設了多個游戲區,每個游戲區域都投放了大量的游戲材料,安排了豐富的游戲內容。可班里幾個調皮的男孩子掛了娃娃家的掛牌,卻偏偏不乖乖扮演“爸爸、爺爺”的角色,而是中氣十足接著電話,吆喝聯絡著出門“打怪獸”“占領山頭”,在教室空地處興高采烈地手舞足蹈,扮演成“高手”胡亂比劃。時常,又熱衷將用來玩創意造型的魔尺玩具,做成各式火槍大炮,在一個個臨時組成的“戰壕”,發揮著威力,戰情激烈、熱血沸騰。每每這時,作為老師的我,總忍不住要去“管”他們。
我們認為自己已創設了豐富的游戲內容:娃娃家、醫院、點心店、超市、銀行,幾乎再現了的現實世界。而區域游戲中又有美工、科探、生活、視聽等,包含了學習游戲的方方面面。在老師眼里,娃娃家的男孩子們需要買菜、做飯、抱著孩子看病,承擔成年世界里“父親”這個角色所需的相應任務,似乎這應該是很自然的現象。我們太想當然了,總以主觀上的判斷去看待孩子的世界。而孩子們的種種“叛逆”,讓我們不得不去尋找他們“出格”行為的原因,如果老師僅憑主觀判斷,往往會誤解孩子。老師預設的區域性游戲中經常出現的一幕幕“不協調”引發我們去思考:什么才是孩子內心所需要的,什么才是孩子想玩的“游戲”?
我們都曾經是孩子。男孩子們天天“埋伏”在廢棄的石灰池里,用鉛絲纏繞的手槍和彈弓攻擊“敵人”,灰頭土臉樂此不疲。女孩子們頭上纏著絲巾,細致耐心地照顧娃娃,小藥箱里裝滿了神奇的“寶貝”,青樹葉是石頭桌上的“美餐”。大人們忙著瑣事,從不干涉我們的各種離奇嘗試。
而現在,面對滿教室玩具和游戲材料的我們,如何又能真正做到,把“游戲”還給孩子自己,讓孩子們在自己的天地里能夠“心想事成”。
二、 變回孩子,與兒時的自己合二為一
撿起那個印有蜘蛛俠的球,換回童心,讓我們回到兒時。
當皮球不只是皮球,而意味著蜘蛛俠的神奇力量;當娃娃家的電話被用來進行聯絡各種“秘密行動”;當小醫院的吸氧瓶成了“消防隊員”的滅火器被男孩子們滿教室傳遞的時候,我們也許會想當然覺得孩子是在胡亂爭搶、損壞材料,破壞游戲規則。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出格”行為是有原因的。僅憑主觀判斷,往往會誤解孩子。只有理解兒童,我們才會用更適合兒童的方法去對待他們。
怎樣來理解孩子呢?應該是對孩子更細致、客觀、科學有效的觀察。觀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理解,而不只是了解。了解是知道孩子在玩什么做什么,而理解意味著去與孩子合二為一,理解他們的愿望、愛好、行動、感受與體驗。對于孩子們樂在其中的這些“壞事”,從兒童的視角來看,你就能發現和理解,孩子的出格“行為”,其實是一種開放的創造,一種學習的方式。他們合理自然、無拘無束。
于是,我們看到了孩子們的興趣所在,在分區晨鍛中增設了CS野戰營,迷彩幕布圍起的戰營里有孩子們熱愛的武器,戶外娃娃家里是真正的鍋碗瓢盆,屋里有灶臺、屋后有魚池,小舞臺有蜿蜒的音樂小路,瓶子、鑰匙、餐具、水桶都成了可演奏的樂器……孩子們像出籠的小鳥般飛到這些游戲區里去了。
聽懂孩子似乎荒謬、匪夷所思、異想天開的需要,讓自己再次變回孩子,與曾經的自己合二為一,才能給予孩子愛的教育,才真正實現了教育的本義。
參考文獻:
[1]黃進.以“兒童的視角”看兒童[J].幼兒教育,2016(10).
[2]柴靜.《看見》.
作者簡介:
徐志華,江蘇省太倉市,江蘇省太倉市新區幼教中心婁江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