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初中作文教學歷來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師教學形式較單一的影響,有學生寫作基礎較薄弱的制約,有學生產生“厭寫”“怕寫”的心理等。要消除這些不利的教學因素,必須抓住新課程改革的有利契機,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寫作表達方式、評價交流方式,發揮學生寫作的主動性,不斷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張揚他們的寫作個性,提升他們的寫作獲得感,變“厭學”“厭寫”為“樂學”“樂寫”,在“樂學”“樂寫”中不斷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關鍵詞: 教學形式;初中作文;教學效果
初中作文教學歷來是中學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不少學生閱讀量較少,見識面較窄,作文寫作能力較低,這些因素無形中增加語文教師作文教學的難度。不少學生由此產生“厭寫”“怕寫”的心理。
要消除這些不利的教學因素,必須抓住新課程改革的有利契機,豐富教學形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課堂“活”起來,讓課外也“活”起來,讓作文教學“活”起來,不斷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張揚他們的寫作個性,變“厭學”“厭寫”為“樂學”“樂寫”,在“樂學”“樂寫”中不斷提高他們的寫作水平。
一、 豐富課堂教學方式
課堂是作文教學的重要陣地之一,教師要充分發揮課堂的主陣地作用,不斷豐富課堂作文教學方式方法,突出“三變”,讓作文教學更具活力,更加精彩,更有效果。
(一) 變“教師為主”為“學生為主”
中學生是中學作文寫作的主體,他們的興趣、愛好和素質決定寫作質量的高低。
因此,教師要轉變觀念,擺正位置,變“教師為主”為“學生為主”,真正讓學生在作文課堂里當“主角”、唱“主調”,使學生有更多時間交流討論互動,并在交流討論互動中,較準確地把握寫作要求,較快進入寫作角色,較好完成寫作任務。
例如,教學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思路要清晰”的作文時,教師可先讓學生回顧交流本單元學過的課文,使學生進一步了解本單元所學的《紀念白求恩》《植樹的牧羊人》《走一步,再走一步》《誡子書》等課文的寫作思路,感受作者如何謀篇寫作。
然后,指導學生圍繞《這天,我回家晚了》為題,進行寫作構思,“為什么這天回家晚了?往常是怎樣的情況?這天回家前遇到了什么事?回家后又發生了什么?你的心里有怎樣的感受?”等等,學生在交流討論中進一步清晰自己的寫作思路。
最后,讓學生以《這天,我回家晚了》為題,寫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記敘文。
(二) 變“倉促應戰”為“從容寫作”
教師“當堂出作文題目”是傳統中學作文教學方法之一。“當堂出題”使不少學生只能“倉促應戰”,一些學生因寫作基礎較差、作文材料準備不足而“望文興嘆”,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寫作效果。
要讓廣大學生能“從容寫作”,寫出較高質量的文章,教師應重視課內外結合,由課內向課外延伸,組織學生做好作文課前的預習、寫作準備工作,通過題目標明要求做準備,使廣大學生明確此次的寫作要求,提前進入寫作角色,準備好相關素材,為課堂上“從容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如,教學七年級第一單元“熱愛生活、熱愛寫作”時,教師可先讓學生預習“熱愛生活、熱愛寫作”的作文教學要求,回顧剛上初中,來到新校園的許多新見聞、感受和想法,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小組交流。
最后,圍繞自己印象最深的一點來寫。有課前的預習和寫作準備,有寫作前的小組交流和討論,學生就能變“倉促應戰”為“從容寫作”,較好完成教師交給的寫作任務。
(三) 變“限時上交”為“靈活繳交”
“好文章是改出來的”。“當堂寫作當堂繳交”,因寫作時間短,學生難有寬裕時間修改文章,推敲語句。
教師應樹立更靈活的繳交觀念,改變“當堂上交”作文的傳統做法,變“限時上交”為“靈活繳交”,讓更多的學生有較寬裕的時間構思、修改和推敲。
在不斷的思索、反復的修改和仔細的推敲中,提高文章的質量,使寫作水平較好的學生能“吃”得更好,寫作能力較一般的學生也能“吃”飽。我們曾對兩個作文水平較相當的班級進行實驗,一個班級學生作文繳交方式實行“限時繳交”,另一個班級學生試行“靈活繳交”,從一年的實驗跟蹤中我們發現,“靈活繳交”班級的學生,他們的作文質量、寫作興趣明顯高于“限時繳交”班級的學生。
實驗告訴我們:“靈活繳交”對提升學生寫作水平寫作興趣、完成寫作任務、提高寫作質量是有益處的。
二、 豐富寫作表達方式
要教好新課程改革下的農村中學作文課程,不僅要豐富教學形式,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還要豐富寫作表達方式,讓學生不斷提高運用多種表達方式進行寫作的水平,不斷提升作文的感染力。
(一) 豐富寫作體裁
不同的體裁有不同的特點,能表達作者的不同感受。小說可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外貌等的描寫,刻畫人物形象,揭示文章中心;
詩歌可通過抒情,抒發自己的感受,激起讀者的共鳴;
散文可通過“形散而神不散”的敘述描寫,寓情于物、寓情于景。
因此,教師應鼓勵農村學生多自我突破,多嘗試運用各種體裁進行寫作,通過豐富寫作體裁,不斷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寫作水平。
(二) 豐富表達方式
不少學生寫作時,較喜歡運用單一的表達方式,寫記敘文時,用敘述方法;寫說明文時,用說明方法;寫議論文時,用論述方法。沒有將多種表達方式方法綜合運用,影響了表達效果。
教師要引導農村學生不斷豐富寫作表達方式,將各種表達方式融匯貫通,做到記敘之中有精辟議論,說明之中有精彩描寫,議論之中有生動敘述等。
比如要求學生介紹“本校科學樓”,可引導學生既要抓住“本校科學樓”的特點,按照由總到分,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的說明順序進行介紹說明外,還可運用比喻、對比和對“教學樓”的重要特點進行描寫等,通過形象的比喻、鮮明的對比和生動的描寫,主次分明、詳略得當地說明“本校科學樓”的特點、結構、外觀和功能等,讓人對該“科學樓”有較清晰的認知和較深刻的印象。
三、 豐富作文評價交流方式
農村中學作文評價與交流是作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引導、激勵和推動作用。教師在教學時,要進一步重視作文評價交流環節,不斷創新,不斷豐富,做好“三抓三促”,進一步提高作文教學效果。
(一) 抓自評,促感悟
豐富作文評價,要突出學生“主角”功能,讓學生多對自己寫的文章進行自評,主要評自己寫作最滿意的方面和存在的不足,初步了解自己作文的優缺點。
同時,讓學生比較師生評價差異,反思自己作文在謀篇結構、選材表達和抒發感情方面的不足,通過不斷自評,不斷地比較,不斷地反思,促進學生不斷地感悟。
(二) 抓互評,促提高
教師可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個評價小組,先由小組學生對本組同學的作文進行互評,在互評中學習他人的謀篇、選材和寫作角度。
同時通過小組不斷地互評,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
(三) 抓交流,促積淀
每次作文課結束后,教師應精選一些學生優秀作文在班級、學校作文園地進行交流,通過讓學生學習優秀作文,促進學生寫作內涵的積淀。
鼓勵學生積極向報刊雜志、廣播電臺和教育信息網站投稿,擴大交流面,激發中學生寫作興趣。同時,組織學生運用現代網絡技術、視頻等進行寫作交流,打破時間和空間限制,提高交流效果。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廣大中學語文教師在作文教學時,只有不斷豐富教學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變“厭學厭寫”為“樂學樂寫”,才能進一步提高中學作文教學效果,才能在新課程改革和實施素質教育道路上越走越寬闊!
參考文獻:
[1]馬青楠.我在初中作文教學中的體會[M].中國戲劇出版社,2000(12).
[2]羅顯高.興趣·積累·方法——關于初中作文教學的幾點體會[J].
[3]田俊.淺談形成性評價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革新,2008(7):97-98.
[4]程鳴,王玲.淺談新課程背景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之有效評價[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1(9):43-44.
作者簡介: 湯金華,福建省漳州市,華安縣教育督導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