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翻譯教學是一種典型的教育情境,教師在翻譯教學實踐中以生態教育規律為指導,制定高職英語筆譯生態化教學的策略。利用多種方式集聚合力,優化課堂教學環境,減少重要信息的快速流失和隱性流失。重視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自主性。以此激發更多學習熱情,促進綜合水平提升。為翻譯教學打開新的視角和思路,帶動高職英語翻譯教育走向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學視角;高職英語;筆譯教學
針對高職英語筆譯教學中的生態失衡現象,通過引入生態教育的基本原理,積極轉變教育方式和思路,合理利用教學資源,可以很好地促進高職英語筆譯教學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提升,實現教育生態系統的均衡發展。本文就生態學教育背景下如何開展高職英語筆譯教學進行探分析,發表個人觀點,以期有所借鑒和參考。
一、 遷移及潛移的應用
教育生態學中的各種信息流、物質流,具有宏觀能量遷移和微觀潛移的表現。英語筆譯文學具有與之相似的特點。傳統筆譯教學中,教師只注重引導學生對某些翻譯技巧的訓練,既不夠系統,也不夠全面、有層次。使得技巧實用性局限大,學生對教師傳授的信息也不便于記憶。依據生態學教育的遷移規律,教師在訓練技巧的同時可以加強對學生翻譯理論的教學,即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又便于學生靈活運用技巧知識。
二、 富集與降衰律的應用
基于生態學教育,高職筆譯教育就是一個生態系統,教學過程的各種因子相互影響,效用累積,與生物機體富集作用有異曲同工之處。教學系統會隨著富集度的增高逐漸邁向新的層次發展,繼而會給課堂生態系統帶去新的活力和動力。教育生態系統是一種耗散結構系統,物質流、信息流、能量流傳遞過程中的富集或降衰程度可以作為評判生態系統是否平衡發展的依據。如果教學管理到位會形成信息流的富集,反之就會導致信息流的降衰和散失。像翻譯教學長期以來都是采用教師單一授課的方式向學生傳遞信息,這種方式已經產生了很多的弊端和矛盾沖突。依據教育生態的富集規律,此種方式應當盡早給以摒棄。教師在今后訓練翻譯人才的時候,應當學會轉變思路,豐富教學方式,加強師生間的溝通交流,實現翻譯教學各要素之間的動態平衡。
三、 確立學生的生態位,構建和諧課堂學習氛圍
教育生態環境是由不同的生態因子組成的,學生是課堂教學最重要的組成因子。沒有學生的參與互動,無法促成良性課堂生態系統的形成。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學會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以人為本,開展既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又適應高職英語教育規律的個性化教育,推進高職翻譯教育實現進一步的發展。教師在教學時要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讓全體學生都能得到公平的教育。按照降衰律,教育教學中的信息流會隨距離的增加而減少,只有通過反復復習,才能強化神經讓其保持緊密聯系。因此在筆譯教學時要特別強調對學生記憶力的培養,讓學生有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完成保持到理解再到衍生新知的轉變。以往的翻譯教學都是按照由一個技巧轉向下一個技巧的順次教學講解模式,不太關注其技巧間的連貫和平衡,學生很容易學完就忘了。因此加強復習還是很有必要的。
四、 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促使教育生態良性循環
教師可以通過采用多種方式集聚合力,加強師生的溝通交流,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空間,讓翻譯教學各要素間實現動態平衡。翻譯教學從宏觀結構上看主要包括理論和實踐兩項,筆譯教學是其分支之一,要想實現最理想化的教學目標,必須做好理論與實踐的和諧統一,讓理論指導實踐,再借助實踐增強學生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讓兩者實現相輔相成,共同推進高職翻譯教學的良性發展。比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在學生學完筆譯理論知識后,讓其通過欣賞國外影片對翻譯理論知識進行鞏固和練習。像通過摘取影片中的某些句子讓學生進行課堂講解,分析其翻譯好的地方和不足之處,形成經驗借鑒,借此提升他們的筆譯水平。平時教師可做好學生考試和各種競賽活動的情況記錄,憑此調整學生對理論知識的學習重點和實踐訓練的強度,起到最好的師生互動效果和保證翻譯教學的良性循環。
五、 轉變高職英語評價理念,發展生態化教學評價
評價主體多級化,由單一的教師評價模式發展為教師統評、學生互評和學生自評方式等多級主體共同參與的評價模式,突出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的主體地位。評價內容多元化,全面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實現評價策略的多樣化,堅持目的性原則、反饋性原則、過程性原則和變化性原則,避免讓評價出現隨意性和盲目性。此外為了保證評價的全面和有效,教師應視不同的課堂情況選擇不同的評價策略,讓評價更具針對性。
六、 結束語
基于生態學教育的高職英語筆譯教學,是用一種生態學的觀點來研究環境與教學內容的各種關系,利用生態規律與教學活動間的契合點,以實現教育可持續發展為理念,以推進教育生態平衡為目的,不斷更新教學觀念和方針,將高職英語課堂看成是一個多種因子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不斷優化各英語教學生態因子,營造良好和諧的課堂氛圍,讓課堂更具生機和活力,激發學生更多學習熱情,提升高職筆譯課堂教學的高效,促進高職翻譯教育的水平和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正娜,李悅娥.外語小組活動課堂教學模式探討[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2).
[2](加拿大)讓·德利爾,孫慧雙譯,翻譯理論與翻譯教學法[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
[3]肖愛平.論高等教育生態平衡與可持續發展[J].遼寧教育研究,2005(8).
[4]杜志范,李敏.高職英語和諧生態課堂教學活動優化策略[J].科學大眾,2009(06).
[5]余光中.余光中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
作者簡介:
房璐,天津市,天津市河東區職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