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盛 袁京洲 周家特 高昊
摘 要:《生物信息學》課程標準化試卷庫的建設,對推進考教分離、提高教學質量和工作效率、促進課程建設方面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對相似課程的考試管理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生物信息學;試卷庫建設;教育教學
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時代,也是信息時代。從1987年國際上誕生生物信息學這門學科以來,發展極其迅速。廣義地說,生物信息學是用數理和信息科學的理論、技術和方法去研究生命現象、組織和分析呈現指數增長的生物數據的學科。它是通過對生物醫學實驗數據的獲得、存儲、處理與分析,從而達到發現數據蘊含的具有生物學科意義的目的。生物信息學它不僅是一門科學學科,更是今后所有生物及醫藥研究開發所必需的工具。目前國內舉辦生物信息學本科教學的院校較少,需要改變這種不足現狀來滿足培育具有生物信息學技能和知識的高素質的生物學復合型人才的需求。課程考核是評價教學質量、評估教學效果的重要一環。但由于每個教師講課都有自己的風格和重點,加上缺乏試題和試卷的標準化規范。因此,根據課程內容和特色,進行試題和試卷的標準化研究,在此基礎上進行試題庫和試卷庫的建設,為規范教學內容體系、客觀評價教學質量提供切實保障。
一、 目標與思路
根據高校深化本科教學改革戰略的需求,來調動任課教師的責任感和學生的積極性,以加強考試工作的流程化管理,切實落實“教考分離”,依據本課程特點,建設10套《生物信息學》課程試卷庫,滿足“考教分離”的實際教學需求。
二、 具體內容
對課程考核進行大膽地改革和創新,具體的研究內容如下:(1)梳理本課程框架、知識章節單元和重要的知識點,為建設試題庫打下堅實基礎;(2)試題庫和試卷庫標準的制定,為試題、試卷的規范化提供保障;(3)消化吸收名校試題,掌握該課程相關學科的研究基礎和熱點;(4)建設試題庫和10套試卷庫,其中,樣卷1套和補考試卷4套;(5)在試卷中增加對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6)建設試題庫和試卷庫使用的說明文檔,提高試卷的生命力及使用周期,便于試卷的使用、評價和改進。
三、 研究重點和難點
研究重點是以《生物信息學》課程為研究對象,依據人才的培養方案,開展課程的試題庫建設,進一步規范化考試管理工作,保證考試的公平公正,促進教風、學風建設,提高教學質量。
研究難點包括:(1)確定試題的標準。在題庫的建設中,“試題難度評估標準”是題庫建設質量的重要指標,須予以高度的重視。任課教師要清楚教學大綱中的不同知識點難度,優化題型、試題結構,還要結合學生熟悉教材的程度等因素,規范制卷、評分等方面內容,最大程度保證考試的公平公正。總之,試題標準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以提高評估準確性。(2)題庫管理平臺開發環境。依據題庫建設及管理平臺的框架功能要求,對試卷的設計和試題庫的管理機制進行研究,開發支持多版本Word的多對象輸入的題庫使用系統,支持利用計算機的試卷自動組卷和排版,使試題、試卷的管理變得高效而便捷。(3)目前題庫建設還比較少,沒有很多值得借鑒的經驗,需要任課教師摸索。另外,該學科的前瞻性也使得教師經常需要更新試題以不斷完善試題庫,將增加教師的工作強度和難度,為該模式的推廣帶來相應的阻力。然而,相信在教研組多位教師的努力下,試題庫建設和教考分離模式的推行能夠順利進行并取得較大的成效。
四、 實踐意義與推廣價值
《生物信息學》試題庫和試卷庫的建設,對推廣考教分離、提高教學質量、檢驗教學效果、促進教學改革具有較大的意義。考試是檢驗教學成果的主要手段,試題是一種客觀、科學、準確地驗證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在評估教師的教學質量、學生學習效果、教學目標、學習狀態的實現程度,激發學生的創造力,調整教學的策略等多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試題庫和試卷庫的標準化研究和建設,對促進教學內容體系的規范化也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試題和試卷源自課程內容,通過對知識單元和知識要點的梳理,建設標準化的試題和試卷,反過來促進教學內容體系的規范化,從而克服不同教育背景的教師對教學內容理解上的偏頗,達到規范教學內容的目的。
總之,《生物信息學》課程標準化的試題庫和試卷庫的建設,對推進考教分離、提高教學質量和工作效率、促進課程建設方面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對相似課程的考試管理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歐陽曙光,賀福初.生物信息學:生物實驗數據和計算技術結合的新領域[J].科學通報,1999,44(14):1457-1468.
[2]王曉宇,孟繁疆,賈銀江.高等學校試題庫建設實踐與思考[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2):60-62.
[3]朱軍,楊萬清,代晶.教考分離——高校考試改革的必然趨勢[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7,21(11):20-20.
[4]王明蘭,葉恒青.評估試題難度的檢驗[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1(2):55-58.
作者簡介:
吳建盛,袁京洲,周家特,高昊,江蘇省南京市,江蘇省南京市南京郵電大學地理與生物信息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