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西洋
【摘 要】目的:探討GLM手術時機的選擇以及對臨床療效的影響。方法:85例肉芽腫性小葉乳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在綜合治療基礎上,擇期行乳腺壞死病灶切除術進行治療,隨訪24個月,觀察其效果。結果:腫塊期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83.72%(36/43),復發率為16.28%(7/43);膿腫期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64.29%(27/42),復發率為35.71%(15/42)。在腫塊期選擇手術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膿腫期患者,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肉芽腫性小葉乳腺炎在腫塊期進行手術治療,可有效提高治療效果,減低復發率。
【關鍵詞】肉芽腫性乳腺炎;治療;手術時機
【中圖分類號】R47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15-0-01
肉芽腫性小葉乳腺炎(granulomatous lobular mastitis GLM)是一類以乳腺小葉為中心的,以肉芽腫為主要病理特征乳腺慢性炎癥,病因不明。1972年Kessler首先報道[1],病名得到多數學者的認可。查不到病原體,可能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近年來,發病率逐漸增多。臨床表現為乳腺腫塊,常單側乳腺受累,可伴疼痛、皮膚紅腫、破潰、竇道形成、乳頭溢液、乳頭變形、內陷,少數患者伴腋窩淋巴結腫大。可伴發四肢結節性紅斑、多關節腫痛等。因GLM 病因不明,屬于自身免疫性無菌性炎癥,抗菌素無效,皮質激素暫時有效但難防復發;故目前國內外文獻報道首選治療方式觀點不一,可選的治療方式有手術切除、激素、中藥或姑息治療,抗生素治療無效,治療方法不當或不及時,易復發,遷延不愈。本研究目的在于探討GLM在綜合治療基礎上,手術時機選擇對于預后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0年7月--2013年10月治療的GLM患者85例,均通過穿刺病理檢查確診,所有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6-54歲,平均年齡(36.6+1.2)歲。均為單側乳房發病,病灶大小平均為(3.8+2.3)cm,平均隨診時間為12個月。
1.2 治療方法 85例患者分兩組,一組為腫塊期43例,另一組為膿腫期42例。腫塊組患者入院后完善檢查,接受1-2次曲安奈德局部封閉注射,同時配合中藥治療,隨后接受擇期行乳腺壞死病灶切除術,平均術前住院時間11天;膿腫組患者合并細菌感染者接受抗生素治療,局部急性炎癥控制后,穿刺抽取膿液或行膿腫引流術治療,同時曲安奈德局部封閉注射1-2次,配合中藥治療,后擇期行手術治療,平均術前住院時間22.5天。
1.3 痊愈與復發 痊愈是指治療結束后,經檢查后未發現病灶;復發指癥狀消失或術后24個月內同側又出現相同癥狀,且經病理學確診為GLM。超過24個月后發病或僅對側發病的認為屬于新發。
2 結果
腫塊組43例患者中,術后切口均I期愈合,無其它并發癥,術后復發7例,復發時間12-45天,平均15.5天;膿腫組42例患者中,22例切口I期愈合,7例切口感染。術后復發15例,沿手術切口形成竇道9例,術后復發15例,復發時間7-25天,平均10.5天。
3 討論
GLM是發生在乳房的炎癥性疾病,目前發病原因仍未確定,治療方法多樣,大多數人贊同以手術切除為主,配合激素及中藥等的綜合療法治療該病。手術時機的選擇對于本病治療的效果有較大影響。在膿腫期,雖然運用多種手段控制炎癥,亦有可能并沒有檢測到細菌,但術后出現切口感染、竇道形成以及復發的情況遠高于腫塊期。故在臨床工作中應重視本病的早診斷早治療,盡量在腫塊期進行治療,以減少復發率,獲得較好的預后。
參考文獻
陳嵐,吳桂蓉.肉芽腫性乳腺炎手術時機的選擇及其對臨床治療效果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藥》,2018(18).
陳一東,王倫保.肉芽腫性乳腺炎治療方法與臨床經驗分析[J].《中國處方藥》,2017 ,15(9):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