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
【摘 要】目的:探究將超敏C反應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應用于診斷小兒手足口病中的效果。方法:選擇我院中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間收治的小兒手足口病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命名為實驗組,同時收入我院中進行體檢的同期健康兒童88例,作為對照組進行對比,對兩組兒童的超敏C反應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水平進行檢測,對比兩組結果。結果: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A型和G型較對照組明顯更低,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免疫球蛋白M型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較對照組明顯更高,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將超敏C反應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檢測,應用于小兒手足口病的診斷工作中,能夠作為參照指標,指明病癥發展的狀況,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使用。
【關鍵詞】:綜合治療;健康教育;手足口病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83(2018)08-03--01
小兒手足口病其實際上是一種由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患兒可能會存在發熱、體表丘疹、皰疹、惡心、嘔心腹瀉等癥狀,嚴重時,還會導致患兒其他疾病的出現[1]。對此,我院在臨床手足口患兒治療中,選擇我院中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間收治的小兒手足口病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將超敏C反應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應用于診斷小兒手足口病中的效果。取得了一定效果,現報道如下。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中2015年8月至2017年4月間收治的小兒手足口病患者88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命名為實驗組,同時收入我院中進行體檢的同期健康兒童88例,作為對照組進行對比。對照組男46例,女42例,年齡2~6歲,平均年齡(4.3±2.3)歲,病程1~5d,平均病程(2.1±2.4)d,住院時間12~20d,平均住院時間(15.6±4.2)d;實驗組男42例,女46例,年齡2~7歲,平均年齡(4.4±2.7)歲,病程1~5d,平均病程(2.3±2.5)d,住院時間12~21d,平均病程(15.4±4.3)d。所有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兒家屬均知情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本次研究經倫理委員會認證許可。
1.2 方法
所有兒童在入院后抽取2ml靜脈血,采用以二氨四乙酸進行抗凝,應用透射比濁法,對所有兒童的血液樣本進行免疫球蛋白檢驗,采用免疫層法對超敏C反應蛋白進行檢驗,通過全自動分化儀,對兒童的機體各項生理指標進行診斷。
1.3 評價指標
所有醫務人員對所有兒童的C反應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結果進行詳細記錄。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患者的臨床基礎資料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或是SPSS19.0處理,其中總有效率與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等計數資料用率(%)的形式表達,數據采取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檢驗,若p<0.05,則證明統計學意義存在。
2 結果
實驗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A型和G型較對照組明顯更低,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免疫球蛋白M型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較對照組明顯更高,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小兒手足口病是目前臨床上一種十分常見的自愈型疾病,在患兒發病初期,其癥狀較輕,難以引起患兒以及家長的重視[2]。隨著病情的不斷發展,多數患兒會出現呼吸系統和神經系統的損傷,也可能出現心肌炎和肺炎等臨床并發癥,并且重癥患兒往往病情發展較快,在臨床上具有較高的死亡率[3]。所以選擇合適的方案進行診斷,對患兒的病癥進行明確,才能為臨床治療提供相應的指導方案。
本次研究中,實驗組患者的免疫球蛋白A型和G型較對照組明顯更低,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免疫球蛋白M型和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較對照組明顯更高,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免疫球蛋白A型能夠顯示出機體呼吸道遭受的感染狀況,與局部粘膜的免疫功能有密切的聯系,所以免疫球蛋白A型的具體表現形式對于顯示出患者病癥發展有十分密切的聯系[4]。而免疫球蛋白G型在機體的免疫蛋白內含量較多,大約能達到75%左右,在機體的免疫應答中有較為明顯的效果。同時這種免疫球蛋白類型能夠中和兒童體外毒素,對于增強機體的免疫力有十分重要的效果。
超敏C反應蛋白屬于一種C反應蛋白,主要存在于機體的血漿內,含量較少。超敏C反應蛋白與機體組織的損傷程度有密切的聯系,一般不會受到藥物或病癥的影響,但如果超敏C反應蛋白出現異常,這也就說明機體內可能出現心肌損傷或其他身體炎癥[5]。因此對小兒手足口病進行臨床檢驗時,應用超敏C反應蛋白進行檢測,能夠有效顯示出兒童體內的細菌感染狀況,對于兒童的診斷有十分重要的效果。
綜上所述,將超敏C反應蛋白和免疫球蛋白水平檢測,應用于小兒手足口病的診斷工作中,能夠作為參照指標,指明病癥發展的狀況,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謝永華.小兒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與超敏C反應蛋白的臨床檢驗水平變化[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03):59-60.
龔文江.關于小兒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應蛋白的臨床檢驗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60):127+132.
公麗彤.對小兒手足口病超敏C反應蛋白和免疫球蛋白的臨床檢驗分析[J].雙足與保健,2017,26(09):1-2.
王小娟,龐艷.小兒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和超敏C反應蛋白的臨床檢驗分析[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6,18(03):107-109.
周艷麗,蘇雪姣.小兒手足口病免疫球蛋白與超敏C反應蛋白的臨床檢測研究[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05):559-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