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園區第一中學 孫抒文
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對數學課堂教學模式進行精心設計,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其中課堂練習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利用練習來真實反饋學生學習的實際狀態,來指導教師調整教學方向和策略,是現實數學課堂教學中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在目前數學課堂教學中,確實存在課堂練習的效率低效的狀況。學生完成練習的效率不高,甚至有學生態度不認真,應付了事。學生練習量偏大且不精,時間上也沒有限制,整堂課只是忙于重復的、效率低下的練習,學生叫苦不斷,逐漸失去學習數學的興趣,高效課堂的目標變成紙上談兵。同時,也有不少教師忽略了課堂練習反饋對于教學實效性的指導,如果不能達到及時批改、實時反饋,練習的結果具有欺騙性,那么對于教學方向的調控沒有實際意義。
設計什么樣的習題才是適合學生思維能力發展的?如何進行反饋才能對教學有指導意義?如何安排練習時間才能更有效服務高效課堂?為了找準切入點,我們抽樣調查了本校七、八、九年級的300名學生及15位數學老師,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是為了解教師在備課中對課堂練習的形式、內容、難度、數量、反饋形式如何設計和操作,了解學生對于課堂練習有哪些需求和建議。教師問卷調查表明,有部分老師即便想過要增加練習的有效性,但很少去實踐。少數教師對于課堂練習設計的重要性不以為然,思想仍然停留在只要“多做多練”就能“熟能生巧”。但多數老師還是認為當前的課堂練習模式有必要改革,特別是面臨目前的生源情況,如果不改變現行的課堂模式,將“雙基”切實有效地訓練到位,我們的學生對于數學學習將越來越失去興趣和信心。而學生問卷的結果則更清晰的表明,改革勢在必行。88.6%的學生認為課堂練習對于鞏固課堂所學知識很有幫助,50.3%的學生不喜歡完成目前的課堂練習,學生覺得老師自編練習比較有效果占90.3%。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發現學生的實際需求和我們新課程的理念是一致的。我們希望通過課堂練習的有效性設計,一定程度微調課堂模式,從而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收獲。
改變了原來先上課后練習的傳統課作模式。而是將基礎練習置前,先練習后上新課。根據本校學生注意力的特點,剛開始上課的5~10分鐘,學生的心還沒有完全進入課堂。通過這種改變,一上課就進入練習模式,學生的狀態也調動起來了。學生狀態的提升改變了整節課的上課節奏,更加緊湊有效。
題量縮小為4~5題,時間控制在10分鐘之內完成。以前的題量偏多,有些學生覺得反正完不成,索性就趴著睡覺直到下課鈴聲響起。而現在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因為題量不多,而且如果完不成沒有辦法進行新課的學習,有時間的限制就會有壓力,有了壓力才會有動力。
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同一層次的練習很難達到較好的效果!相同的問題對于數學困難生較難,而對于優秀學生則可能索然無味,因此,優化的課堂練習應具有差異性,層次性。課堂練習的設計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不同需求,為所有學生發展提供幫助,為學生的不同發展提供較大的選擇空間,題目的設置要有梯度地循序漸進。我們在編排題目的時候更加注意層次的改變。
例1 在圓的內接四邊形ABCD中,∠A∶∠B∶∠C=2∶3∶7, 則∠ A=_________ ,∠ B=_________ ,∠ C=_________ ,∠ D=_________ 。
層次1:四邊形ABCD內接于圓O,∠A、∠B、∠C、∠D的度數比可能是( )
A. 1∶3∶2∶4 B. 7∶5∶10∶8
C. 13∶1∶5∶17 D. 1∶2∶3∶4
例2 如圖1,在圓O中,已知圓心角∠AOB=130°,則∠ACB= 。
層次2:如圖3,圓心角∠AOB=130°,P是AB上的任意一點(不與A、B重合),點C在AP的延長線上,則∠APC等于_________ 。
對于以上的練習題,基礎比較差的后進生我們只會要求他們完成原題,層次1、層次2的題目可以選做。這樣一來,對于后進生來說就有信心了,在規定時間內也能完成老師要求的基礎題,然后如果還能進行選做,說明他的能力在不斷提升,慢慢地對于數學學習的信心也就培養出來了。
習題變式就是變換題目的非本質屬性,目的是從不同的側面揭示知識的本質,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解題的能力。題目的變式有圖形變式、語言變式、運算變式,甚至可以把同一個問題設計成不同類型的練習形式:選擇、填空、解答題都可看作變式練習。
每天通過類似這種變式訓練可以長效地對學生知識的薄弱點進行階段性集中突破。讓學生真正體會問題的本質,鍛煉學生的靈活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培養學生開放性的思維方式,促進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發揮自己的潛能。讓學生能夠通過變式練習達到“窺一斑知全貌”“舉一例能反三”的效果,加深了深層知識點的理解和應用。
“每日一練”課作模式要求學生做完習題,老師立即進行一對一面批反饋。由于學生層次不同,能力不同,完成速度也不同。老師科學把控,題量、難度對于優生和中等生不大,大部分學生錯誤率較小,完成時間比較迅速,批改訂正完成后可以進行新課預習。把批改訂正的大部分時間留給中等偏下學生以及后進生。老師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在課堂上就能完成絕大多數學生的反饋評價。對于極個別的后進生可以選擇在課后進行個別輔導。有些優等生也可以在任務全部完成之后對周圍的后進生進行適當的輔導,這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也極有好處。這種分層反饋機制,更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根據“最近發展區”原理,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講解,更有利于學生“消化吸收”。
根據教學內容的改變,題目類型也要進行階段性的調整。新授課階段:題目以上一節課的內容為主,結合近階段學生易錯題進行滾動練習;單元復習階段:搜集學生本單元的錯題以及單元重難點題進行反復練習;期中、期末復習階段:根據本學期各章節“每日一練”的反饋情況統計錯題,重新編排形式形成新的“每日一練”。中考復習階段:從2017年13大市中考試題、2010-2017年蘇州市中考試題選擇基礎題進行編寫,將選擇題改為填空題,每日一練的題型以填空、簡單題為主,并要求學生簡寫解題過程,增加學生的思維量,減少投機僥幸成分。題量相對要增加,從原來的4~5題增加為7~8題,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之內。
通過這段時間對于“每日一練”課作模式的研究實踐,本校初三數學組老師們的課堂產生了不少積極的變化,雙基訓練更加扎實有效,潛移默化地滲透教師對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更重要的是,各班成績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而筆者所執教的班級也處于同類班級前列。
新課標明確指出,我們不能一味追求課程資源的多樣性而增加學生的經濟負擔,更不能造成課程資源的浪費,已有的課程資源要充分利用,要杜絕課程資源的閑置現象.“每日一練”的使用杜絕了對于數學練習資源的一種浪費,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更加“綠色環保”。實施“每日一練”課作模式,需要數學教師根據學生實際反饋情況,課堂教學情況,創造性地使用現有的課程資源,才能實際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雙基能力,每一份每日一練都凝聚著老師們的集體智慧,對老師自身專業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今在教研組的支持下,這種課例正在本校數學組慢慢推開,每個備課組都在探索符合自己學段特點的每日一練,同時將資料電子化,成為我校數學教學的寶貴財富。
雖然“每日一練”課作模式的實踐給課堂不少可喜的變化,但是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困惑,也引起了我們更深入的思考。例如,課堂上抽出10~15分鐘進行練習批改,原有的課堂教學時間就被壓縮了,那么如何解決本課內容的教學,尤其是新授課的教學壓力更加嚴峻,是不是對于所有課型都適用?還是可以尋求更優化的方式進行調整。其次,這種模式對于教師控班能力、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是否合適所有層次的班級和教師,這一系列的思考都需要時間、實踐去檢驗。本文旨在投石問路,給老師們更多思考實踐的空間。
當然,任何改革都是在摸索中行進,但是我們不會因為害怕失敗而裹足不前。只要是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符合學生發展規律,切實減負增效的改革,都值得老師們不斷上下求索。